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眉县槐芽镇初级中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实施初中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初中学历教育。 | |
住所 | 眉县槐芽镇北街 | |
法定代表人 | 张永峰 | |
开办资金 | 972.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眉县教育体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95.77万元 | 1174.77万元 | |
网上名称 | 眉县槐芽镇初级中学.公益 | 从业人数 8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我单位在县教体局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共性任务完成情况。1.从小从实,德育教育见实效。一是以识记和践行《槐芽初中学生一日常规要求》为抓手,持续开展“规范着装、主动问好、文明用语”等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和“规范坐姿、规范书写、激情早读、主动阅读、安静自习”等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学生主动问好蔚然成风,行为习惯有所好转。二是突出“理想、感恩、励志”三项重点,针对年龄差异,通过撰写个人成长目标、交流个人学习目标、给家长的一封信、践行校训“厚德博学,励志报国”主题征文等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借助军训、感恩励志报告会、女童专题教育行动、“歌声嘹亮,梦想起航”红歌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文艺汇演等,教育学生争做“爱党、爱国、积极、担当、奋进”的新时代好少年。三是以纪律和学习为重点内容,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不断探索完善“学生自主管理”运行模式。四是按照“面向全体,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积极构建了“阳光德育”评价体系,制定了《槐芽初中校园之星评选办法》,定期进行“校园六星”评选表彰,通过颁发奖状、张榜公示、微信宣传等,树立学生身边榜样,引导学生人人思进。2.减负提质,质量管理有进步。一是抓实全程管理,加强过程监测。严格落实校领导包抓年级、班级和学科组制度,定期开展包抓工作交流研判。严格落实值班领导巡课、听课和常规抽查制度,每周例会反馈优劣。定期组织教师晒教案、晒作业批改、晒业务学习笔记等“互评互学”活动。严格落实教学质量定期调研和反馈制度等,努力抓紧抓牢关乎质量的每个环节。二是坚持把落实“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作为“减负提质”的有效抓手,全面规范作息时间,全力保证学生睡眠和活动时间,深入推进“作业革命”,努力减轻学生校内外课业负担,力争长久保持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积极开展课改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按照“传承加创新”“实效加特色”的思路和“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教学相长、追求卓越”的课堂改革推进愿景,积极开展“四为”课堂改革学习,努力落实“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学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三大课改要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源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四是精心组织社团活动,努力促进“五育”融合。一年来先后投入40余万元改造提升音乐、书法、美工、舞蹈、阅读、航空航模、机器人等部室,先后建成学生社团15个,常态化开展社团活动,不断完善社团管理和考核机制,学生科技体艺美劳动教育得到加强,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级别和人数实现历史性新突破。3.凝心铸魂,队伍建设再发力。一是构建发展愿景,激活教师梦想。重新修订学校“三风”文化,提出了“砥砺奋进,重振雄风”的质量奋斗目标和“美美与共、荣辱与共”的团队建设理念,拟定教师誓言,选定校歌,通过大会宣讲、主题征文、诵读誓言、合唱校歌等措施,统一思想,提振精神。二是加强师德建设,积蓄前进动力。精心组织“修身养德树根基,锤炼师能创佳绩”主题报告会,扎实开展“强师德、正教风、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践行三风,全面育人”典型事迹周宣讲活动。三是丰富培养载体,提升专业水平。紧抓“专业和育人”素养两大关键,组织全体教师撰写“个人年度专业发展规划”,隆重组织“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大会”,精心安排“师徒结对共成长”工作,持续开展校内名师公开课、骨干示范课、年轻教师汇报课“三课”教研,严格落实学一篇新理论、研评一节课例、研讨一个教育教学问题“三个一”错时教研活动,开源节流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学科跟岗学习和班主任跟岗培训等,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提升师能。四是改革管理制度,密切干群关系。先后修订了学校《绩效考核办法》《延时服务费用分配方案》《常规考勤》等管理制度,确保“多劳多得,优劳优酬”。4.以人为本,教育治理惠民生。一是按照不漏一人的原则,对学区内学龄段学生全面摸排与上级信息库逐个比对,精准建立了控辍保学工作台账,启动了重点学生班子成员包抓制度,确保适龄儿童不因贫困辍学。