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韩城市> 韩城市救助管理站

韩城市救助管理站

发布时间: 2025-03-13 12:37
单位名称 韩城市救助管理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业务范围: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对流浪乞讨、农村留守等困难未成年人提供救助和保护;接受、管护安置社会弃婴;搞好社会救灾物资的捐赠和发放工作。
住所 韩城市黄河大街立交桥东
法定代表人 王海
开办资金 19.97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韩城市民政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4.25万元 5.42万元
网上名称 韩城市救助管理站.公益 从业人数  2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以来,我单位在民政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一)救助管理体制机制良好运行。一是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协调救助管理各项工作。二是联合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卫健委建立了街面巡查、救助寻亲、落户安置、送医救治等相关工作机制。三是将救助管理工作纳入平安韩城建设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四是持续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安全。截至12月底,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05人,其中护送返乡10人,亲属接回12人。帮助9名身份和户籍信息不清的流浪人员寻亲成功。(二)开展“润泽童心,护佑成长”暑期关爱服务活动。在暑假期间,组织111名困境儿童,分五批次,通过参观景区、观看励志电影、参与互动游戏、“我的微心愿”等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家乡历史文化,接受爱国主义和法治教育,在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信任、友善中,度过一个有意义、有收获的假期。(三)完成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为全力推进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身心工程”,对全市949名困境儿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了一次心理健康测评,一人一档,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进一步提升了未保中心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四)完成未保中心改造项目。按照省、渭“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体化运行覆盖100%”的工作要求,完成了未保改造项目。通过改造达到实体化运行标准,共有床位16张,分办公服务、救助服务、教育发展、社会工作四个板块,内设心理咨询室、活动室、医务室、图书室、培训教室等功能室,为困境儿童提供生活、学习、医疗、康复、成长保障服务。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社会稳定与和谐促进。通过持续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救助行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05人,包括护送返乡及亲属接回等工作,有效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益,减少了因流浪乞讨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了城市的良好秩序与和谐氛围,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二)儿童关爱与成长助力。组织“润泽童心,护佑成长”暑期关爱服务活动,让111名困境儿童在假期通过多种活动接受教育、开拓视野,完成949名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测评并建立档案,完成未保中心改造项目为困境儿童提供多方面服务,促进了困境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具潜力的未来人才,提升了社会对儿童群体的关注度与关爱程度。(三)工作机制完善与协同增效。建立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工作,联合多部门建立街面巡查、救助寻亲等相关工作机制,将救助管理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提升了救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协同化水平,提高了救助工作效率,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形成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的良好救助格局,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救助资源有限与需求矛盾。问题表现为随着救助工作的深入开展,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增加以及对困境儿童服务内容的拓展,现有救助资金、物资、人员等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救助需求。整改措施为积极拓展资金募集渠道,争取政府财政更多支持,同时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募捐活动;合理调配人员,根据救助工作实际需求进行岗位培训与优化分工,提高人员利用效率;精准管理物资,建立物资储备与使用动态台账,确保物资合理分配。(二)救助服务深度与持续性不足。部分救助服务存在短期性,如流浪乞讨人员护送返乡后缺乏后续跟踪服务,可能导致再次流浪;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仅停留在测评阶段,缺乏后续专业心理干预与长期跟踪辅导。整改措施为建立流浪乞讨人员返乡跟踪服务机制,与当地民政部门或社区合作,定期回访了解其生活状况并提供必要帮助;针对困境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组建服务团队,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定期回访更新心理健康档案,保障心理服务的持续性。(三)救助工作社会知晓度与参与度有待提高。社会大众对救助管理站工作内容、救助范围及参与方式了解不足,导致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整改措施为加强宣传工作,利用社交媒体、社区宣传、公益广告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救助管理站工作内容、成效及参与方式;定期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观救助管理站,了解工作流程,增强公众对救助工作的认知与信任,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来。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不断提高站内照料服务水平。一是强化站内管理,严格落实24小时服务接待制,确保“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二是对危重病人、精神障碍患者等分类实施救助,制定完善站内及托养机构突发事件应急救助预案,切实保障受助人员的人身安全。三是做好站内生活照料、寻亲发布、护送返乡等救助服务。(二)常态化开展街面主动救助。一是对接市公安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多部门协作、多区域联动,确保流浪乞讨人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救助。二是做好“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加强对桥梁涵洞、车站、公园、河道两岸等重点区域的巡查。(三)多措并举,拓宽“寻亲”渠道。依托全国救助信息系统、行业微信群、志愿者群等协查寻亲,借助今日头条、抖音、缘梦等寻人平台上发布寻亲信息,协调公安人脸识别、DNA采集比对寻亲,联系湖南、浙江的社会组织开展寻亲,实现救助人员零滞留的目标。(四)持续开展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主题活动。一是充分发挥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作用,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对监护情况较差、患病、残疾等重点儿童,进行走访摸排,更新基础数据,形成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体系,确保困境儿童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关爱。二是组织困境儿童开展用电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及红色革命教育(西安、延安)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五)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身心工程”。一是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动态更新2024年数据,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加强服务关爱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与教育部门对接联系,将测评结果数据共享,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作用,进行重点关注。三是对重度和中度人员,逐人进行研判,一人一策,制定心理关爱方案,提供针对性心理辅导、情绪疏导、心理慰藉等帮扶服务,预防儿童心理问题发生,对确实存在心理异常的儿童要做到提早发现,并及时协助其监护人采取专业治疗措施。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