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韩城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加强全市湿地资源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宜居韩城提供重要保障。业务范围:主要负责辖区内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组织编制全市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并组织实施。 | |
住所 | 韩城市新城区大禹路生态环境局6楼 | |
法定代表人 | 庞延华 | |
开办资金 | 2.54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韩城市林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1.51万元 | 266.14万元 | |
网上名称 | 韩城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以来,我单位在市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一)夯实责任,加强黄河湿地日常巡查。严格落实林长网格化管理和“6943”指标式“体检”要求,与两个保护站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利用”生态卫士”APP,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和巡查管护制度,确保湿地保护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加强与属地镇办和行业部门协作,与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沿线镇办常态化开展联巡联防联控,加大日常巡查、夜间蹲守力度,严管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分管领导定期到基层站巡查检查,协调镇办,解决问题。按照湿地保护“四项机制”运行工作制度要求,强化湿地监管效能,对发现的问题线索及时移交处置,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合力,确保湿地资源安全。(二)多措并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扎实做好鸟类监测、野生动物保护救助和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将鸟类样线监测工作纳入日常,详实地记录监测数据,对发现病危、受伤、迷途或群众救送的野生动物,全力救护。认真开展松材线虫病秋季普查工作,对管辖区域的松林进行严密监测,确保监测全覆盖无疫情发生。同时在巡护过程中利用扩音喇叭、发放宣传单等方式,提升保护区内群众有害生物防控意识。(三)齐心协力,持续加强湿地安全生产工作。在防火期内,逢会必讲防火,特别在春节、清明、五一等重要节点,召开专题会议,制定防火预案,组织开展防火用具应急演练,全面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各分管领导下沉一线分片包抓,加强督察,对各站日常巡查、宣传等工作进行督察。与沿黄各镇办加强对接,联合联动,通过悬挂横幅、播放音频、发放宣传彩页、现场宣传教育等方式,错时开展防火宣传工作,对周边群众进行安全警示教育。达到群防群治的效果,做到从源头上严防事故发生,防患于未然。(四)加强宣传,提高广大市民的湿地保护意识。坚持利用“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活动日,扎实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今年累计发放宣传彩页2600余份、悬挂宣传横幅12条、设立展板20个、出动宣传车2辆宣传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知识,提高公民对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公民保护湿地的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了关心湿地、爱护湿地、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经济效益:通过湿地保护与宣传,生物多样性得到大幅提升,湿地生境得到改善,对筑牢湿地安全屏障,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一)湿地保护能力不足。目前,我市湿地保护工作主要靠基层保护站巡查人员开展工作,巡护人员都是从林场借调人员,年龄大、非专业,在科研监测方面,仅靠项目与一些科研院所短期合作,没有专业的人才储备,不能满足日常科研监测等工作。(二)巡查管护力量不足。我市湿地保护面积大,管护人员少,每站每班仅2名管护人员要管辖近20公里长,巡查区域大、战线长,沿线村庄路口众多、地形复杂,人力明显不足,湿地保护面积与湿地保护管理力量的问题突出,亟需增加编制数量,以增强基层湿地保护力量。(三)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保护区的基层保护站工作保护经费未纳入韩城市级财政预算,每年仅靠人头经费维持,不能满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建设的需要。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湿地保护管理责任体系。以林长制为抓手,严格落实湿地保护“四项机制”和林长网格管理要求,持续卡实基层保护站巡护职责,积极与镇办对接,常态化开展联巡联防联控,抓实属地巡查职责+行业监管职责,实现资源监管工作“一盘棋”,确保压实责任链条。(二)坚守生态红线,依法依规管好湿地资源。常态化应用无人机、夜视仪、视频监控平台等开展“空中+地面”立体全覆盖巡护,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全方位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对在湿地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置,切实治理资源安全隐患,扎实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图斑核查,始终保持打击侵占湿地行为的高压态势。 (三)厚植生态基底,高效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全力抓好湿地保护治理等工程项目,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碳库建设等系列生态工程,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有效提升碳库容量,提高湿地质量,充分发挥湿地“地球之肾”的功能。(四)强化科研监测,着力维护生物多样性。认真开展湿地鸟类样线监测,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提升科研监测能力。持续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加大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巡查力度,切实保护好候鸟等湿地野生动物资源,杜绝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资源违法行为发生。(五)拓宽宣传渠道,提高群众保护湿地意识。采取多种渠道宣传方式,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和科普宣教,利用“湿地日”“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等主题日,广泛宣传《湿地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4年度湿地保护工作被渭南市级考核优秀等次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