二是以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安全为重点,集中扎实开展了“校园餐”专项整治工作,开设食堂专户、建立“即诉即办”平台、开展家长陪餐活动等,学生饭菜质量大幅提高,资金管理更加规范,在县级领导调研和省厅领导督导中受到一致好评。三是开源节流,先后投资30余万元完成了变压器增容、教学楼楼顶渗漏处理、热水器购置、暖气管道维修等项目,彻底改变了电压不稳、师生无生活热水、冬季供暖效果不好等问题。四是始终坚持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每天例行检查,每周重点抽查、每月全面排查、定期集中治理制度,及时、积极、全面弥补工作疏漏,先后进行了校园监控维修、添置灭火器、防火门等安保和消防器材、改造防护网、加高护栏等安全隐患整改。全面细化了学校防欺凌治理、网格化安全管理、矛盾纠纷常态化摸排化解、特殊学生结对帮扶等工作制度,积极开展了女童关爱教育和特殊学生结对帮扶活动,受到家长好评。(二)个性任务完成情况。1.培养县级以上骨干教师不少于3人,完成教师轮岗交流不少于4人。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奠基工程,通过给目标、压担子、搭台子、做梯子、服好务等举措,聚力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今年以来,在县级教学设计大赛、作业设计大赛及赛教活动中闫亚兰、李斌、王菁、陈亚博、罗文、曾兰兰、许少翔获等次奖;在天梯工程赛教活动中韩利花、孙苗苗、贾越、张彤、闫亚兰、崔丹丹获等次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郭明霞同志荣获县级教学能手;2024年教师节前我校任新老师、陈亚博老师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教师培养工作信息在县级以上网站发表。2.完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达标检测。学校把“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达标校”作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组织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创建指标体系,全面对标自查自身存在不足,先后开展了部室改造提升、教师集体备课室、学生社团、修订“三风”文化、创建档案等软硬件建设工作。2024年11月6日顺利通过市级督导验收。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1.突出硬件提升,育人载体更丰富。一是持续加大部室建设。先后建成机器人社团部室和足球社团部室。二是精心组织社团活动。目前每个年级分别成立了美术素描、美工制作等社团,学生体育、艺术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三是精心组织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航空航模社团首次参加市级比赛,取得15人荣获等次奖的优异成绩。学校棋类社团在全县首届“方圆.奕丹株杯”中小学棋类比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名”,参赛四名学生中3人获得等次奖,其中屈晨钰同学荣获全县第一。2.狠抓团队建设,教风校风更优化。征求全体教师意见,集中全体教师智慧,确立了“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田园、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的办学愿景;“博学坚毅,尚融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厚德博学,励志报国”校训;“尊师乐学,竞争奋进,刻苦诚信惜时善思”的学风;“激发诱导,仁爱公平,因材施教,务实创新”的教风;“团结互助,知行合一,持续奋进,追求卓越”的校风。在“三风”文化专题解读和主题征文等活动的引导下,教职员工积极践行“美美与共、荣辱与共”的团队理念,思想更加统一,精神状态大为好转,争先创优的意识更加浓厚。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经过一学年的教育和引导,虽然教风、学风有所转变,但是近几次检测成绩依然不理想,特别是特优生群体不大,整体平均分偏低。2.教师培养仍有待加强。目前全校共80名名教师,但县市级以上名师比例偏低,特别是近年新入职教师较多,骨干体系建设任重道远。3.硬件建设仍需提升。由于年久失修等原因,学校操场破损、教学楼线路、校园供暖管道老化等问题突出,教室墙面破损陈旧等,直接影响师生工作学习和学校发展。四、2025年工作计划。2025年,我校紧紧围绕“砥砺奋进,再创辉煌”的奋斗目标,突出“党建、安全、队伍、质量”四个重点,深入实施“党建提质、德育增效、教师培养、质量提升、条件改善”五大工程,努力建设群众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聚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力争进入全县中游水平。积极构建校本化德育工作体系,全面提高德育实效。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优化落实和课堂主阵地管理,聚力推进“眉县好课堂”课改实验,分层分类抓实抓好毕业班学生思想动员和学法指导,精心打造学校精品社团,聚力突破质量瓶颈。2.做足做实教师培养工作,努力培养市县级骨干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更是兴教之源。结合我校教师队伍现状,下一步要紧紧围绕“优教风强师能”两大核心,在《“眉县好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的指导下,进一步丰富载体、灵活形式,全面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努力壮大学校骨干体系。3.持续改善提升办学条件,全面加快现代化学校建设步伐。有序实施好教学楼维修改造、操场软化等工程,努力改变校容校貌,提高学校硬件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