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富县> 富县就业管理局(富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

富县就业管理局(富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04 10:35
单位名称 富县就业管理局(富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劳动力市场管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与管理;劳服企业管理;企业解困;帮困基金的收缴管理、发放;城镇失业人员的管理;职业培训;就业安置。
住所 富县茶坊正街
法定代表人 郭剑
开办资金 83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4.92万元 21.16万元
网上名称 富县就业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1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指示精神,严格按照市人社局《关于202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的通知》要求,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总抓手,深化拓展主题教育和“三个年”活动,树牢“人社为人”工作理念,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全面落实“保就业”任务,夯实责任,细化措施,克服困难,积极推动就业创业各项工作,有力的保证了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业务开展情况:1、加强统筹,夯实责任,确保重点指标任务高质量完成。为了确保市上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我局与县人社局签订了2024年工作目标责任书,随后将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以县政府文件下发至各乡镇(街道办、便民服务中心),并将就业创业工作任务指标列入年度考核项目当中,实行目标责任管理量化考核,使就业创业工作形成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多招聘、聚人才,新增就业。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就业创业、就业扶贫政策。组织大型宣传活动1次,发布各类信息资料800余份,提高了群众对就业创业各项优惠政策的知晓率。二是联合多部门举办了富县2024年“春风行动”招聘暨就业创业政策宣传会,现场招聘活动现场发放岗位宣传单、就业政策宣传单1800份,为广大求职者咨询上百次,提供了近630余个就业岗位,达成就业意向286人。三是积极对接用人企业、单位、培训机构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先后为西安蓝盾培训中心、陕西汽车技工学校等9家企业招工34人。四是11月份组织专人参加市就业服务处开展的2024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抖音直播带岗富县专场活动,本次搜集筛选县内外企业16家,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直播间最高浏览参与互动人数达到2.3万人。五是持续推动人社工作进园区活动。走访重点企业8家进行政策宣传20余次,推送岗位55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5人,对接相关企业4家,收集相关需求8条,已经解决8条。通过一系列招聘活动为有用人需求的企业和各类单位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服务,扩大了就业。3、激创业,注资金,带动就业。一是持续推行线上申请(陕西省创业担保贷款管理系统)与线下办理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在全县范围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拓宽个人借款人范围,鼓励符合创业条件的网络商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申请贷款,实现创业。二是严格进行实体考察,确保创业担保贷款发放真实、回收安全。三是召开专题评审会议,通过对个人经营项目、个人信誉、还款能力、带动就业等方面综合研判,确定创业担保贷款金额。四是督促落实。创贷股人员定期每月与经办银行对接,督促经办银行加快放款进度。4、抓培训、强技能,促进就业。一是通过一系列的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二是着力引进专业培训机构,参与职业培训,推进培训专业化。三是不断增加培训项目,以订单式培训,提高就业率,不断拓宽培训渠道,使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内容多元化,培训已涉及农业,工业、能源、服务业以及传统手工艺等方方面面。同时培训过程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操性,确保受过培训人员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好就业,能就业。5、严把关、常更进,稳定就业。一是大力宣传失业保险政策,做到应保尽保。今年以来,全县参保单位312家9285人,事业单位全部参保缴费,失业保险缴费收入723.46万元。二是认真核实、严格把关、做好失业保险援企纾困保障民生。三是认真做好失业保险数据治理工作。对全县300余家参保单位进行了治理,累计治理数据千余条,大大减少了疑点数据,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四是加大稽核力度,通过采取书面稽核和实地稽核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对国有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进行了全面稽核。对参保单位的人员、工资及缴费基数进行了核定,共稽核单位32家,稽核参保人数2380人。五是结合省市关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排查专项活动,对我县失业保险基金开展全面核查工作,通过举一反三,查漏补缺,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社会保险基金良好运行。6、高重视、优服务,保障就业。一是举办了全县企事业单位工伤保险业务经办培训会,邀请市工伤经办处业务人员对全县各参保单位(企业)会计或业务经办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了我县工伤保险经办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二是做好工伤保险参保缴费、管理、赔付工作。二、取得的成绩:1、城镇新增就业1103人,完成年任务900人的122.55%。