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宜君县> 宜君县地质环境监测站

宜君县地质环境监测站

发布时间: 2025-02-27 11:17
单位名称 宜君县地质环境监测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全县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地质灾害日常防治和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处置的技术支撑
住所 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人社大楼701室
法定代表人 丁启发
开办资金 33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预算管理
举办单位 宜君县自然资源和林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6万元 43万元
网上名称 宜君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公益 从业人数  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一年来开展工作如下: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24年年初我县共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53处,在汛前对全县在册隐患点进行核查排查,对15处符合《陕西省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认定与核销管理办法》的隐患点进行核销;按照宜阳街道办事处1:10000风险调查成果,新增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截止目前我县共有43处在册地质隐患点,其中滑坡28处、崩塌13处、地面塌陷1处、地面沉降1处,受威胁群众508户3225人,受威胁房屋2464间,威胁财产约2.79亿元。对38处中高风险区落实管控责任,其中高风险区7处,中风险区31处,受威胁群众267户987人,威胁财产8984万元,目前已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清单、地质灾害转移避险人员清单,编制了风险区“防抢撤”预案等,建立了管控责任体系,完善了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风险区录入工作。发放地质灾害工作明白卡43份,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508份,落实监测责任人、监测人员共计82人,制定了“防、抢、撤”预案43份,做到了责任到人、两卡到户、方案到点、措施到位。利用“4.22”地球日等活动进行地灾防治知识及相关法律知识宣传,发放宣传资料11506份,参与群众10395人次,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临灾救援演练44场次,参演群众1030人次,使群众逐步掌握了防灾、避灾的基础技能。联合技术单位深入灾害点、风险区等全面排查检查,做到隐患早发现、早预防、早消除。辖区内灾害点(风险区)监测人员坚守岗位,巡查、排查到位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排查情况,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省市开展“平战结合”工作部署,夯实工作责任,落实专人负责,制定了工作方案,签订了技术支撑协议,成立了“平战结合”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地质灾害防治调查评价专业技术队伍,确保了我县地质灾害防治日常技术支撑与应急防治技术支持有机结合。五是利用普适性监测设备,对全县2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发布科学的预警信息,切实提高预警信息针对性、时效性、有效性,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含量。坚持24小时领导带班制度,坚守岗位,及时处理灾险情信息。与气象等部门会商研判,信息共享,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1次,落实一线叫应机制,做好人员转移避险;针对省、市、县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及时响应、叫应回复。落实地质灾害评估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完善地质灾害评估备案登记制度,积极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2024年争取国债资金599万元,县级配套67万元,对石槽组滑坡和苦桃洼2号滑坡进行工程治理,截止目前,已完成项目主体任务建设,预计12月底前完成初步验收。(二)强力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完成宜君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项目招标、征求意见稿、项目规划成果评审等,正在申请对外发布工作。南塔二期、苦蓿沟-瓦窑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正在对绿植成活率不高、排水渠损坏等问题进行整改,12月底前完成终验。2024年我县涉及生态修复图斑3个,经过前期项目勘察设计、施工招标、技术交底等工作,目前已开工建设,修复任务完成79%,预计2025年6月底完成项目主体建设任务。二、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通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巡查排查、监测预警,宣传培训,临灾演练、工程治理,提升了广大群众避灾防灾技能,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直接威胁,使人民群众生活于安全环境之中,充分体现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社会”的思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通过治理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最低限度地减小损失,保证群众的安居乐业和生产建设的正常进行,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利于广大群众提高经济收入。2024年通过发放监测员资金补助77000元,使群众经济能力有效提升。通过工程治理的实施解除了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受威胁群众39户160人150间房避免财产损失1990万元。2、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能够降低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开采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原有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轻环境污染,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通过清理矿渣堆和废物建筑,覆土还绿后,恢复矿区生态环境面积29.9公顷及土地面积44.6公顷,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提升周边生态环境,带动项目区周边经济发展,使群众每年增加50000元以上。三、存在问题一是由于县域面积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分散,管理难度大;且大部分群测群防员文化水平低,监测存在技术困难。二是县级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仅有3人,力量薄弱。三是普适性监测设备维护、监测员补助、地质灾害隐患点标识牌制作、巡查排查等地质灾害防治面广、任务重、业务量大,地灾害防治经费有限。四部分群众防灾意识仍显淡薄,对地质灾害的严重危害性认识不足。改进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制作宣传片等方式,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齐心协力,采取综合性、创新性举措,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各个环节,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五、2025年工作计划一是督促指导各乡镇人民政府(综合服务中心)、各职能部门积极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和防范措施。二是编制《宜君县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落实防治责任。三是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和演练,提升群众识灾避灾技能。四是严格落实“三查”制度,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指导乡镇分类防控、果断处置。五是加强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度,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预警信息“123”响应机制,做好技术支撑工作。六是积极争取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消除群众威胁。七是加快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定期督导检查,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