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现代农业培训中心(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社会提供现代农业知识培训服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组织编写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教材;宣传、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中专学历教育;农业管理、技术人员、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农业农村厅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 |
住所 | 陕西省西安市凤城七路118号 | |
法定代表人 | 康炜 | |
开办资金 | 1888.8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69.9万元 | 1341.9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现代农业培训中心 | 从业人数 4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我中心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现将简要报告如下:一、2024年度工作成效一、工作成效(一)一是履行高素质农民培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组织开展全省高素质农民发展问卷调查,深入谋划我省“十五五”高素质农民培育规划;督促指导完成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18002人,其中围绕粮油稳产保供任务培育人数占比69%;组建115名高级职业农民认定专家库和试题库,认定1033名高级职业农民,同步组织全省12个市开展2023年度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绩效考评。二是配合起草《2024年度全省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制定完善《农技人员培训管理办法》《农技人员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组织实施2023年度全省农技体系项目绩效考评,完成70个项目县区14家农技培训机构、5个协同推广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督促指导2024年度全省完成基层农技员培训6750人。三是协助完成西农、浙大两个高校的“头雁”培育跟班督学任务、2023年度“头雁”项目山东体验式教学以及教材建设任务。同时,聚焦主责主业,线上组织厅系统干部自主选学、参加干部网络培训学习,线下组织162人赴陕南开展厅系统农业系列专业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二)围绕中心任务,抓实培训培育,重点工作质效持续提升。一是加快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围绕我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聚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素养,示范完成519名农业经理人培训,满意度达99%。2023年度我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荣获部级考评优秀等次。二是扎实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组织全体系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开展了各类培训6167期,其中线上1234期,线下4933期,发放各类技术资料61.24万份,培训农民261.63万人次。针对全省冬春田间管理和抗旱保苗要求,及时适时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了13个专题线上直播培训,参训农民102.9万人次,为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有序开展基层农技员培训。围绕“骨干农技员、普通农技员、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技骨干、农技培训机构负责人、农技推广机构负责人、农技骨干优秀学员”6个层次、“粮食提单产、特色产业、综合能力提升”3个专题,全年累计超额培训农技员1026人,在助力干部队伍素能提升上做出新成绩。四是高效完成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按照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及“千员带万社”行动方案要求,中心围绕“铸塔尖、强塔干、厚塔基”的乡村人才培育思路,完成省级示范合作社理事长培训134人,家庭农场主培训410人,新型经营主体培优持续深化。(三)强化体系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培训条件满足需求逐渐最大化。一是实施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持续配合推动县级农广校标准化建设,择优乾县等4所办学条件好、培训能力强、培训效果佳的农广校实施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教育培训水平。二是开展田间学校建设。依托示范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凤翔区等6所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将培训延伸到田间学校,将农民田间学校嵌入农业产业链,最大化满足参训学员实训需求。同时,成功申报渭南市大荔县新茂天地源生态养殖家庭农场农民田间学校和商洛市镇安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为全国农民田间学校。三是狠抓师资队伍能力素质提升。为持续提高我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能力,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效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我中心组织150名市县农广校校长及业务骨干赴山东12所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以及产业融合示范区开展能力提升研修,深入了解学习高素质农民培育“齐鲁前沿阵地”模式。(四)加强示范引领,营造良好氛围,宣传宣介工作再上台阶。一是通过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培育工作。积极对接主流媒体,在《陕西日报》、省广播电视台、省厅网站以及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成效宣传报道,编撰高素质农民创业发展典型案例,引导争做高素质农民、积极投身现代农业。二是积极参加全国宣介,展现农民教育培训成效。参加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和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宣介活动,入选全国百名优秀校长6名、全国百名优秀教师5名、全国优秀产业技术类教材4本、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问卷优秀调查员6人。推荐优秀教师代表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上交流,展示了我省农民教育师资风采。(五)抓实思想政治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五星支部创建取得实效。严格规范开展“主题教育”,强化干部队伍作风能力建设。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形式,严格落实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管理,抓实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五星”党支部底色更亮、成色更足。二、亮点工作(一)沉淀固化农民教育培训研究成果。集成出版《2023年度陕西省农民教育培训系统调研报告》,编印《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组织流程》,梳理形成《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优秀案例》《新时代新风采——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创业纪实》等高素质农民典型案例,《三秦大地上的农推奇迹》等农技员典型案例和《希望的田野上——家庭农场典型案例》等家庭农场典型案例。编写《苹果猕猴桃》《茶叶中药材》等4本具有陕西特色的头雁教材。总结的“四三四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与推广模式”荣获陕西省政府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奖一等奖,成功申报《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规范》为省级地方标准。(二)总结推广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形成符合新时代发展、契合陕西实际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四三四”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即将培育过程设置为教育培训、帮扶指导、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四个环节”,将高素质农民认定管理由省市县贯通高中初“三个层级”,将培育对象划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新生代型“四个类型”。充分利用农广体系优势,在全省推广“四三四”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省级打样示范,锚定塑强高素质农民队伍塔尖目标,采取“固、强、通、拓、换”五字诀实施。区域支撑带动,在陕北、关中、陕南三个气候区,选取延安示范“1334+百万农民”培育路径(行政第一节课+334课程设置+百万农民大培训),咸阳推介“三三四”模式(三条主线+三个环节+四方帮扶),商洛畅行“集中授课+腾讯会议+微信直播+线上培训+破冰训练+精彩三分钟+风采展示+帮扶指导”方法,带动引领区域工作深入推进。(三)探索打通农民培育服务“最后一公里”。打样示范省级农民培育跟踪服务环节,举办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跟踪服务示范及研讨交流活动,优选全省150余名培育对象和各市(区)农广校校长参加,设置展板、实物、媒体等展示平台,邀请5位市农广校校长作培育经验交流,12名高素质农民代表分享致富带动事迹,6名高素质农民代表分享“三农”创业历程,为全省培育机构开展跟踪服务探索了经验。组建253名省级高素质农民跟踪服务教师队伍,研发开通“秦耕云”线上平台及时解决难题,分享经验,线下确定若干名优秀高素质农民学员作为辐射带动点,为周边农户提供指导服务。(四)培养提升农民教育培训师资能力。坚持“赛训教结合,全省一盘棋”的工作思路,优选培训课程、基地等教学资源,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产业发展需求等专题,组织基层校长、业务骨干开展省内外集中授课、实践教学,促进科学认识和理解新时代农民培育工作。紧扣“高素养、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教师培育原则,纵向联动上,全省启动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说课大赛,西安、宝鸡、渭南、延安、汉中等市开展预选赛,农广体体系教师队伍积极性被全面激发。横向贯通上,制定《陕西省现代农业培训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以高素质农民、基层农技员、新型经营主体等项目为抓手,全员参与、分层分类、梯级培养,致力培养锻造我中心高水平教师队伍。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我单位在厅系统2023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我单位党支部在2023年度被省直机关工委评为“五星级党支部”;我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在农业农村部绩效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我单位被中央校评为“全国农广校体系农民教育培训典型校”;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