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52人,完成年任务260人的135.38%,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166人,完成年任务120人的138.33%。2、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6期,参训人员1565人,完成年任务1400人的111.78%。其中养老护理培训6期335人;电焊工培训9期590人;烹调师培训3期170人;装饰装修工培训3期186人;美容师培训1期59人;中式面点师培训1期58人;保卫保安培训1期52人;汽车教练员培训1期60人;汽车驾驶员培训1期55人。。3、创业担保贷款审核发放144笔2448万元,完成年县级任务2300万元的106.43%。其中富余劳动力82笔1338万元;返乡创业人员7笔125万元;自主创业农民55笔985万元。4、全县失业保险参保单位312家9285人,完成任务9275人的100.11%,失业保险缴费收入723.46万元。全年共有32家企业3065人享受稳岗返还,返还金额1098335.57元;享受一次性扩岗133人19.95万元;代缴医疗保险79人11.26万元;为74人企业职工申报技能提升补贴11.85万元;为138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34.2万元,追回违规领取失业保险金3笔3.98万元。5、全县工伤保险参保单位达到430家,参保人数达13127人。新增参保人346人,缴费金额269.32万元。其中企业96个;机关62个,参公事业单位48个,全额事业单位224个,截止目前,工伤待遇发放292笔,金额1911.83万元,其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679.45万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497.91万元,丧葬补助金22.76万元,一次性医疗补助金572万元,医疗费140万元。三、存在的问题:一是就业创业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介绍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苏陕协作对口县劳动力输转工作中,政府层面对接的不紧密,开展的合作项目几乎没有。我们虽然通过“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月”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就业创业、就业扶贫等政策,积极与省内外企业协调对接,并多次举办就业招聘会,但是受多种原因影响,劳动力输转数量有限,输转效果不明显,就业渠道较为狭窄,办法不多,就业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二是劳务品牌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不强。尽管我们在县级劳务品牌创建工作中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劳务品牌特色不明显,与相邻县区一样都是以苹果为主导产业,都是从苹果产业上做文章、树品牌,导致品牌效应不明显,存在重复或单打一的情况。在今后的劳务品牌创建工作中,希望上级部门能整合全市资源,集中打造优势明显,能叫得响的的苹果及配套产业劳务品牌。三是创业贷款放款难度增大,创业担保贷款工作面临多种困难。一是随着国家政策松绑,各个银行相继都推出了多样优惠的借贷款产品,深受群众欢迎。而创业贷款申请条件比较复杂、贴息较少,与其他商业银行比较没有明显优势,使得创业群众借款需求减少、热情降低。建议市局与省级部门对接,进一步简化贷款流程,提高创业担保贷款竞争力;二是创业担保贷款是一项惠民工程,也同时需要一定人力、经费支撑,贷前考察、贷款回收以及清欠诉讼等工作,都需要不少的费用支出。加之我单位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工作开展费用支出主要靠多方争取、赊欠等方式维持运行。下一步工作打算:2025年我局将按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和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市局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加强就(创)业培训和创业贷款的发放等工作,开拓创新,突出重点,真抓实干,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1.延续并优化稳岗政策:继续实施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同时进一步完善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失业保险金和代缴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以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2.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对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吸纳更多就业。同时,积极培育以新兴网络直播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3.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加大担保贷款扶持力度,为创业者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同时,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支持劳动者多渠道灵活就业。4.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同时,完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帮助劳动者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5.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一是针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制定专门的就业帮扶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二是积极建设1—2个标准的零工市场,规范管理,实现人力资源市场的双向选择,提高就业收入。6.持续强化劳务品牌建设:一是继续加大力度开展品牌技能培训,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遵循真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确保培训质量,并加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提高取证率、确保就业率。二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造品牌形象,选树技能就业典型,提升品牌服务质量和品牌深度、广度,扩大就业规模和质量。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