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工伤保险经办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工伤保险经办提供服务。调查、统计、待遇核定及稽核;工伤保险基金的预算、决算编制及基金支付,指导县级经办机构业务工作。 | |
住所 | 渭南市三贤路北段市民综合服务中心 | |
法定代表人 | 刘军龙 | |
开办资金 | 24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25万元 | 4.1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中心在局党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公示如下:一、开展主要工作情况1、参保扩面情况截至12月底,含韩城,全市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1289家,参保人数445130人,圆满完成44.49万人的年度目标任务。其中,建筑业参保5.69万人,有304个建设项目(182个在建项目、122个新开工项目)3.30万人依法参保。2、社保稽核情况组织开展了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机构社会保险业务办理工作专项整治,全市共稽核133户21489人,清理违规参保380人,将27户未全险种参保单位提交所属经办机构督促其依法参保。组织开展了工伤保险协议机构违规使用资金排查工作。全市梳理下发2022年1月至2024年9月疑点数据1970条(其中工伤住院医疗费1906条,工伤康复费14条,辅助器具配置费50条),实际排查2203条(含门诊医疗费233条),未发现无指征住院、挂床诊疗、编造虚假病历、分解收费、重复收费和擅自提高标准收费等情形,未发现欺诈骗保。组织开展了长期待遇人员资格认证、工伤保险协议机构签订两项工作。全市核查526人,核查面100%,依规停发了5人、追回了4人多领冒领待遇245707.93元。全市签订协议医疗机构66家,工伤康复协议机构2家,辅助器具协议配置机构4家。经办服务情况(1)、多措并举,圆满完成了扩面目标计划。2024年度,省上下达我市工伤保险参保计划44.49万人。在经济下行、扩面资源日渐枯竭的形势下,我们理清思路,积极开展相关行动:一是精准扩面,我们协调行政审批局,将新成立单位数据信息下发各县并建立月调度机制,督导各县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扩面工作。二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服务活动,结合部、省“人社工作进园区”、“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通过各类宣传、宣讲、座谈交流等形式,将政策送到企业身边,年度参加、举办各类宣传服务活动共13次,有力促进了高质量参保。三是针对部分项目未参保的情况,两次向市局报告,申请相关部门采取措施,督促未参保项目参保。通过上述措施和努力,圆满完成了年度扩面计划。(2)进一步提升服务,快速办理待遇审核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审核发放是我们的核心重点工作,也是事关工伤职工切身利益,群众最为关心的事情。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引导教育职工要树牢服务理念,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像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一样对待群众,面对群众来访来电,我们热情接待、耐心解答,对于政策范围内的事项立即办理,对于政策范围外的诉求做好解释说明并帮助对接协调,展现了良好人社形象。同时,我们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推进“即收即审”和“快审快拨”,市级经办从自身做起,对收到的待遇申请当日即时审核,对完成审核的待遇及包括县市区基金申请当日即时拨付,最多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待遇审核支付效率进一步提升,全年共审核支付工伤保险待遇预计1.89亿元,享受待遇2800余人,赢得了服务对象的高度认可和赞扬。(3)深入推进工伤保险省级统筹。今年6月、11月,省厅分别下发了《陕西省工伤保险经办规程(试行)》、《陕西省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就业人员和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办法(试行)》两个重要政策文件,我们组织全体同志积极参加上级的培训解读,认真学习领会政策精神,贯彻执行相关规定。针对省级统筹后单位欠费期间发生工伤不予报销日益累积的矛盾争议,为化解信访隐患、我们多方沟通,结合实际寻求妥善处理,最终经正式请示上级部门得到确定处理意见后,及时向参保单位做好解释说明,并提醒单位注意适应省级统筹后缴费政策更加严格的规定,特别要注意依规及时缴费,确保职工工伤保险权益。(4)扎实开展工伤保险集中整治。按照省、市社保领域管理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要求,我们联合行政科室对工伤保险管理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重点纠治工伤保险业务审批把关不严、管理制度机制执行不到位等问题,通过梳理信访件,核查疑点数据,排查自身问题等举措,对发现的待遇支付不及时等突出问题坚决纠治,督促相关县市立即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对发现的一例骗取工伤保险基金重大要情按要求及时上报,并协同相关方积极追缴基金。二、社会效益情况2024年,全市有2915人享受了工伤保险各项待遇。按照规定程序评估并选送了7名职工进行了工伤康复,为29名工伤职工配置了辅助器具。组织各经办机构对609人次的工伤待遇发放标准进行了调整、补发,补发金额合计26.07万元。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问题一是工伤保险扩面难、参保规模波动大。二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当前我市工伤保险信息化建设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距离中、省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整改措施一是争取协同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扩面工作。积极争取实现行政审批局、住建、税务等相关部门数据共享,有针对性的开展精准扩面。二是关注共享平台运转,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加强调研,完善政策,全面发挥制度功能。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继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一是争取协同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扩面工作。积极争取实现行政审批局、住建、税务等相关部门数据共享,有针对性的开展精准扩面。二是结合部、省“人社工作进园区”、“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继续开展、参加各类宣传活动,大力进行政策宣传和参保动员。三是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与联系,对拒不参保的用人单位采取相应措施,督促其参保。(二)积极推进我市工伤保险信息化建设。按照规划,全省工伤保险信息系统将在2024年底建成,于2025年投入使用,我们将按照上级统一安排,认真参加新系统的培训学习,积极争取落实相关配套硬件设备,掌握并应用好全省统一的新的信息系统,实现更高水平的信息化。(三)持续加强自身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的政策业务学习,特别是省级统筹以来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二是坚持为民服务的理念,持续强化责任意识,将快速高效的工作作风坚持下去。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