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王益区> 铜川市王益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铜川市王益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12 16:24
单位名称 铜川市王益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全区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农畜产品产地认定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鉴定的检验检测
住所 铜川市王益区七一街道健康路16号
法定代表人 路朋军
开办资金 9.59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铜川市王益区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03.78万元 102.63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4年业务开展情况2024年我中心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构建监管能力强、覆盖面广、群众认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编织了保护网。一是以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落实。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产地准出管理,全面提高质量追溯和质量监测能力,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数据库,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自控自检,全面落实承诺达标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现已将辖区内53家农业生产主体纳入陕西省农产品安全追溯平台主体信息库,145家农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铜川市智慧监管系统,免费为辖区主要生产主体配备了手持打印设备、打印标签纸和反扫码承诺达标合格证,指导其规范开具合格证,截止目前累计开具质量合格证2.9万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246吨。积极落实农产品“四挂钩”机制,所有展会参展产品均张贴承诺达标合格证。二是以乡镇监管站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积极推进乡镇监管站建设,构建镇村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区3个涉农镇(办)26个行政村均划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共设立了3名监管员和26名协管员(信息员)负责各自网格内工作任务,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了涉农镇办网格监管员村级协管员(信息员)全覆盖。通过“集中培训+入户指导”,强化岗位练兵,切实提升依法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发放“铜川市王益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巡查监管记录单”,截止目前,各村按照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安全巡查。三是以检验检测为抓手,积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执法。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巡查和检验监测。定期对生产主体开展现场检查、业务指导、抽检、宣传等工作,围绕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风险高、消费量大的农产品,严格落实国家农产品定量抽检每千人1.8批次要求,截止目前共完成定量检测129个,积极开展区级农产品例行监测工作,完成种植业产品检测400个,未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四是以“双品一标”为抓手,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配套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质量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发放简明操作手册和明白纸500余份。稳步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大力培育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监管和标志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双品一标”在产地管理、过程管控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用品牌引领农产品消费,增强公众信心。目前铜川市益民利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铜蜜苹果和禧桃已提交农业农村部绿色发展中心进行认证。王益大樱桃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孟姜红仙桃、桃珍、桃臻、桃囍外包装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外包装专利。五是以大数据物联网为抓手,着力推进信息化管理。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数据库,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全程信息化。强化农业标准信息、监测评估管理、数据统计分析、“双品一标”认证、产品质量追溯、舆情信息监测与风险预警等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数字化、信息化和便捷化。六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切实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项目,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追溯体系、合格证管理等,计划建设桃产地快速检测室,目前正在完善项目前期手续。二、社会经济效益(一)社会经济效益1.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专项整治行动和标准化生产推广,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连续3年稳定在98%以上,有效降低了农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等问题,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权益。2.增强消费者信心,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全覆盖,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产品来源、检测结果等信息,市场信任度显著增强。3.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累计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带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二)经济效益1.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培育,我区今年新增优质农产品2个,以“王益鲜桃”为例,礼盒装价格从120-150元提高到268元等等,有效带动当地农户增收。2.减少经济损失,降低社会成本。通过源头治理和风险检测,每年减少因质量问题导致的农产品滞销、销毁损失,同时降低舆情处置等社会成本。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质量安全检测、追溯技术、认证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农村就业岗位保持稳定,形成“监管+科技+服务”的产业模式。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农村地区很多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控理解不全面不到位,安全和法律意识有待提高。二是基层检测能力仍需提升。我区三个涉农镇办检测工作虽有序开展,但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人员检测能力需提升,检测设备需更新。四、整改措施一是实现规模主体追溯全覆盖,推动“合格证+追溯码”制度。二是加大财政投入,购买快检实验室设备,更新实验室检测装备。三是开展基层检测人员业务培训班。积极参加线上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培训,提升检测人员业务技能。四是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通过发放明白纸、口袋书等方式,提升辖区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五、2025年工作计划我中心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使命责任,查摆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差距不足,树牢政治意识,坚定不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和系统观念,从生产、技术、监管、追溯、宣传等方面协同发力、产管并重,“强促提”三字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一是加强监督管理。持续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强化涉农镇(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检测能力,重点在农业园区内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保障农业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安全生产,提升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增强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法制观念,提升监管人员依法行政和科学监管能力,形成农业农村领域参与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