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横山区> 榆林市横山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中心

榆林市横山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06 08:40
单位名称 榆林市横山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就业创业方针、就业体系建设、考核,人力资源和就业培训、资金规划;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创业服务(培训)、就业援助、就业失业登记等服务;就业失业监测、接续失业保险;转移就业、就业统计;创业担保贷款及基金管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
住所 榆林市横山区北大街政府广场东楼三层
法定代表人 杨开斌
开办资金 74.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横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1.51万元 46.27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横山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5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我单位在区人社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开展工作。1.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工程,落实兑现各类优惠政策。通过开展就业专项活动,采取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种措施,借助网站、公众号、微信群、宣传册、展板等各种形式进行就业政策宣传,积极推动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2.切实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发挥援企稳岗促就业作用。为进一步落实落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针对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稳定就业岗位等诸多压力,持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延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以实际行动支持企业纾困发展。加快推进网上经办,引导企业和个人利用网上平台办理相关业务,实现“企业和群众跑腿”变“数据跑路”,积极开展失业保险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3.强化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职能管理,狠抓失业人员就业工作。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对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狠抓失业人员就业工作,着力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将失业库中就业困难人员安置到社区、村临时环卫岗工作。4.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广大群众多渠道就业创业。我中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政策宣传工作,促进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就业创业,强化就业本领,使其能够掌握一门就业技能,鼓励有培训意愿的劳动力报名参加培训,引导职工和就业重点群众广泛参与,积极认真开展各项培训工作。5.扎实开展就业见习工作,缓解就业压力。充分利用公众号及网站等新媒介进行就业见习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率。督促见习单位和见习生在见习期间履行好各自职责,同时我们坚持对各见习单位进行电话回访调查、对见习毕业生进行每月一次的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对于不符合规定、未按要求参加见习的人员进行相关处理。6.全面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切实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示范效益。为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钱袋子”作用,更好地向全区创业者提供金融支持,稳定就业,通过多手段、全方位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宣传力度,加大创业担保贷款的扶持作用,做到政策落实不断线、服务创业不打烊。同时,拓宽放款渠道,加大放款力度,努力促成和解决区内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申报创业担保贷款。7.多措并举积极开展转移就业,促进富余劳动力实现稳定增收。积极同本地和外地用工企业联系,实现农民工转移就业。围绕群众就业服务需求,落实就业政策服务,拓宽求职者就业渠道,开展各类专项招聘、就业宣传等活动,为各类就业群体和用工企业提供更多暖心服务。开展就业专项就业活动,还同乌审旗人社部门联合开展“暖城之邀·智惠邻里招才引智招聘会”,探索“互联网+就业”新模式,线上线下齐发力。8.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力度,全面促进青年人才就业创业。做好高校毕业生人才信息档案工作,为其提供从报到至就业“一站式窗口”便捷式服务。做好高校毕业生报到、信息登记、档案管理、政审、流动党员等相关服务工作。做实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工作,开展“1131”跟踪服务。通过中心网站、公众号、微信群及时发布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9.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和榆扬劳务协作工作。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和榆扬劳务协作工作,积极实施就业工程,广泛宣传就业政策。积极动员辖区内脱贫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二、取得的主要效益。1、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809人,完成目标任务2800人的100.32%;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909人,完成目标任务900人的101%;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276人,完成目标任务260人的106.15%。2.失业保险工作。2024年共有失业保险参保企事业单位338家,参保人数18350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6498人任务的111.22%,收缴失业保险费862.38万元;为享受失业待遇的48名申请享受失业保险金92.53万元;为辖区内191名参保企业职工申报职业技能提升补贴31.5万元;为享受失业待遇的27名缴纳医疗保险84206.68元;为8家新录用78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11.7万元;为赵石畔煤电公司等34家企业申报稳岗返还资金397.79万元。3.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年初中心与345名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签订了劳动合同,新增31名人员派遣到各用人单位,对到龄退休的18名人员办理了离职手续,截至年末共有358人。将失业库中就业困难人员13名安置到临时环卫岗工作。4.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根据横山区实际情况,分种类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共举办茶艺师、美容师、农村实用技术、SYB创业培训等十余类技能培训班54期2235人,完成目标任务2200人任务的101.6%,取得初级工技能等级证书1509人,完成目标任务1500人任务的100.6%。5.就业见习工作。2批次新认定榆林市横山区电视差转台等14家单位为就业见习单位,目前共有见习单位76家。通过网报、审核、面试等程序对符合条件的见习对象组织了3批次300人就业见习,完成了年度300人目标任务的100%,派遣大学生暑期见习30人在政府各部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见习。6.创业担保贷款工作。2024年新认定3个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对信用村的种植户、养殖户等产业户进行产业扶持。全年,通过横山区农商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批次,扶持创业人员181人,投放创业担保贷款2911万元,完成2500万目标任务的116.44%,有效地解决了区内创业者资金难的问题。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44户23万元。7.转移就业工作。全年完成线上线下招聘会5场;成立就业驿站6个,1个零工市场正在建设之中。通过多种方式,向广大求职者提供来自93家市内及扬州企业的就业岗位478个,岗位需求达4152人,涵盖普工、技术等多个行业工种,切实满足求职者的就业需求,招聘会现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86人,签订意向协议19份。全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和转移就业54100余人。8.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全年接收高校毕业生档案2890份,向外单位转移971份,提供政审服务780份,档案增补872份及相关服务工作,接收流动党员档案112份。登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108人,对未就业应届毕业生提供“1131”跟踪服务。9.榆扬劳务协作工作。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榆扬劳务协作保洁员培训班”2期105人。落实转移就业工作,赴江苏省扬州市就业30人,新增到其它省份就业10人。三、存在的问题。1.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关系转接工作推进困难。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工作单位党支部或户籍所在地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收意愿不强。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流动党员因联系方式更换等原因联系不上。2.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一是重点群体培训,培训招生难度大,学员文化水平低,报名积极性不高,给培训后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题;二是岗位技能培训,各企业重视不够,培训意愿不强,符合培训对象的员工不多,直接制约培训的开展。3.就业见习形势严峻,工作任务艰巨。我区优质企业单位较少,提供具有吸引力、符合大学生专业的岗位有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严峻。四、整改措施。1、对接组织部门协调各党支部,落实好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关系转接工作。2、加大培训政策宣传力度,切实改变参训者就业观念。3、吸收优质企业单位参与见习,提供具有吸引力、符合大学生专业的岗位。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2025年,将继续做好全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工作:1.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工程,落实兑现各类优惠政策,做好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各项就业工作,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做好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的安置和管理工作。3.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收尾工作,保证就业资金安全。4.帮助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加强岗位实践锻炼、提升就业能力,扎实开展就业见习工作,缓解就业压力5.进一步做好全区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扶持我区养殖业、种植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健康发展,使创业者创收增收,带动相关就业。6.积极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常态化收集用工信息,适时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公开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召开线上线下招聘会,推荐用工岗位,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用好零工市场、就业驿站等。7.切实做好失业保险各项政策落实,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8.加强高校毕业生服务工作,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档案接收及就业创业工作。9.继续抓实“榆扬协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