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富县> 富县沙梁初级中学

富县沙梁初级中学

发布时间: 2025-03-11 09:53
单位名称 富县沙梁初级中学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实施初中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初中学历教育。
住所 富县沙梁街18号
法定代表人 闫海潮
开办资金 80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富县教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318.6万元 1273.2万元
网上名称 富县沙梁初级中学•公益 从业人数  20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业务开展情况(一)党建工作方面学校党支部以“润德”党建品牌为引领,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深化民主建设、促进队伍建设。一是以活动为载体,丰富组织生活,激发支部活力,先后组织开展了开学初“向国旗敬礼”,三月份“学雷锋”主题党日和志愿服务,三八“妇女节”节日慰问和庆祝,清明节“祭英烈”主题教育,四月份观影《第二十条》,学法守法、坚持正义、铸魂育人,五月礼赞劳动、致敬奋斗,六月关爱学生、呵护成长,七月份“重温红色岁月,弘扬延安精神”主题党日,组织全体党员、行政干部走进延安纪念馆、革命旧址、宝塔山,观看红秀《延安延安》舞台剧,重温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九月份感念师恩、致敬老师,十月份共庆华诞、喜迎国庆,十一月“弘扬教育家精神、勇担新时代使命”主题教育,十二月冬季越野、魅力青春等活动。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学习雷锋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延安精神,担当育人使命,培育时代新人。(二)规范办学方面一是严格按照上级文件和相关会议精神要求,坚持“四个原则”,明确入学登记政策,规范招录程序,严格招生纪律,确保了“阳光招生”。2024年秋季,共招收16个班,883名新生。二是严格学籍管理,做到“人籍一致”,不存在人籍不符及违规“借读”等问题。严格执行班额要求,不存在“大班额”情况。三是严格执行局党委的要求,统一选用教辅助资料,认真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学生校服实行自愿购买、实收实支,征订规范,质量过关,夏季、春秋季和冬季校服每套分别为115元、130元和210元。课后服务遵循“自愿参与、校内实施、安全共管”的原则开展,严格执行上级文件做好课后服务费用的收取和发放工作。春季减免了269名“四类学生”,1681名学生享受营养餐。秋季减免了265名“四类学生”,1690名学生享受营养餐。从2024年秋季起,学校教材教辅资料征订、学生校服订购,均由教体局统一管理和实施。(三)校园安全方面一年来,学校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的责任意识,始终绷紧校园安全稳定这根弦,围绕学生安全防范和心理健康,组织开展心理干预、预防欺凌、交通安全、防火灾、防溺水、防诈骗等安全教育活动。一是始终坚持校园重点部位及周边巡查,不断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建设,认真做好消防安全整改,全面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二是春季和秋季开学初,集中开展预防欺凌起底排查、预防欺凌宣誓、拒绝欺凌签名、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制专题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并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防范欺凌工作贯穿始终,持续推进,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三是行政人员每天坚持做好护学岗、校外安全巡查、午休专项检查,定期联系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为师生创造良好和谐的校园安全环境。(四)德育教育方面。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理念,重视德育教育实效,认真做好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学生“四个习惯”培养。一是加强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延安革命文化,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二是积极开展活动育人。每学期组织两次卫生大扫除活动,开展两次校园安全大排查,进行两次仪容仪表大检查,举办一次法制进校园报告会、一次禁毒教育宣传、一次预防电信诈骗宣讲、一次铁路安全宣讲、一次综合应急演练、一次健康体质测试。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月精神文明月“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清明节烈士陵园祭扫活动。(五)教学教研方面一年来,课堂教学坚持问题导向,落实任务驱动,努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头抬起来”,同时不断优化作业设计,赋能减负提质。一是严格查评常规。以“双减”政策为指导、以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为标准,严格查评教师的教学常规,督促教师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反馈五环节入手,把常规做严、做细、做实。每学期组织蹲组领导参与、教互研组长落实的常规普查四次,就教案备写、作业布置、校本研修作出评价总结,推广优秀做法,反思存在问题,研究整改措施。教学处和年级部对教师的上课情况和辅导情况每天坚持不定时抽查,严防教学事故和管理漏洞的发生。二是夯实过程管理。坚持学校领导、蹲组领导、教互研组长推门听课活动,深入课堂调研,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指导,进一步规范作业管理,落实“减负增效”。(六)城乡结对方面本年度,学校与被帮扶学校从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制定了科学详实的帮扶方案,明确了实施步骤和措施。