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宜川县第一初级中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实施初中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初中学历教育。 | |
住所 | 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丹州镇朝阳巷1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延生 | |
开办资金 | 2060.61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宜川县教育科技体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0.02万元 | 2.5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过去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宜川中学教育集团的精准指导下,我校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下一心,求真务实,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效果显著。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一、业务开展情况(一)涵养高尚师德,规范教育行为开学第一周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教师统一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解读》等内容,同时进行表态宣誓,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开展系列师德故事分享活动,薛彦丽老师分享的《坚守教育初心书写育人情怀》,康云鹤老师分享的《特别的水浇给特别的花》以及康延风老师分享的《秉承教育家精神担当育人使命》深受老师好评。(二)提高业务素质,夯实教学功底开学初给全体老师印发了《宜川中学教育集团4+1高效自主课堂操作说明》,建立了外出学习分享交流活动。同时,开展了以“青蓝工程”指导帮扶为主要形式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平台。第九周、第十四周各备课组分别组织了两次中考解题技能大赛活动,促使教师勤练“内功”,提升专业素养,提高复习效率。6月28日在我校组织了6个名师工作室(站、坊)的8名省级名师来校进行了课堂问诊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我校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三)夯实班务能力,提升育人水平初一、初二年级组组织全体班主任开展了“班级科学自主管理成果展示”大赛活动,年级评选出两名班主任参加学校“一班一品”示范班评选活动,取得了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两个班都入选宜川中学教育集团2024年“一班一品”示范班。初三年级进行了初中学生质量提升系列工程,在临界生培养和差生稳定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工作。从中考成绩看,录取比例较2023年提高7.2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初2024届各项任务指标。二、取得社会经济效益一年来,学校通过强化安全管理、优化教学策略及深化家校协同,实现了校园安全零事故、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校以缩小与初级中学的生源差距为核心,通过成立数学兴趣社团(2024年9月启动)、优化小组建设与教研工作,并结合常态化家访、特色活动及后进生帮扶等举措,成功将六年级划片招生时的语数英总分差距逐步缩小。初三年级则以抓三风、科学备考为重点,通过分层教学、动态调整复习策略及心理疏导,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学校通过常态化安全教育课程、家长开放日等机制强化管理效能,办学声誉显著提高。未来将持续深化分层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各年级均衡发展,着力打造区域优质教育品牌。数据显示,初三年级与周边县区联考稳居前列,学生及家长满意度持续提升,学校整体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三、存在问题(一)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目前学校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流程规范,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可能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师评估和学生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准确反映教学和学习成果。(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开发不够。由于我校建校时间尚短,还未落实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仅制定了课堂方案。不能够满足多样化教学和特色课程发展需要。(三)育人体系仍待完善。学校教学德育班子刚刚组建,经验尚浅,育人体系还在建设发展中。育人主体较为单一,活动开展缺乏多样,评价体系不够全面,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四、整改措施(一)完善各项制度,提炼校园文化深入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分析学校现有的管理制度,广泛征求教职工、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并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的规划和计划。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收集教职工、学生及校友对学校文化的感受和看法,提炼出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将学校文化融入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二)聚焦质量提升,打造精品课程一是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持续优化学校课程体系。二是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管理,落实“两个自主”和“三课建设”。三是以延安精神为引领,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新样态。四是搭建多元化学习平台,邀请专家到校指导,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三)强化德育工作,构建育人体系一是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主线,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长,感受成功。三是完善学校德育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五、下一步计划(一)制度优化与文化凝练系统梳理国家教育政策与兄弟院校制度,通过教职工、学生及家长多轮意见征集,修订《教学管理规范》《教师考核办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挖掘校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组织多层面主题研讨活动,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形成校园文化白皮书。将文化理念融入教学、管理各环节,试点新评价体系并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最终形成制度手册。(二)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开发《延安精神》校本教材及红色基因+科技创新跨学科课程,完成3门校本课程资源包建设。实施双师工程,通过专家培训、教学竞赛、名师工作室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三级体系,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建立课程动态评估机制。(三)德育体系构建与实施成立三全育人工作委员会,制定德育实施细则,建立三级德育导师制及多维评价指标。开展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等五个一主题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节及德育成果展评。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完善过程性评价,形成年度德育发展报告并制定改进方案。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