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预防医学研究所)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预防医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5-03-05 15:36
单位名称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预防医学研究所)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人民身体健康提供保障。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疫情应急处置;疾病监测疫情信息及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信息管理;疾病病原生物检测、鉴定和物理、化学因子检测、评价;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涉及执业许可事项以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范围为准)。
住所 西安市和平门外建东街3号
法定代表人 程永兵
开办资金 17347.7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5216万元 34825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34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重点业务工作1.免疫规划。全省免疫规划疫苗接种675万剂次,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总体平稳。组织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集中补种,摸底需补种38.69万人,全程补种37.16万人,补种率96.04%。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规范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与处置,AEFI的调查率、分类率和报告率均达到国家的时限要求。全省112个县区362家助产机构均实现为出生活产儿发放儿童预防接种证的“一件事一次办”要求。接受了世卫组织和国家疾控中心的脊灰、乙脑盲样考核,并组织对全省EPI实验室进行考核。举办了“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和“7.28世界肝炎日”等宣传活动。2.传染病防控(1)法定传染病总体情况2024年全省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2.12万例,发病率306.41/10万,死亡486例,死亡率1.23/10万;报告发病率较2023年(379.96/10万)下降19.36%,报告死亡率较2023年(1.30/10万)下降5.45%。报告丙类传染病38.45万例,发病率为972.08/10万,无死亡;报告发病率较2023年(1376.60/10万)下降29.39%。(2)重点传染病防控。艾滋病:规范开展病例管理,全省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95.7%,比上年提高1.2%。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病毒载量检测比例93.1%,治疗成功比例96.1%,与去年持平,均达到95%的国家目标要求。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鼠肺1392份,鼠血1193份,鼠类带毒率8.41%,较前三年(分别为1.96%、9.52%、5.09%)明显上升。报告病例总数为660例,无死亡病例,较2023年(发病1508例)报告发病数降低56.23%。全省5市8县(区)开展了调研工作。新冠:全省报告新冠病例3.67万例,报告发病率92.69/10万,监测预警哨点医院检出新冠阳性5376例,完成其中3442例(本土3388例,输入104例)阳性样本全基因组测序。结核病:全省共报告活动性肺结核15064例,发病率为38.08/10万。强化项目组织管理,每季度分析通报重点指标,分别于5月、7月对患者发现、诊疗及签约管理、免费治疗、医保报销等调研督导。加强学生疫情防控,指导开展新生入学筛查。组织开展2024年全国分子诊断技术能力验证工作。流感:组织监测流感样病例30.25万例,实验室检测标本2.95万余份,核酸阳性样本3537份,阳性率11.99%,针对今冬部分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较高的情况,加强了监测分析频率。其他传染病:完成了国家级及6个省级鼠疫监测点监测任务,在全省63个监测点开展重点人群布病血清学监测,采集血清12830份,阳性333份,血清阳性率2.6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置。全年网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8起,均为传染病事件,主要以乙类传染病(18起,47.37%)为主,病种涉及布病、皮肤炭疽、百日咳、黑热病等。在中心的直接参与或技术指导下,所有事件均及时得到处置,处置率100%。组织召开了12期常规“突发事件公共卫生日常风险评估专家会商会”,并撰写月分析评估报告。参加中国CDC卫生应急中心每月常规“突发事件公共卫生日常风险评估视频会”,共计12期。组织多部门开展7期专题评估4.慢性病防控。持续深入开展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伤害监测等常规监测项目。组织开展第九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5.公共卫生监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化学污染物常规监测2550份,涉及食品种类15大类154个品种,其中常规监测1640份,项目159项,专项监测910份,项目92项(与常规项目重复80项);上报国家数据44870条。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2336份,致病菌检测7568项次,卫生学指标1319项次,检出食源性致病菌445株,完成国家下达监测任务。学生常见病及其危害因素监测:在全省10个设区市所有区县抽取920所学校,组织开展龋患、超重、肥胖、营养不良、血压、教室环境检测和学生问卷调查。体检调查学生26.68万名学生、教室5197间。组织召开“全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推进会”,对近视监测工作进行了现场指导。环境卫生监测:城乡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全年共监测水样7872份,其中枯水期监测城市水809份,达标率89.86%,监测农村水3125份,达标率82.82%。丰水期监测城市水811份,达标率89.89%,监测农村水3127份,达标率为87.05%。重点职业病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选取18个县(区)开展了接触粉尘、噪声、苯、铅等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主动监测,共监测8523人。