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杨凌示范区>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际交流中心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际交流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06 16:13
单位名称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际交流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贯彻执行中央有关国际交流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落实陕西省和杨凌示范区有关涉外交流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工作规划。开展外事工作和国际交流活动、促进对外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合作交流工作。承办示范区因公务出国出境团组出访的组织工作,提供出国(境)服务和外事接待服务。承担国家(杨凌)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办公室工作职责,负责开展援外培训交流工作。
住所 杨凌示范区新桥路6号政务大厦428
法定代表人 马静
开办资金 138.83万元
经济来源 自收自支
举办单位 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159.09万元 1267.22万元
网上名称 杨凌示范区国际交流中心 从业人数  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够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的登记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党工委外办(国际合作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具体如下:一、业务活动开展情况2024年组织实施援外培训项目18期,来自30多个国家的410多名项目官员和专家在杨凌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现代养殖等领域。培训工作得到吉尔吉斯农业部副部长,中国驻伊拉克使领馆等20多家单位致信感谢,项目执行情况得到培训中心肯定。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项目管理。修订完善《项目管理员工作手册》、制定管理员工作清单、修订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妥善处理学员就医等突发事件3起。二是配强项目管理团队,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拓展项目管理员选聘渠道,优选语言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习生参与项目服务。每期项目设立专家组长,定期组织项目筹备会,系统设计课程和考察,确保培训内容的前瞻性、实用性。三是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力量。与长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联系,选聘20余名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等领域中青年教师加入培训师资队伍,优化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等领域师资队伍,提升青年教师比例,90%以上项目实现英文授课。四是注重培训资源的整合利用,提升培训实效。培训期间穿插安排50余次企业考察、产品技术观摩等活动,服务企业开拓国际业务。推动西安湄南高科公司保水剂产品首次走进南美市场。促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与国外机构签订农业教育、研究领域合作协议。五是深化与国际组织合作,扩大培训影响。持续创新培训形式,全年策划举办盐碱地治理、家禽现代化养殖等主题系列远程培训10期,促进相关领域技术交流,培训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策划与亚信秘书处联合举办面向中亚国家设施农业研修班1期,进一步深化与联合国农机中心合作,策划申报2025年培训项目。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通过深化农业人才交流培训,形成了系列培训经验和典型做法,收到受训学员的高度认可,为服务国家农业对外开放大局作出积极贡献。(二)通过围绕“南南合作”需求持续深化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项目合作,积极分享了中国减贫经验,对外讲好中国减贫发展故事。(三)积极发挥培训桥梁作用服务经贸合作,推动相关省内企业与境外达成合作协议,持续拓展海外业务。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农业涉外培训与产业发展、科研合作融合度不够。培训项目主要介绍国内在节水灌溉、水土保持、设施农业等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案例,更多强调单方面技术输出,结合示范区目前的产业发展、旱区农业科技优势,策划举办的项目较少,企业、科研单位对项目实施没有深度参与,与产业发展、科研合作融合度不够。(二)培训资源跟踪联络不够经常。目前对于往期参训学员的回访仅限于节日问候、培训信息、合作信息推送。联系频次较低,联系形式较为单一,联系方式主要为邮件,缺乏与学员的互动交流,影响了培训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三)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的配套机制不健全。近年来,不少在杨凌参加培训交流的官员及农业高校及科研机构负责人提出邀请示范区相关专家出国参加学术研讨,开展科研合作的考虑;巴基斯坦、尼泊尔、埃及等国农业官员提出再次来华参与项目考察、交流合作的意向,但因缺乏专项资金支持等因素,相关人员提出的进一步深化交流,共同推动合作的建议较难得到落实。(四)推动合作意向落地应用的措施不够有力。农业涉外培训相关资源的应用落地需要示范区多部门参与配合和专项资金支持,但外事部门在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参与、资金争取等方面统筹能力有限,力度不够。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发挥旱区特色优势,不断完善培训课程体系,提升旱作农业技术培训品牌。持续优化旱作农业相关课程体系,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现有的课程体系持续完善,将最新研究、应用成果纳入培训内容,增强课程的适用性、前瞻性。(二)用好农业国际合作平台,提升培训层次水平。充分发挥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非联合培训中心的平台作用,在相关框架下举办农业领域高水平培训交流活动。利用好农高会、丝博会等重要国际展会平台,融合举办培训项目,邀请学员作为嘉宾参与有关活动,以研修项目促进地方对外交流合作。(三)加强学员后续联络,强化培训成果应用。建立学员联络制度,建立重点学员信息库,安排专人跟踪联络,定期向重点学员推送培训课程、合作需求,通过培训资源整合促进项目合作、巩固培训效果。适时开展回访工作,将培训回访工作与示范区因公出国(境)相结合,利用出访机会回访重点学员,商谈后续合作及意见建议,强化培训成果在推动后续合作中的作用。(四)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高质量培训开展提供支撑。修订完善单位项目管理、财务、应急等培训相关制度,加强工作人员制度和业务能力培训。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丰富实训内容,提升服务标准,为培训项目现场教学、实地考察提供支持。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