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旬邑县> 旬邑县特殊教育学校

旬邑县特殊教育学校

发布时间: 2025-03-14 11:30
单位名称 旬邑县特殊教育学校
宗旨和业务范围 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康复训练。对听力残疾儿童、视力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及康复训练。
住所 旬邑县城关镇崔家河村阳光大道南150米处
法定代表人 侯树青
开办资金 200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旬邑县教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518.85万元 2467.85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教育教学工作1、课程设置与实施:严格按照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构建了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除了基础的文化课程外,还开设了生活适应、康复训练、职业技能等特色课程。例如,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着重加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家庭、社区场景,开展购物、清洁等实践活动;为有就业需求的高年级学生开设了手工制作、园艺等职业技能课程,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未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2、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积极探索适合特殊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推广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每位教师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程度和学习特点,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授数学概念时,利用实物教具和动画演示,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在语言训练课程中,创设角色扮演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3、教学质量评估: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阶段性测试、家长反馈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教学效果。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本年度,学生在学业成绩、生活技能、社交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胡朝辉、杜玉欣获旬邑县教育局组织的科学创新绘画二等奖,家长满意度达到了93%。​(二)、师资队伍建设​1、专业培训与发展: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将教师培训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本年度,共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特殊教育专业培训3次,包括特殊教育前沿理论、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康复训练技术等方面的培训。2、校本教研活动:积极开展“以训带研”校本教研活动,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反思。本年度,学校教师共立项市级特殊教育课题2项,在省级以上教育期刊发表特殊教育教学论文11篇。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3、教师激励机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对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设立了优秀教师奖、教学成果奖、教科研成果奖等多个奖项,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向一线教师倾斜,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三)、康复训练与支持服务​1、康复训练设施建设:加大对康复训练设施的投入,完善了言语康复训练室、物理康复室、作业治疗室、感觉统合训练室等专业康复训练场所的设备配置。升级了一批康复训练设备,如言语矫治仪、认知训练系统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康复训练服务。​2、康复训练服务开展: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型和康复需求,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并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和教师共同实施。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言语康复、运动康复、认知康复、心理康复等多个方面。每周为学生提供不少于8小时的康复训练时间,定期对学生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训练方案。通过康复训练,部分学生的身体功能和认知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更好的基础。​3、支持服务体系完善:建立了以学校为主体,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支持服务体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家长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家庭康复训练的能力。同时,积极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融合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四)、家校合作与社会支持​1、家校沟通机制建立:重视家校合作,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长微信群、家访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意见。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观摩教学和康复训练过程,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了解和支持。本年度,共召开家长会5次,家访学生160人次,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家长培训与指导: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家庭康复训练水平,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培训活动。邀请特殊教育专家为家长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涵盖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特殊儿童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家庭康复训练技巧等方面。同时,教师还为家长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家长制定家庭康复训练计划,并定期进行跟踪和评估。通过家长培训与指导,家长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入,家庭康复训练的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3、社会支持与合作拓展: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本年度,学校与多家企业、社会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心捐赠和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旬邑县豳风教育协会和县自来水公司为学生分别捐赠了冬季和夏季校服共计98套;陕西省旬邑县明德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组织志愿者来校捐赠3次,为学生带来了温暖和关爱。此外,学校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庆六一文艺演出,展示特殊学生的风采,提高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二、取得的主要效益1、2024年8月由县教育局牵头,残联、卫健派出委员会成员对全县适龄残疾儿童进行摸底评估,结合学生实际,一人一案,给出教育安置意见。目前,我县已经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布局。2、学校教师共立项市级特殊教育课题2项,在省级以上教育期刊发表特殊教育教学论文11篇。学生胡朝辉、杜玉欣获旬邑县教育局组织的科学创新绘画二等奖。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观摩教学和康复训练过程,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了解和支持。本年度,共召开家长会5次,家访学生160人次,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定期举办家长培训活动。邀请特殊教育专家为家长进行专题讲座7次,内容涵盖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特殊儿童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家庭康复训练技巧等方面。全年度完成全县34名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156课时,送教上门内容包括文化课、艺术类、康复课程等,确保每一名残疾儿童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得以实现。三、存在问题​1、专业教师短缺: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治疗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具有高学历、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骨干教师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康复训练效果。​2、教育教学资源有待丰富:虽然学校在教育教学设备和康复训练设施方面投入了一定资金,但与先进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相比,仍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例如,数字化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适合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教材、教具和图书资料不够丰富,难以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3、融合教育推进困难: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普通学校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支持力度不足,缺乏专业的融合教育教师和资源教室,导致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质量不高。同时,社会对特殊学生的接纳度还需进一步提高,融合教育的社会环境有待优化。​四、改进措施​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招聘力度拓宽招聘渠道,吸引更多优秀的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加入。加强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校储备优秀人才。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增加培训经费投入,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2、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对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整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组织教师自主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教具和图书资料,提高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加强与普通学校的沟通与协作,建立融合教育工作机制。开展融合教育师资培训,提高普通学校教师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教学能力。支持普通学校建设资源教室,配备专业的设备和教师,为特殊学生随班就读提供支持。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宣传融合教育的理念和重要性,提高社会对特殊学生的接纳度和包容心,营造良好的融合教育社会环境。​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及时开展在校特殊儿童发展评估评价工作。2.抓好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成长。3.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市级教学能手1名,4.积极进行同优共进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细化管理,坚持教学日常检查与周查月查相结合,抓好管理的每个环节,向管理要质量。5.认真做好市级课题结题立项工作,确保完成2个市级课题结题和2个市级课题立项工作,力争立项5个县级课题。6.持续抓好学生安全教育,确保13530安全教育模式落到实处,确保学生安全。7.认真完成教育局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