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宜君县农村经济发展指导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全县“一村一品”及休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经统计,建产权交易平台等工作 | |
住所 | 宜君县宜阳北街28号 | |
法定代表人 | 张晓鹏 | |
开办资金 | 29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预算管理 | |
举办单位 | 宜君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9万元 | 5.7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无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县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实施“消薄培强”行动,集体经济发展动能持续激活。一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推行“一村一企业”市场化经营模式,创建示范村6个。二是争取财政资金957万元注入17个村集体发展产业项目,推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三是制定印发了《关于宜君县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长效机制,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行为,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自觉接受监督,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二)聚焦合同清理规范,农村“三资”监管提质增效。一是持续整改合同,清收集体经济合同4316份,审查出问题合同并规范整改4300份,追缴合同欠款金额134.53万元,收回土地1624.76亩,收回资产8.22万元,新增合同价款56.35万元。二是规范资产管理,指导各乡镇以村为主体,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自查自纠集体“三资”现状和问题。共摸排出问题42条,已全面整改到位。共接到群众诉求问题21个,已建立为民办实事问题台账,让群众受益。三是加强信息监管,以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监管信息化为核心,通过“陕农经”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将集体资产、集体财务、集体合同纳入平台,全面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财务信息化管理。四是开展“头雁”培训,逐乡镇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并围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财务管理、资产运营、“陕农经”平台应用等方面进行业务培训,累计培训10场次138人次,强化了村集体经济规范运营,提高了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法律法纪意识和业务工作能力,加强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助推清廉村居创建。(三)规范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日趋完善。一是强化指导服务,深入开展“千员带万社”行动,成功建设一批辅导员队伍,选聘25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带动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和质量提升。二是发挥头雁效应,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培训100余人次,推荐36名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先后参加“头雁工程”“金惠工程”等各类部、省级培训,促使“头雁”引领一方、带动一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三是规范运营管理,逐步推广家庭农场“一码通”和“随手记”记账软件,印制《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等资料3000册,逐步提升经营主体财务管理水平。四是定期开展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排查、非法集资排查、经营异常名录通报,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社环境。(四)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农民群众利益更加稳固。一是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建立土地流转合同信息备案机制,录入合同1335份,土地流转总面积15669.23亩,处置土地流转超期限预警合同40份。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印制《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及法律问答1500份,持续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政策宣传。三是强化宅基地管理,规范宅基地审批,印制《农村宅基地申请流程示意图》500份,提高农民群众政策知晓率。常态化做好宅基地需求调查,经统计共计112户,总面积37.42亩。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审批情况专项排查,对全县21241宗宅基地进行了全面摸排,排查2021年以来审批宅基地76宗29.51亩,2024年审批宅基地9宗3.58亩。四是围绕“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现状,开展调研,形成《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调研报告一篇。(五)严格规范公物财务管理。2024年我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定期对单位资产进行了摸底清查,所有资产全部登记、建账。同时按照财政部有关要求,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规范财务管理,坚持民主、透明、规范、节约的原则,单位管理日趋完善。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一年来,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单位各项工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一是争取中省财政项目资金250万元,其中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100万元,重点以玉米为主要服务产业,公开遴选了7家服务主体,实施农业生产旋地整地、施肥播种、机械收获等3个环节作业服务,累计服务总面积54945.3亩,为农户节约种植成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项目资金150万元,规范提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家庭农场7家,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达到有效提升。争取财政衔接资金957万元注入17个村集体发展产业项目,推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持续开展合同清理工作,共清收集体经济合同4316份,审查出问题合同并规范整改4300份,追缴合同欠款金额134.53万元,收回土地1624.76亩,收回资产8.22万元,新增合同价款56.35万元。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发展。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培训100余人次,推荐36名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参加“头雁工程”“金惠工程”等各类培训,成功建设一批辅导员队伍,选聘25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带动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和质量提升。四是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建立土地流转合同信息备案机制,录入合同1335份,土地流转总面积15669.23亩,处置土地流转超期限预警合同40份。常态化做好宅基地需求调查,经统计共计112户,总面积37.42亩。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审批情况专项排查,对全县21241宗宅基地进行了全面摸排,排查2021年以来审批宅基地76宗29.51亩,2024年审批宅基地9宗3.58亩。三、存在的问题一是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非贫村和脱贫村集体经济倒挂现象严重,大量涉农整合资金投入促使脱贫村集体经济条件远远超越非贫村。同时,多数村集体发展底子较薄,缺乏自主“造血”功能,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农村集体资产规模日益增长,集体资产的存在形式和运行方式越来越复杂,监管难度加大。部分镇村在集体资产移交、处置、管护,财务处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资产管理制度及财务制度,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任意性。三是虽然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覆盖面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攀升、但优质主体占比不高,主体联农带农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四是农村土地相关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化解难度较大。四、改进措施一是持续加强宣传培训,做好土地承包政策等业务工作指导;二是持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性提升指导工作,巩固拓展主体培育成果,发挥其主体联农带农作用;三是贯彻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继续抓好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工作,全力推广运用“陕农经”综合信息监管服务平台工作,确保集体资产监管有效透明。五、2025年度工作计划一是持续抓好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贯彻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保障,加大业务培训力度,依托“陕农经”平台建立县乡村三级监督体系,加强资产后期管护,开展审计监督工作,坚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提升清廉村居建设水平。二是持续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动能。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围绕“432”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多途径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探索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需求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真正将“钱”用活、“地”盘活、“人”激活。三是持续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用好用活财政项目资金,巩固拓展主体培育成果,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主体扶持与联农带农增收机制挂钩,最大限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持续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健全完善土地流转合同信息备案机制,加强工商企业等社会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行政审批防范和化解土地流转风险,为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