组织完成了全省1730家放射诊疗机构基本情况调查。对全省56家单位开展了职业卫生检测能力盲样考核,25家单位开展了放射卫生检测能力盲样考核。6.地方病防治。在全省62个大骨节病病区县全部病区村开展7-12周岁常住儿童大骨节病全监测。在11个县区94个重点监测村开展7-12周岁儿童临床检查并拍摄双手X线正位片,监测3554人,新发病例0例。全省大骨节病药物治疗46602例,手术治疗80例。持续开展克山病、碘缺乏病、水源性高碘、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等监测工作。二、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1.积极稳妥完成新中心组建。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整合意见的基础上,中心周密制定内设机构、全员聘任及绩效分配方案,紧张有序推进改革。2.应急实验业务大楼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已完成B段车库支护结构施工和西侧主体,主楼2-7层精装修完成80%、8-15层实验室工艺安装完成50%,预期可达到2025年7月交付使用的目标。3.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确认了建设内容,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编制及评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复审,已进入发改委批复流程,启动了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程序。4.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陕西)建设。完成了队员遴选,制定了包括车辆、箱组、个人携行装备、实验室设备等应急物资和装备配置一览表。个人携行装备已采购到位,应急车辆、箱组化集成系统、实验室应急检测设备等已完成中标公示和签署采购合同。制定了队伍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举办包括体能训练、野外自救互救、紧急医学处置、现场消杀等内容的培训。5.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建设。组建市县区应急小分队,举办了包括先期处置、紧急救护、野外求生自救等在内的培训。6.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组织完成了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硬件设备的采购,视频会议系统和网络安全设备均已配备到位。完成“三张清单”的梳理和重点核心业务构架图、多跨场景拆解集成图和数据需求图。7.能力提升。按照省疾控局工作安排与要求,组织开展了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练兵、大督查”活动。全体职工或中层以上干部分别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继续教育平台”学习了业务能力提升或(和)领导能力提升板块。我省在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接种技能竞赛中获得佳绩。以城乡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为抓手,推动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计量认证。以预防接种门诊示范示教单位建设,推动提升预防接种门诊规范性。三、党建和管理工作1.党建和主题教育。制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方案,组织开展了科级及以下培训和研讨交流,覆盖率100%。中心党委会“第一议题”学习12次,中心组理论学习9次,传达各类重大会议精神8次。召开党委会议18次,研究重要议题49个。签订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及党风廉政责任书》,制定了《领导班子及成员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分工》。深化“双培养”,发展预备党员2人。制定了《党纪学习教育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召开动员部署会,系统学习了10余项党内法规。2.制度建设。制订了包括一、二类疫苗招标采购活动在内的涉疫苗制度与方案6项。内设部门调整完成后,制修订制度8项。对自动办公系统中的人员和部门进行了添加和调整,改进提升了内部运行效率。3.科教与人才队伍建设。全年举办各类业务培训107场次,参训人数4500余人次。组织了科技论文评选活动。省级科研立项3项,科研结题6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公开招聘9人。推荐3名青年职工到中国疾控中心进修、2名职工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名青年骨干赴美学习,推荐1名技术骨干及2个优秀团队遴选省级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培育项目。1名职工获批国家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协助1名专家申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实验室及生物安全管理。修订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完成年度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开展标准查新和变更备案。参加能力验证、室间比对和测量审核21次,涉及参数96个。通过CNAS扩项+变更复评审,获准保持CNAS资质,检测能力范围为14大类47个检测对象1097个参数。生物安全体系运行良好,BSL-3实验室通过国家飞行检查,分别对BSL-3实验室出现误用和丢失、柜外溢撒、生物安全柜发生异常等应急演练事件进行风险评估。5.后期保障与安全生产。严格按照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及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等专项整治活动要求,落实“拆窗破网”,规范电动自行车停放。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开展常态化的隐患排摸,建立台账,根据整改要求和时限责任到人。加强中心治安防范巡逻和检查,严格执行24小时在班在岗,切实履行交接班制度。切实做好常规值班值守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通过CNAS复评审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职业技能竞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竞赛项目团体二等奖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