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环境科研、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技术保障、生态环境环境损害评估、固体废弃物、辐射污染物处理的技术支持、协助编制有关技术工作方案、环境治理工程方案技术审查、排污许可及总量控制方面技术工作、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技术研究、环保规划编制等 | |
住所 | 渭南市朝阳大街中段 | |
法定代表人 | 马雷云 | |
开办资金 | 257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生态环境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17.6万元 | 313.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4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开展业务情况1.完成渭南市“一断一策”水体达标方案中期评估工作。组织对9个国考断面开展“一断一策”水体达标方案中期评估,从断面水质目标、重点工程建设、水体达标治理措施及保障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考核,编制完成《渭南市“一断一策”水体达标方案中期评估报告》,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2.完成2024年申报中央、省级和市级生态环境专项资金项目的前期审核、技术评审、绩效评价、汇总上报等工作。2024年完成42个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申报资料审核和上报,目前共13个项目入库。完成33个省级生态环境资金项目申报资料审核,上报省级生态环境资金项目13个。申报市级生态环境专项资金项目6个。3.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管理和落地应用工作。完成12个建设项目和2个规划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三线一单”对照复函,为3个项目提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三线一单”对比情况说明,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全过程。4.完成渭南市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年度评估工作。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对保护面积、用地性质、生态功能、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的保护效果进行评估,并通过专家评审,成果已上报省厅。5.完成渭南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期评估。对《渭南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24项指标、主要任务、重点举措及59项重大工程进行了评估,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提出了推动规划实施的意见建议,评估结果通过专家评审。6.开展化工、医药及农药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诊视检查帮扶指导工作。诊视、检查、帮扶、指导全市72家化工、医药及农药企业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针对企业在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存在的问题,给出帮扶指导意见和建议。7.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技术评估工作。受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项目43个,完成39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技术评估报告,4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8.完成渭南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专家库调整更新。确定了由253名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制定印发了《渭南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专家动态管理机制。9.实施渭南市重点企业门禁监控系统项目。建设1套重点企业门禁监控系统平台,3台系统服务器。目前,已完成市级平台建设,正在试运行;完成129家企业门禁现场核查工作;已完成企业门禁系统接入8家,其他企业门禁系统正有序接入。10.开展重点企业自行监测质控与审核工作(技术审核和外部质控)。对全市16家土壤重点监管单位的自行监测方案和11家土壤重点监管单位的自行监测报告进行技术审核,对6家单位进行采样审核和3家单位平行样比对分析,已完成企业自行监测旁站和比对采样,目前正在审核企业自行监测报告。二、取得的社会效益1.完成渭南市主城区工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项目。在临渭区、高新区138家企业安装814套环保用电采集终端,汽修企业安装65套PID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仪和66套视频监控枪机,18家水泥制品企业安装视频监控球机,建成挥发性有机物监控系统(含APP应用)、环保用电监控系统(含APP应用),并将其集成至渭南市生态环境监管平台。2.完成渭南市主城区臭氧成因分析研究项目。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常规和加密监测采样472次,走航监测783公里,固定源、移动源、工业源、生活源等监测采样75次,开展相关污染数据检测、统计、分析与整理工作。3.编制渭南市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涉及全市全域3区8县(市),全面调查了渭南市大气环境现状,梳理了大气环境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4.开展重污染行业重点企业绩效升级现场核查工作。对50家企业进行了绩效升级现场核查,其中包含申请A级企业6家。申请B级企业11家,申请C级企业17家,引领性企业16家。目前省厅审核通过B级及以上企业评级8家,市局审核通过C级绩效企业11家。5.开展渭南市大气环境“天-空-地”一体化管控能力技术服务项目。已完成项目前期招标工作,通过卫星遥感监测、黑炭移动走航和公共交通颗粒物走航、颗粒物源解析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将“天-空-地”的监测数据相结合,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管控技术服务体系。6.建设渭南市主城区颗粒物与臭氧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在渭南市主城区建设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系统2套、大气臭氧探测激光雷达系统1套,开展24h在线监控服务。同时建设含采集、分析和移动端应用软件,实现激光雷达数据采集和分析展示,并提供相应的移动端支持手机APP。目前,完成设备安装方案编制并通过专家论证。7.完成渭南市地下水现状调查评估和重点区划定工作。划定保护类区域243处,总面积46.94平方公里,管控类区域总面积1646.77平方公里。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三部门联合发布了《渭南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分方案(暂行)》。8.完成渭南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对全市10个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制定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采样监测方案,补充新建16个地下水监测井,完成了10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确定2个Ⅳ类和8个Ⅲ类生活垃圾填埋场。9.开展渭南市黄河水源地保护划定工作。编制《渭南市黄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绘制水源保护区划分成果图,以保障黄河水源安全。目前正在开展收集资料、现场踏勘、采样监测和报告编制。10.实施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期评估。对照《渭南市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8项规划目标进行了评价,总结了渭南市石川河水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案例,形成了《渭南市水生态保护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并通过专家技术评审。11.实施渭南市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项目。申请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资金190万元,对5个地块(43个采样点位、土壤样品155个)进行数据分析评价,形成5个地块重点监测报告,剩余3个地块监测任务正在有序开展。12.完成辐射监测仪器设备购置,规范仪器设备管理。完成全市44个国控、省控点位现场监测93次,采样35个。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新申领、重新申领、延续、变更、注销等前期资料核查114家,完成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应用单位2023年度辐射安全年度评估报告资料技术审查工作261家。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形式单一,内容多为专业性较强的环境科研知识,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难以吸引公众主动关注和参与,导致宣传效果不佳,公众环保意识提升缓慢。整改措施: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制作发布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环保科普短视频等内容,定期开展线上环保知识问答、话题讨论等活动,增强公众参与度。同时,结合线下开展环保主题的公益活动、社区讲座、学校实践等,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传播环保理念和实用知识,提高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促进公众环保意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四、下一步工作计划及总结1.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建设项目环评技术评估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优质服务。2.继续做好申报中省市级生态环境专项资金项目资料的初审和上报工作。3.持续开展渭南市重点河流总氮污染调查评估与溯源项目。4.开展渭南市大气环境“天-空-地”一体化管控能力技术服务项目。5.开展渭南市中心城区露天焚烧监控系统、主城区污染源用电监控系统、颗粒物和臭氧监测能力建设项目、渭南市重点企业门禁监控系统的应用工作,为精细化环境管理提供支持。6.持续做好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升级及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工作。今后,环科中心继续牢记“支撑、科研、服务”三大职能,秉持“求实、创新、引领、高效”四大理念,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工作措施,高效推进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4年荣获陕西省节能减排工作先进单位。2024年荣获陕西网新闻宣传通联工作先进集体。2024年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包联社区优秀包联单位。2024年荣获2024“澳瑞特杯”渭南市迎新年暨渭南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社会组)越野赛体育道德风尚奖。2024年荣获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授予研究生协同培养育人基地西北工业大学授予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