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佳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佳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负责植物病虫害、农田鼠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与防治工作;负责肥料质量检验和绿肥的推广应用;做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负责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常规能源技术推广;组织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及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工作;开展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 |
住所 |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佳州街道西郊67号 | |
法定代表人 | 尚武平 | |
开办资金 | 50.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佳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9.05万元 | 6.43万元 | |
网上名称 | 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5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主要工作内容(一)地膜种植。2024年,我中心指导地膜种植8.17万亩,其中全膜种植3.23万亩,半膜种植4.94万亩。种植期间我中心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全程现场技术指导。(二)测土配方施肥。我中心以实现化肥零增长为目标,全面推动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在粮食、经济作物、水果等作物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3.6万亩。采取定区域、定作物、定模式,深化农企合作,强化配方肥推广。同时为了加强我县耕地质量建设,我中心对10个耕地质量监测点进行长期土壤检测。(三)植保工作。为指导大田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结合我县实际,我中心通过加强草地贪夜蛾预测预警监测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定点、定时监测,60个监测点实施一日一监测、一日一上报制。同时对高粱、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开展定点监测,高粱、玉米零星出现蒙古象甲虫害现象,经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指导,通过社会化组织进行统防统治2.5万亩。(四)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建设。在农作物秸秆方面,在4月份对全县6个乡镇120户农户和7个市场化主体进行调查统计,现已填报了2023年省市县三级共享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系统,粮食作物秸秆理论产量22.19万吨,可获量21.04万吨,综合利用量19.65万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37%。(五)广泛开展试验示范。全县推广粮食大面积示范百亩田50个,千亩方10个,万亩片1个。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行动面积6450亩,支持主体数量22家,其中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8家、农业企业6家。开展丸粒化晋杂22高粱全膜示范5000亩,丸粒化红缨子高粱示范1000亩,示范效果良好。高粱品种示范12个,谷子品种示范11个。经测产高粱晋杂22号、晋糯101、贵州红缨子、汗青紧丰4号亩产均在370公斤以上。(六)沼气安全生产排查工作。根据《佳县2024年农村沼气实施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我中心长期对全县农口财政补助建设的沼气工程(户用沼气、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进行安全排查,并对沼气安全使用进行常态化宣传,2024年全县无沼气安全生产事故。(七)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佳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任务全部由第三方陕西地建集团进行总承包,目前2556个表层样点、16个剖面样点外业调查采集工作和2882个样品制备流转工作已全部完成,样品检查工作正在进行,在年底全部完成。(九)推动科技与农业结合。在2024年度,我们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推动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含量和产出质量。我们还积极组织农民参与科技示范田和试验田的建设,让农民亲身参与到创新农机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实践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技术创新意识,也为我县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十)组织开展农技培训。在2024年度,继续加大对农技培训的投入力度,针对不同作物种植、农业机械使用等方面,组织了专业培训讲座和实践教学,帮助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二、主要效益(一)地膜高粱的种植推广。全膜种植技术的应用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种植。10月份通过测产全膜高粱较普通种植可增产15%以上,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二)耕地质量监测与测土配方施肥。长期耕地质量的监测能够制定精准施肥方案,可减少化肥过量使用10%-30%,直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质量监测能够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监测数据还可以指导轮作休耕,避免单一作物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三)试验示范全膜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全膜深沟探墒旱作农业集成技术示范种植8万亩,开展丸粒化晋杂22高粱全膜示范5000亩,丸粒化红缨子高粱示范1000亩,示范效果良好。亩产均在370公斤以上。(四)沼气安全生产的排查工作和沼气安全使用的常态化宣传,有效防治了事故的发生。(五)病虫害防控工作。通过定点监测和流动监测,降低植物主要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通过宣传讲解和发放资料让农民认识植物病虫害的危害和防治措施,指导农民运用科学防治措施,使病虫害防止切实有效地落实到田间。三、存在问题(一)推广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许多推广人员对农业技术了解有限,无法准确指导基层群众,单位高级职称专业人员普遍退居二线,在推广技术中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年龄小的又缺乏相对的经验,此外,部分推广人员自视过高,降低了基层群众接受推广的积极性。(二)推广方式单一。当前的推广方式主要是定期深入基层群众讲解技术知识,这种方式耗时耗力,难以实现普及。传统推广方式限制了推广效率与质量,影响了推广效果。四、解决对策(一)提高推广人员素质。提升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确保他们能够准确指导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推广人员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推广机制,确保推广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实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丰富推广方式。改变传统的推广方式,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如微信、短信等,为群众发送农业推广视频,提升推广效果。此外,可以按照种植作物的不同进行需求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推广。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从实用技术出发,大力培训单位农技干部的技术水平,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参加专业培训班等方式,确保每名干部掌握最新技术水平,有动力、有能力服务三农。(二)加强农技宣传。通过举办农技培训班,利用媒体、公众号等宣传工具,多途径、大范围对新型旱作农业技术、地膜回收、农作物秸秆利用等进行宣传推广。(三)持续开展农作物田间管理,实施大面积提单产14万亩。培训高素质农民100名。开展残膜回收,设置5个回收站点。开展秸秆利用回收,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支持企业参与秸秆离田利用,完成秸秆资源数据库,动态监测各乡镇秸秆产量、利用量和流向。(四)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病虫害防治的预警机制,通过田间定点调查、数字化监测平台等手段,动态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结合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及历史数据,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研判,科学预测各种病虫害,确保“早预警、早防备”。持续扶持专业化防止组织,配备防治设备,加强病虫害宣传工作。(五)继续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土壤墒情监测、土壤采样和沼气安全排查等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