首页> 年度报告>榆阳区> 榆林市第一中学

榆林市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15:59
单位名称 榆林市第一中学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实施高中学历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高中学历教育(相关社会服务)
住所 榆阳区红山恒安路2号
法定代表人 郝生飞
开办资金 3938.4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榆阳区教育和体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0512.44万元 48565.95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第一中学.公益 从业人数  37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在2024年里,榆林市第一中学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秉持“一创三育五争先”的总体思路,以“六抓六促六提升”为抓手,践行“发展不落一人,团结大于竞争,合作大于一切”的教育理念,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前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党建工作引领方向,凝聚发展合力党建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根本保障。2024年,学校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党建、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凝练出“六抓六促六提升”的办学总体思路。党总支和四个党支部在“三重一大”方面充分发挥把方向、保落实、促发展的重要作用,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全面推行中层干部聘用制、领导干部轮岗制以及新聘教师聘用制,提拔重用了一批优秀教师,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无为者让位、实干者重用的鲜明用人导向。通过划分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先锋岗,调动广大党员教师比奉献、争先锋、创佳绩的上进心,以党风促教风,以教风促学风,以学风促校风。分层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表彰各岗位涌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7名,争取指标新发展党员1名,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动力。二、五育并举铸魂育人,培育时代栋梁学校坚持五育并举,狠抓常规管理,全面强化午查夜巡制度,确保所有学生至少安稳睡眠8.5小时。坚持入校安检、宿舍排查、校园巡查一体联动,严禁手机带入校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全面推行作业、自助、导学案“三稿三审”制度,努力做到优选精练、提质增效。加强资料管控,坚持适量适度,严格审核把关,杜绝加重学生负担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在德育方面,学校坚持无德育不教育的理念,全面推进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两院”院士、清北教授、全国劳模、航天航空专家前来作报告,组织学生前往“六馆一中心”、清华北大、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进行研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磨砺品质。将体育器材搬进教学区,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1小时,组织学生每天两跑操两出汗,增强学生体质。挤出时间每天晨听新闻半小时、午唱励志成长主题歌、晚练书法20分钟,让书声、歌声、笑声、精气神成为学校的鲜明标志。学校注重全员关爱,因材施教,实施分类培养。积极联系慈善部门和爱心企业,筹集13万元全力保障贫困学生,对特困学生免餐费、免书费、免住宿费,坚决不让学生因贫辍学。抽调骨干教师为不同层次学生免费培优补偏提弱,聘请北京、上海、江苏等一线名师对尖子生进行拔高培养,引进专家团队开展奥赛集训,定向培养特优生,努力壮大高原,打造高峰,让所有孩子实现最大发展。2024年,李晶晶等35名学生斩获市区文学创作、科技模型创新、诗词大赛、成语大赛汉字书写等各类奖项,李智航等19名学生荣获区级“新时代好少年”、市级“十佳之星”等荣誉;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学校53人次斩获奖项,获奖级别和获奖数量全市遥遥领先。三、教研创新点燃引擎,提升教师素养学校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培根强基的第一要务,建立主动学的倒逼机制,组织开展解题大赛、新课标应用能力大赛、创新课堂教学大赛,树立典型,重奖重用先进。构建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垂直教研体系,对能力不强、工作不上进的教师,定向开展教学视导推动、师徒结对带动、达标考核驱动、岗位调整促动,坚持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推动教研走深走实。向上争取政策支持,面向部属师范院校和城区高级中学,一次性招聘、选聘优秀专业教师19名;选优配强班主任队伍,平均年龄降至38岁。重新修订听课制度,推行五级听课制度,加大领导干部抽查听课,精心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加强非高考科目的检查督导。配强教科研力量,整合全校资源,建立九大学科教研中心,纵深推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四课一堂”工程,组织开展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考核课、骨干教师公开课、教学能手示范课、优师大讲堂活动,推动年级和校级两级教研活动实现常态化、机制化、高效化。全面加大培训力度,全面强化经费保障,组织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走出去学习新理念、接受新思想、感受新变化,同时邀请国内一线知名专家走进校园,针对“三新”背景下的高考复习策略和构建高效课堂进行集中培训。一年来,韩秀秀等32名教师在市、区两级各类教学教研比赛中获奖,李春芳老师被评为“第四批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名师”,王丹副校长被评为榆阳区德育先进个人,王艳丽、梁秀兰等14名教师被评选为市区“新时代好班主任”“新时代好教师”,高丽、徐奎、许洁、曹丹妮等4名骨干教师在市能手评选中脱颖而出并被推送参加省级教学能手比赛,刘珍妮、薛良平、吴欣欣、席源源、张丹璇等5名青年教师被评选为榆阳区教学能手。