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宜川县> 宜川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宜川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14 10:52
单位名称 宜川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县域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服务。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指导企业做好科技项目的申报、管理、验收等工作;做好科技型企业培训服务工作;指导企事业单位做好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试验及推广。
住所 宜川县党政综合大楼7楼1728室
法定代表人 段振华
开办资金 2.86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宜川县发展改革科技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0万元 3万元
网上名称 宜川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科技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主动融入秦创原市级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孵化能力,增强创新创业活力,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现就工作活动情况总结如下: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创新环境制定并出台《2024年度宜川县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进高校院所对接活动方案》《宜川县2024年自主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明确的政策指引。积极落实奖补政策,及时向2023年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发放奖补资金124.7万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热情。(二)培育创新主体,壮大创新力量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与“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举办2次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政策培训会,帮助企业精准把握政策机遇。强化高企后备库建设,通过“一企一档”“一企一策”模式,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个性化服务。组织宜川县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培训会,推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2024年,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累计达6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成功培育潜在瞪羚企业1家。对13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一对一”培训,涵盖研发投入、科技人员管理、成果转化、项目申报等关键环节。(三)搭建创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宜川县英旺乡成功认定为市级科技示范镇,全县累计建成市级星创天地、创新团队、农业科技园区等各类创新平台21家。聚焦社会发展需求,成功申报3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对接高校院所、省市秦创原平台及延安大学博士服务团科技服务队,为科技型企业梳理16项技术需求清单。促成企业与高校签订多项产学研合作协议,如“食用菌绿色生产调控与生态循环技术研究与应用合作协议”等。全年完成登记技术服务合同25份,技术合同交易额达8983.73万元。(四)发挥人才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组织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及科技服务队深入企业和农村,开展创新创业指导、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难题攻关和科技培训等活动。全年共举办培训12场次,发放技术资料6000余册,培训群众3000人次,将先进技术带到基层,提升农民科技素养和科技带富能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鼓励土法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引导企业和乡土人才围绕产品、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开展土法创新,打出“土办法+新科技”组合拳。通过规范的申报、初审、评审流程,评选出9个土法创新成果案例,累计达28个。这些创新成果落地后,建立3个示范基地,推广示范面积5000余亩,形成7项新技术、推出6个新产品、建立3种新模式,申请专利2个。例如,“大球盖菇液体菌种栽培技术”缩短养菌周期86天,每亩降低成本2000余元;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坡耕地固土保水保肥技术提高花椒园水土保持率,实现增产增收;阴阳大棚建设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并节省肥料。二、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一)经济效益企业竞争力提升:科技型企业数量增加,创新能力增强,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潜在瞪羚企业凭借技术优势,拓展市场份额,实现营收增长。部分企业在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降低运营成本,利润显著提升。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增长:科技成果转化和土法创新成果应用于农业、工业等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如农业生产中,新技术的应用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技术合同交易额的增长也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二)社会效益人才培养与就业促进:各类科技活动为人才提供实践机会,促进人才成长。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本地劳动力就业,特别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就业渠道,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深入农村,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土法创新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县域科技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存在问题(一)科技创新氛围不浓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未充分体现,社会对科技创新重视不足。科技管理部门力量薄弱,在宣传推广、组织活动等方面资源有限,难以有效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宜川县以农业为主,工业企业规模较小且数量不多。多数企业研发投入意识淡薄,研发支出归集不规范,对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不够。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力度和深度不够,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机制,制约企业创新发展。(三)企业科技人才缺乏企业现有人才整体素质难以满足创新发展需求,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环境、待遇和科研平台。人才短缺导致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进展缓慢,创新活力不足,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四、整改措施与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整改措施加强宣传与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如举办科技活动周、专题讲座,利用媒体宣传等,提高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加强科技管理部门人才队伍建设,充实专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范研发支出归集。搭建产学研合作对接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培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化人才引育:制定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科研平台建设。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合作,通过柔性引进方式汇聚人才。同时,加强本土人才培养,组织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人才素质。(二)下一步工作计划完成考核指标任务:围绕科技研发投入、科技型企业数量、技术合同交易、研发人员占比等考核指标,制定详细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加强跟踪调度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深化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积极创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创新团队等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落实《延安市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暂行办法》,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需求,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组织企业申报省、市各类科技项目,加强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管理,推动他们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土法创新征集与应用:以“降成本、提效率、出新品”为目标,持续在产品、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开展“土法创新”工作。加强土法创新成果征集、评选和推广应用,促进成果与产业、项目深度融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