校长和班子成员每月下沉被包抓学校,对被帮扶学校的班子建设、师生管理、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交流和指导,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效果。(七)后勤服务方面学校不断强化服务保障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本年度,先后为所有班级安装了护眼灯,建成了三个互动教室,安装了电子标语牌,对教室和宿舍防护网进行了消防安全改造,对教师办公电脑进行了硬件升级。暑假期间,对厕所施工建设外挂楼梯,对教室及办公室进行维修改造。为满足秋季入学需求,暑期改造了两个教室、两个办公室。秋季还对南教学楼进行了加固维修,对宿舍楼后排水及围墙进行了改造维护。后勤处严格规范食堂安全和饮食质量管理,优化了营养餐供应方式,并认真做好宿舍纪律、卫生、安全管理,全力给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财务室不断强化内部控制,优化管理流程,提升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全,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务支持。二、取得的社会效益本年度,学校被评为县级2023年度综合考核优秀单位,第三批延安市“智慧校园示范校”。我校担任中心校的初中联片教研一组被评为2023—2024学年度优秀联片教研组。在第二届“童心向党、红色延安”中小学生诗词大会中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二十余名师生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指导奖。学校2024年中考普高上线561人,普高上线率75.5%,较上年中考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全县700分以上55人,其中我校44人,占80%,我校第一名749分,排名全市150名之内,中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主要问题1.学校场地受限,学生人数增多。由于学校四周被马路和市场阻断,学校没有扩建的可能,由于建校比较早,设施设备比较老化,近年来学生人数增加,给学校带来的压力也比较大。2.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师资专业结构不协调。教师年龄偏大,平均年龄为47岁,年轻教师比较少,缺少活力,缺少创新。教师对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比较滞后,学科结构不合理。地理、生物、历史等专业教师比较少,学校人员编制多,所需教师进不来,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后续发展。3.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由于教师年龄结构问题,在教学上的创新意识不强,信心不足,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特色不明显,个人专长不突出,“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尽管教职员工爱岗敬业,但学校要实现快速发展难度很大。(二)今后改进措施1.大力开展体育与社团活动因地制宜,切实加强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教育工作,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定期举办校园科技节、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爱好特长搭建平台。创建学生社团,组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自身发展需求的各类社团。如篮球、足球、排球、绘画、合唱、秧歌舞、花样跳绳、电脑制作、汉字听写等社团;丰富社团活动形式和内容,满足发展学生艺术特长的需求。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2.推动名师成长工程开展“树典型,表先进”活动。加大优秀教师宣传力度,增强教师的成就感。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比赛活动,让教师在比赛中看到自身的不足,同时学习别人的长处,使教师在比赛中得到进步,得到成长。从根本上建立一支“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名优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指导、辐射作用,使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内涵发展同步;构建教师专业交流活动模式,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建立一支教育技能过硬、科研能力较强、教学风格明显的师资队伍。改变教育教学评价形式,采用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用发现的眼光、欣赏的眼光、研究的眼光评价教师。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思想上高度保持一致,坚持责任分工,明确责任,夯实任务,相互团结,相互协调,统一步伐。以学校的发展为目标,培养有奉献精神,有担当精神的行政班子成员。建立一支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方法的师德高尚、乐于奉献、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2.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责任,明确分工和责权。规范教师行为,强调教师责任。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重心工作,要勤检查,勤指导,鼓励教师探索创新,学校积极进行表扬和宣传。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2023年9月13至2028年9月13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学校被评为2023年度综合考核优秀单位。我校担任中心校的初中联片教研一组被评为2023—2024学年度优秀联片教研组。在第二届“童心向党、红色延安”中小学生诗词大会中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二十余名师生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指导奖。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