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控制农业植物病虫害提供检测防治保障。农业植物病虫监测;农业植物检疫;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农用药械管理。 | |
住所 | 西安市习武园27号 | |
法定代表人 | 冯小军 | |
开办资金 | 86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717万元 | 1976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 | 从业人数 3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4年主要工作成效---紧盯“虫口夺粮”目标,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立足全省粮食大面单产提升,跟进“吨粮镇”“吨粮村”打造,围绕“万亩片”“千亩方”“百亩田”布局,紧盯条锈病、赤霉病、黏虫及杂草等流行性、迁飞性重大病虫草害,全省粮食作物实施防控面积1.01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111.1万吨,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其中小麦、玉米植保贡献率分别为23.7%和17.4%,有效控制了重大病虫危害。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率54%,基本覆盖粮食单产提升示范区和“吨粮田”。---紧盯植物疫情防控,确保农业产业安全。强监测抓监管,早扑灭控扩散。苹果蠹蛾监测阻截防控体系逐渐成熟,省市县三级齐力继续将苹果蠹蛾阻截在省门之外;快速反应处置柑橘小实蝇突发疫点,未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分区检疫控制,小麦腥黑穗病发生范围明显缩小,苹果黑星病蔓延态势得到控制。全省实施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126.63万亩次。---紧盯农药减量增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大力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全面落实农药减量化行动。十四五以来,农药年平均使用量(折百量)4926.3吨,较“十三五”期间年使用量5352.2下降了7.96%,农药使用强度下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56.2%,较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提前1年完成目标任务。二、主要工作措施(一)强化监测预警,及时准确发布预报。一是搭网建点强监测。依托全国和省级55个病虫区域监测站,新设立95个物联网田间监测点,累计配备智能监测设备860多台,补齐了网点,增强了预警能力。二是人机协同掌握动态。突出赤霉病、玉米螟、早期落叶病等一二类病虫害,坚持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采取人工调查与智能监测设备结合,设备采集信息450多万条,全面掌握病虫发生动态。三是多方会商强预警。在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喷多促”、秋播等关键期,提前组织科研院所教授、省气象部门专家会商研判,分析病虫趋势,确定防治适期,为指导精准防控提供支撑,中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二)强化示范引领,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督导、技术指导”的工作机制,聚焦“一喷三防”、“一喷多促”等6项关键技术示范,推进统防统治。一是借助行政政策推。配合厅里召开的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推进会,组织防控现场4次;利用中央农业生产救灾等补助资金1.37亿元、省级病虫防控专项3000万元,支持引导各地开展统防统治。二是依托新技术示范推。围绕赤霉病、茎基腐病等重大病虫,建立省级粮食作物病虫防控“千亩示范方”、“百亩示范田”等示范区46个,推广实用技术,强化示范引领。三是通过规范组织服务推。推行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组织开展星级“示范组织”遴选活动,摸清组织底子,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服务影响。全省现有专业化服务组织790多支,从业人员1万余人;拥有大中型高效器械12300多台,累计日作业能力达180多万亩;全省粮食作物病虫统防统治4796万亩次。四是利用技术指导推。先后成立18个指导服务组,开展“虫口夺粮”百日行动、“下基层强指导夺丰收”活动,分市包抓,开展技术指导。(三)创新监管措施,抓好疫情阻截防控。严格落实“外防输入、严密监测”的策略,多措并举,抓好疫情防控扑灭。一是严密监测早发现。突出三大类重点区域,设立苹果蠹蛾监测点443个,悬挂诱捕器7000多个,组织人员剖检落果26893个,未发现苹果蠹蛾成虫和幼虫。二是创新监管强处置。在苹果蠹蛾传入风险区实施“分区分级”管理,建立疫情风险管控“三道防线”,强力推行“熏、烧、盖、诱、消”五字检疫处置技术。三是全面普查快防控。组织开展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及植物疫情普查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发生现状,因地制宜处置疫情。对稻水象甲、腐烂茎线虫等已发疫情,采取常规技术全程防控;对苹果黑星病,在重点发生区建立3000亩示范,探索防控集成技术;对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瓜类果斑病等外来有害生物,加大普查和防控力度。(四)采取多种方式,全面落实农药减量化。聚焦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突出新药剂、新技术应用,抓监测强示范,推行农药减量化。一是设点建网查实农药使用水平。在全省100多个农业县区,选择3000多农户,建立农药使用监测网点,实现了农药监测全覆盖。开展全生育期使用监测,掌握化学农药使用情况。二是示范推行农药减量化技术。依托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化防治组织等新型生产主体,建立省级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10个,果菜茶绿色防控示范区25个,示范落实全程防控技术。三是试验集成监测防控新技术。选择30个重点县区,开展新型物联网监测设备、赤霉病和茎基腐病防控新药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杂草防治技术、植保贡献率评价等试验研究52项,储备、丰富、熟化防治技术模式。(五)丰富宣传手段,扩大植保技术覆盖面。配合全省农民“丰收节”,开展“植保技术进万家”活动。一是提升植保体系服务水平。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突出植保新理念、新技术,邀请全国和省内18位知名专家教授,举办3期专题培训1500多人。二是提高服务对象科学用药水平。联合20多家农药企业,在渭南市召开全省科学安全用药暨小麦重大病虫防治技术培训会,培训专业化服务组织、种植大户及农资经营人员420多人,带动全省安全用药培训1000多场次7万多人。三是大力推广新媒体技术宣传。依托抖音、快手等新媒体,邀请专家培训视频制作,连续两年开展短视频征集评选,提高视频制作水平,提升视频点击率。2024年全省发布1019条,累计点击量破百万,提升了植保行业的知名度,解决了技术宣传“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全面树立植保先锋人物。在全省开展植保先锋人物挖掘与宣传活动,已树立植保先锋人物之“突出贡献者”1名和“最美植保人”2名,广泛宣传先进事迹,营造比学赶超行业新风尚。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