累计外派129余人次参加国培、省培、市培,邀请12名专家走进校园面向全体教师培训。四、后勤保障筑牢根基,服务师生需求学校始终坚持把为师生解难题办实事作为促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师生吃、住、行、学等四大方面有关诉求,学校逐一梳理、逐一落实。教师灶由外包改为自办,丰富了种类、提高了品质,保障了教师及子女吃得舒心。顶住压力坚决取缔学生灶分包行为,合理设置价格,单品菜不超过10元,严格限制不健康菜品,让学生吃的放心。学校挤出经费,解决了教学楼和餐厅多年严重漏水问题,全面改造了高一年级的学生宿舍,寒假为所有男生公寓更换了宽大床铺。对接交通部门在校门外安装了交通信号灯,保障师生出行安全;更换了123盏坏死多年的太阳能路灯,保障了学生夜间在校安全;配齐了监控设备,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排查整改了校园所有场所安全隐患,统筹部门、家庭、学校三方强化安全教育,严防死守杜绝发生安全事故;教学楼创建了5个菁菁书苑,保障师生就近阅读。五、聚焦教学质量,突破发展瓶颈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2024年,学校积极作为,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每学期拿出140万重奖大型考试成绩突出的一线教师,为教学工作的优化与提升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向下推进各项任务有效实施,确保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学校精准施策,着力优化分层教学模式。深入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依据调研结果量身定制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充分发挥学科组会和班级组会的关键作用,学科组会中,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学科前沿知识,分享教学经验心得,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与策略,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致力于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班级组会里,班主任与各科任课教师紧密协作,全面分析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针对后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形成教育合力。实行校级领导“包抓制”,每一名副校长蹲一个学科组,抓一个班集体,每周固定时间参与学科组会和班级组会。严格课堂管理,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全力以赴突破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瓶颈关”,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二年级在与神木中学的联考中成绩斐然、全面碾压,刚刚结束的高三全市一模统考中,特控线比率全市领先,全市600分以上、文理前100、前10人数名列前茅,深受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以及上级部门好评。六、荣誉与奖励2024年,学校荣获榆林市“新时代立德树人好学校”、榆阳区“年度好学校”、榆阳区“五星级学校”、榆林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诗词大会高中组一等奖、榆阳区第九届中学生成语大会高中组一等奖等20项荣誉。七、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回首过往,全校师生共同书写了学校发展的壮丽篇章,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是团结与拼搏的硕果!但前行路上仍存在诸多挑战,我们要倾听时代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梳理思路,勇攀高峰。学校还存在党建工作相对弱化、课堂改革进展缓慢、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德育工作呈碎片化、学校文化建设滞后、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等问题。在新的一年,学校将针对以上问题做出专项整改。强化党建引领,赋能教育发展。深入开展党建专题培训,创新党建活动形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示范课、师德师风建设等,推动党建与教学深度融合。推进课堂改革,提升教学质效。加强教师培训,邀请专家开展新高考改革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提升教师对课改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教学观摩等形式,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完善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动态监测,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优化师资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师徒结对、教学视导、外出培训等方式,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整合德育资源,构建系统格局。制定德育工作总体规划,明确德育目标、内容和实施路径,构建系统化的德育体系。加强学科德育渗透,通过课程思政、主题班会等形式,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精塑文化蓝图,厚植校园底蕴。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提炼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通过校园景观、文化长廊、宣传栏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优化办学条件,适配发展需求。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加大教育投入,逐步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加强对现有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回顾2024年,学校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新的一年里,学校将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时代栋梁而不懈奋斗!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