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咸阳市渭城区文化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组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普及科学知识,辅导乡镇文化站和辖区基层业余文化组织开展文艺创作和业余文化活动;搜集、整理、研究当地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 |
住所 | 咸阳市金旭路79号 | |
法定代表人 | 吴旬莉 | |
开办资金 | 77.1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咸阳市渭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77.12万元 | 65.1万元 | |
网上名称 | 咸阳市渭城区文化馆·公益 | 从业人数 1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涉及开办资金的变更,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我馆在区委区政府和主管局的领导下,在市群艺馆的指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开展的工作(一)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活动。“春节”期间,举办2024年迎新送福系列活动3场,义写赠送春联和“福”字1500余幅;“元宵节”开展“来咸阳老街过传统大年”灯谜竞猜活动,送出礼品700余件,现场参与群众5000余人次;“端午节”举办“制扇至美端午安康”国风画扇活动;“中秋节”举办“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音乐公益活动。在丰富节日氛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较好的满足了群众传统节日的文化需求。以重大纪念日为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八期间举办了“大汉茶礼”传统茶艺文化传承、培训活动及巾帼芳华妇女节书法作品云展;五一举办“劳动创造美”民间美术作品展;儿童节开展“百米长卷绘童心”庆六一少儿文化活动。党的生日举办“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国庆节组织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艺汇演和“礼赞祖国共迎华诞”美术作品网络展同时推送国庆主题“感人瞬间”系列微视频展播。以各种比赛为导向组织精心准备的宣传活动。我馆干部参加第十一届陕西省群文系统业务干部技能大赛咸阳赛区初赛,荣获舞蹈类一等奖并进入决赛;我区选手参加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戏迷大赛”总决赛,荣获“优秀选手”称号;星光室内合唱团获邀参加参加2024年银川市“文化润心·共唱和谐”合唱指挥名家专题讲座;以赞美渭城为主题举办原创歌词征集活动,收到作品200余首,评选出获奖作品26首;报送的多幅作品在咸阳市第七届少儿艺术季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3名。邀请成中艾老师创作描写渭城人文历史地貌的《渭阳十胜》诗书画长卷,获得广大书画爱好者高度评价。(二)全民艺术培训惠及大众全年举办“送文化进基层”线上线下活动36场;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声乐、书法、舞蹈欣赏展览19次;举办4C钢琴教学法师资培训教学研讨会、茶艺、电子琴、吉他、摄影、美妆、书法等培训班16期;常态化开展拉丁舞、秦腔、瑜伽非遗等培训课程,培训文艺爱好者3600余人次;微信公众号内容选编72期,共分为书法、美术、绘画、舞蹈、音乐、摄影、文学、非遗、健身、线上看展等十大板块,浏览量累计达20000人次。极大的拓展了文化艺术宣传面,有力提升了辖区文艺骨干参与渭城文化创新的积极性。(三)非遗保护传承全域发力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申报,郭学亮、鲁执务、刘黄鑫等3人被认定为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组织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第六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工作,新增区级非遗名录项目8个,并新命名1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组织开展非遗大讲堂,邀请全区非遗传承人共聚一堂,为传承保护献计献策;全年共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5场,参与群众1300多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8场,走进大中小学校,与青少年近距离互动交流;组织五陵原黑陶制作技艺项目参加陕西省首届守艺人传统手工技艺非遗大展,获得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协助木轮大车制作技艺项目迎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检查指导,参与姚河源遗址西周马车复原工作并落实省级非遗专项保护资金8万元;联合咸阳广播电台组织开展非遗美食探店直播活动,部分视频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抓取推送,有力宣传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党建和意识形态管理扎实有效。注重队伍建设,修订和完善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各部室开放规范。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提高大家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全年组织庆“七一”主题党日等党建活动三场。加大活动组织上意识形态管控,重点抓好馆办刊物《渭城文化》质量,提升选稿机制,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杂志每年编辑2期高质量完成。抓好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管理运营,发布内容选编72期,引导舆论宣传导向,收到了较好社会反响。组织《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专题学习,按照局党委学习教育工作总体安排,召开学习动员大会,制定学习计划,明确专人负责实施。将学教活动与意识形态管控和实际业务联系起来,融入到为群众服务之中,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同时提并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取得的社会效益文化传播与教育普及: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艺术讲座与工作坊等形式,有效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了公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社区凝聚力提升:利用文化馆平台,组织多场社区文艺汇演、邻里文化节等活动,促进了邻里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社区凝聚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为构建和谐社区环境贡献了力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依托文化馆资源,扶持本土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举办创意市集、艺术展览,为文化创意产品提供了展示与交易平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数字化服务创新:推出线上文化服务平台,包括线上展览、文化资讯推送等,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获取文化资源,进一步扩大了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三、存在问题资金与资源分配不均:尽管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反响,但受限于资金,部分高质量项目的实施受到制约,资源分配需进一步优化,确保重点项目的有效推进。专业人才短缺:随着文化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在数字化服务、活动策划与执行等领域,存在明显的人才缺口。公众参与度有待提高:尽管参与人数众多,但仍有部分群体(如老年人、偏远地区居民)因信息不畅或交通不便等原因,难以充分享受文化馆的服务。活动创新与持续性不足:部分活动形式较为传统,缺乏新意,难以长期吸引年轻受众,活动设计的创新性和持续性需进一步加强。四、改进措施积极争取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积极争取政府资助,同时,通过项目评估与反馈机制,确保资源向高效益、高需求的项目倾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与实习实训,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深化社区融合,拓宽服务渠道:建立更加完善的社区联络机制,利用社区中心、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提高文化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推动创新,增强活动吸引力:鼓励创意策划,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AR/VR技术)提升活动体验,同时,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收集反馈,不断迭代优化活动内容,保持活动的新鲜感和吸引力。五、2025年工作计划及努力方向党建与意识形态方面。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提高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以《渭城文化》为阵地,展示辖区群众文化艺术工作成就,全年出版杂志两期;组织多场党建主题活动,学习宣传习主席文化思想;继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升干部职工工作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组织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申报工作;配合市馆组织辖区“胜利面庄”和“窦家biangbiang面”联合秦都相关传承单位积极筹备整理国家级项目联合申报工作。举办“文化遗产日”、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系列活动,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筹划开展春联义写、灯谜竞猜、茶艺交流、端午画扇、声乐座谈、国庆汇演、重阳戏曲等活动。开设舞蹈声乐、书法绘画、插花园艺、美妆、朗诵、茶艺、摄影等各类艺术培训课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绩效考核与保障措施。安排各种交流学习活动,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干部职工积极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鼓励大家在活动策划、课程设置等方面积极创新,满足群众不断变化的需求。运用新技术手段提升文化馆的综合实力,共同推动渭城区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