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临渭区> 渭南市临渭区体育运动训练中心

渭南市临渭区体育运动训练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04 08:35
单位名称 渭南市临渭区体育运动训练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发展体育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负责全区体育训练和竞技体育及体育协会和体育活动管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住所 渭南市临渭区东风街83号
法定代表人 王庆
开办资金 23.2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渭南市临渭区体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46.43万元 63.86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2024年4月16日,法定代表人由李轩变更为王庆,举办单位由渭南市临渭区文化和旅游局变更为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渭南市临渭区体育局)。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区体育运动训练中心以全民健身发展体育强国思想为指导,围绕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部署和竞技体育工作各项方针,打造体育强区、建设全域美好生活示范区为统揽,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均完成预期目标。具体业务开展情况对照“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协助举办品牌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挖掘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服务潜力,不断开创新局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一是运动员培养:依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涵盖体能、技术、战术等多方面训练,全面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选材与基础培训,挖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二是赛事组织承办: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如区域内锦标赛、邀请赛等,为运动员提供实战机会,同时促进体育交流与合作。积极承办大型赛事,提升赛事组织管理能力,增强中心影响力。三是体育科研与创新:开展体育科研工作,探索运动训练新方法、新技术,提升训练效果和竞技水平。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取得的主要效益积极备战2024年渭南市青少年锦标赛,取得田径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轮滑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羽毛球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二名、射箭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三名;成功举办陕西省第二届“延长石油杯”三人篮球联赛临渭赛区比赛;代表临渭区组队参加陕西省第二届“延长石油杯”三人篮球联赛渭南赛区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在26个单项比赛中摘得13个冠军,成功晋级省级总决赛。在渭南市2024年“千村百镇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比赛中蝉联冠军。精心策划承办了陕西省品牌赛事:“全民健身运动三秦”2024年陕西省第二届“延长石油杯”三人篮球联赛(关中大区赛)。组队参加2024年渭南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共参与10个项目,取得5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的好成绩。承办2024“中和智投杯”美好临渭中国象棋公开赛、2024崇凝乡村半程红色马拉松赛、2024年“全民健身运动三秦”陕西省群众体育赛事五级联赛系列活动、临渭区首届冬季足球联赛等品牌赛事活动。联合孝义镇政府,成功举办了“美好生活幸福乡村”关中果农杯孝义第二届“村BA”篮球赛。新成立18家体育协会,协会总数达到30家。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300人,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000人。争取上级专项资金25万元,对全区83个村级全民健身工程进行了提升改造。从“有”到“优”让村民更好地体验健身乐趣。在车雷公园投资20余万元建成10个乒乓球场地,并于7月底实现对外开放。新建官路镇、丰原镇、人民办、解放办、站南办全民健身中心6个,新建下邽镇、孝义镇、官邸镇、桥南镇健身步道4处24公里,共计投入1300万元,现我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1㎡(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637㎡)。三、目前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施设备老化:部分训练器材使用年限久,磨损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影响训练效果和运动员体验。且现有设施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训练需求。2.专业人才短缺:高水平教练数量不足,尤其在新兴体育项目领域,教练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不及时,不能运用最新训练理念和方法。3.管理机制不完善:训练计划制定缺乏科学系统性,随意性较大,未充分考虑运动员个体差异和项目特点。整改措施:设施设备更新与完善:定期检查和评估器材,及时更换老化损坏设备。调研运动员需求,购置新型多样化器材,丰富训练手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待遇,吸引高水平教练加入。定期组织教练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进修。优化管理机制:组建专业团队,依据科学方法和运动员实际,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并严格执行。完善考勤、考核制度,明确奖惩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优化训练体系。深入分析运动员个体特质,为每位运动员量身定制训练计划,将训练目标细化到每周、每天,确保训练科学高效。定期组织教练开展内部研讨与交流活动,分享最新训练方法与理念,提升教练团队整体专业素养。2.强化人才培养。拓宽选材渠道,与更多中小学、体育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挖掘有潜力的体育苗子。制定全面的人才培养计划,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水平的运动员,提供分层分类培训,为体育事业储备后备力量。选派优秀运动员参加国内高水平赛事,积累比赛经验,提升竞技水平。3.完善设施建设。结合新兴体育项目发展趋势与运动员实际需求,增设新型训练设施,优化场地布局,合理规划功能分区,打造舒适、便捷的训练环境。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