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农业科技报社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传播农业新闻和有关信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报纸编辑、出版、发行、利用报刊载体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和各类信信息,组织大型宣传活动。 | |
住所 | 杨凌示范区展馆西路 | |
法定代表人 | 贺辉 | |
开办资金 | 12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自收自支 | |
举办单位 |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58.61万元 | 389.67万元 | |
网上名称 | 农业科技报社 | 从业人数 7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今年以来,在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农业科技报社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工作成效及亮点(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题宣传工作有声有色。今年,涉农媒体平台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专题专栏,累计刊发稿件300余篇;围绕全国两会、中央一号文件、第31届中国杨凌农高会等重要活动,开设“中央一号文件大家谈”“聚焦两会•2024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等栏目173个,编发稿件32250多条(篇)。出版《农业科技报》189期,推出《第31届杨凌农高会》特刊,在《农业科技报》刊登宣传杨凌稿件200篇,其中头版宣传30余篇。。(二)农科服务提质增效。聚焦服务示范区核心使命,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媒体推广”和“互联网+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扩面升级。“三农”主题宣传亮点纷呈,精心策划“乡村振兴看三秦”“‘千万工程’在陕西”“农业防灾减灾”“产业新观察”“聚焦新质生产力”等全媒体采访活动,开设“春耕计划”“夏耘行动”“秋实助农”“暖冬计划”等科技助农专家访谈专题专栏,农科传播声势强劲。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多元服务模式,全年开展职业农民培训98期(次),培训58.44万人次,开展农技直播40余场次,建设《农业科技报》报刊村10个,“强农App+”矩阵线上解答各类种养殖问题1874条,展播陕西3+x农业特色产业视频340个,“强农优选”抖音直播间推介各类优质农产品118款,农科传媒赋能乡村振兴的“杨凌实践”迈出新步伐。(三)积极推进“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创新,发挥媒体策划、宣传、直播一站式服务优势,圆满承办全国油菜科技大会、中国西部畜牧业博览会、小麦观摩会、等重要活动。积极参与农高会市场化运营,组织实施首届“四新”发布活动,完成“云上农高会”运维、农业智能装备专题展、后稷奖成果发布、展团展商专场发布、农高会成果发布等重要活动。深耕农业各产业垂直领域,全面介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媒宣传和视频服务。项目储备接续有力,策划申报国际传播基地、《后稷》舞台剧等新项目,3个项目获得省级资金支持。策划开展全国名优土特产评选、《我爱文旅》栏目,编印乡村振兴系列《案例汇编》,电影《旱塬》发行稳步推进,入选2024乡村影视文化振兴计划,有效带动经营创收。二、社会效益报社充分发挥媒体优势,积极履行服务责任。一是策划开设了“春耕计划”“夏耘行动”“秋实助农”“暖冬计划”科技助农系列报道,全年刊发科技助农专家访谈、乡村振兴一线报道、图片新闻等180余篇,开设《问农》专题90期,发布涉农服务信息稿件630余篇,及时推送农业科普信息。在春耕、三夏等重要时节,通过采访农科专家,及时发布农民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二是通过采取“媒体搭台+专家指导+村委会组织+企业参与+政府推动+农民致富”方式在农业产业特色鲜明、农业科技意识强烈的行政村,先后建立《农业科技报》“报刊村”10个,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需求信息通过“报刊村”的服务模式传递给广大农民群众,帮助他们提高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报纸、网站常年刊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楷模”“食品安全”等公益广告,全年在《农业科技报》刊登公益广告23.5个整版,并制作公益海报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内容的宣传报道,传播广泛,反响良好。四是主动传承繁荣优秀传统文化,深化节日主题、突出文化内涵、营造舆论氛围。报社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和五一、七一、十一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网络中国节”“节气里的中国”等活动,切实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浸润人们的精神世界。三、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新闻宣传质效与示范区“国家队”定位仍有差距,内容产品质量还不够高,形式不够创新,爆款产品不多,平台、账号关注量、活跃度不高,主流舆论引导能力还亟待加强;二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比较滞后,内容生产、审核、分发还主要依赖“人海战术”,内容生产传播效率还不高;三是全媒体采编队伍能力仍需提升。四、下一步打算(一)持续做强传媒主业。围绕区内市场和涉农领域,以主流党媒宣传策划为引领,深耕各垂直行业和涉农产业,延展多类型传媒产业形态;做强“传媒+产业”“传媒+活动”“传媒+影视”等传媒业务板块。抓好大平台、大主题、大策划、大宣传,围绕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和高质量发展,精心策划组织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持续推进实施央媒传播工程、头条工程、精品工程,打造品牌栏目和典型案例,加强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省主流媒体深度合作,讲好杨凌故事,传播好杨凌声音。优化媒体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互联网思维配置媒体资源,优化节目栏目设置,有序“关停并转”同质化平台账号,集中力量做优主平台、拓展主渠道、做强主账号。统筹涉农宣传平台,以“强农APP”为龙头,《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农林卫视及其新媒体平台为支撑,持续打造全国“三农”资讯与科技传播推广综合服务平台。(四)整合区内资源,擦亮“杨凌农科”品牌。围绕示范区核心使命,整合主流媒体、农科教资源、省部共建、区校融合等政策资源优势,统筹培训要素,组建“杨凌农科培训服务中心”“数字强农中心”,持续探索农业科技媒体推广和成果转化新模式,做强科技传播和农科服务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科培训品牌,提升“杨凌农科”品牌影响力。(五)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强化“新闻+政务服务商务”造血机能,巩固提升传媒产业,探索科技引领、文化赋能、产业融合新业态,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媒体经营模式。聚焦党媒国企文化属性,整合区内外文化、教育、旅游、体育、乡村振兴资源,做强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和展会产业。依托强农APP等智媒体平台,做强数字经济和国际传播产业,提供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建设解决方案,着力培育未来产业。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为2022年3月3日至2027年3月3日。报纸出版许可证,有效期为2024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