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大荔县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全县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保障。突发性事件总体预案及专业应急预案的编制;参与应急值守、灾情汇报、应急抢险和灾害处置等上报工作;开展应急科学技术研究及应急技术培训工作;落实救灾工作措施,做好防灾减灾、应急防治知识宣传。 | |
住所 | 大荔县老南街24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李华 | |
开办资金 | 62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大荔县应急管理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9.46万元 | 6.91万元 | |
网上名称 | 大荔县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应急管理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公示如下: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严格落实防灾救灾措施,保障受灾群众生活。1、灾情报送。2024年度,我先后遭遇自然灾害4次,其中城镇内涝2次、洛河洪水1次,大风降雨1次,共造成全县17个镇(街道办)、58232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6742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6811.4万元,各类灾害造成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626.32万元,损失共计20437.72万元。以上灾情均在第一时间、通过全国自然灾害系统上报各级业务主管部门。2、灾后救助。为切实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保障中心严格落实相关文件精神、高标准完成灾后救助工作:①、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对8月份洛河洪水过境造成的段家等5个镇转移避险17413人。紧急发放棉被、棉褥、折叠床等应急物资1700余件;经各镇人民政府研究上报,通过一卡通发放救助救灾资金对464970元、救助4243户、16610人;向采取集中安置措施的朝邑镇人民政府下达受灾群众生活救助资金35030元救助196户803人。所有救灾资金现已全部发放至受灾群众手中。②积极开展冬春救助工作。2023年,我县先后遭遇洪涝灾害3次(城镇内涝),我县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我县2023-2024年自然灾害救灾(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了救助对象、救助程序、救助标准。按照“确保生活、统筹兼顾,分类救助、重点救助,严格程序、规范透明,加强监管、注重实效”的总要求,春节前向因灾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救助资金504万元,救助人口23343人;通过发放物资方式救助受灾人口7553人,共计救助30896人。经统计核实,我县2024-2025年度受灾群众冬春救助需救助45757人,按照每人救助200元,共需救助资金915.14万元。大荔县应急管理局(大荔县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中心)联合县财政局已向市财政局、市应急管理局上报申请相关资金。(二)督促各项应急预案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协调能力。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是检验应急预案、磨合应急机制、锻炼应急队伍、完善应急准备的必要途径;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积极联系协调交通局、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县防旱抗旱指挥中心)教育、卫健局、林业局等重要部门认真组织开展演练,截至目前,全县共举办2061次演练,其中综合演练21次,专项演练2040次,参演人数277809人,演练投入86.7万元。(三)规范社区风险防控治理,提升综合减灾能力。2024年,我县西成街道办、西城南社区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了创建工作顺利创建成功,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中心与社区共建,对社区硬件设施、防灾减灾办公室、物质储备库进行翻新和整理,建设微型消防站、对隐患点进行排查和制作警示牌。我县“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已通过市级验收成功,并由市级业务主管科室上报省厅,已验收审批。(四)广泛深入开展宣教培训,提高全民应急意识。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安全法规知识“七进”活动,深入企业、学校、乡村、社区、机关和医院进行巡回宣讲,并利用出租车电子屏和广场LED屏,滚动播放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警示语,充分发挥微信、微博、微视等平台作用拓宽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安全法规和知识。同时,结合“5.12防灾减灾周”、“10.13国际减灾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共悬挂横幅40余条、发放宣传彩面7.28万余份,营造事事讲安全、人人管安全的浓厚氛围,不断强化全民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意识,提升基层应急自救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期间,组织全县各级灾害信息员参加了省、市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45人次;(五)积极应对防范地质灾害。我县确认登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4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裂缝。主要涉及县境内范家镇、两宜镇等6个镇。共威胁342户1886人,1484间房屋的安全。针对灾害隐患点、政府办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街镇、各部门职责分工,任务到岗、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做到每个地质灾害点有人监测、有人巡查、有人预警,确保发生险情、灾情能够及时妥当处置。落实24小时应急值守工作要求,保持通信畅通,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随时应急队伍、物资、装备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各类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第一时间应对处置。2024年未发生地质灾害人员转移安置和伤亡情况。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年初组织向受灾困难群众发放了救助资金504万元。同时,严格申核程序,我县2024-2025年度受灾群众冬春救助需救助45757人,按照每人救助200元,共需救助资金915.14万元,并予以有序发放。用于有效解决受灾群众冬令春荒期间的口粮、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保障,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通过演练,各相关部门、单位能以实战的姿态认真对待,快速能动、配合到位、流程顺畅、紧张有序,切实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县委县政府积极应对各类事故、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提供了准确、有效的行为准则和技术保障。根据省、市工作安排,积极与西城街道办联系协商并加强指导提升,确定西城南社区为今年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已获省厅核审批准。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问题:一是应急保障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关健在人,各级安排参加培训人员返回单位后工作岗位进行调整或因其他原因不再从事此项工作的问题比比皆是,人员不能固定;二是人员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后勤保障不到位:各镇(街道办)做不到办公设备专事专用,专人专用,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以上问题严重影响县、镇(街道)村三级连动机制得不到有效发挥。整改措施:一是完善相关岗位工作制度:与相关部门、单位协调,明确灾情管理职责的具体承担处室(科)及责任人;乡镇(街道)灾情管理工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统筹安排下,由乡镇(街道)应急站(所、办)或具备相应职能的机构承担,并落实具体责任人;行政村(社区)灾害信息员一般由村“两委”成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根据工作实际,设立灾害信息员A、B角,灾害多发易发地区要适量增配,确保灾害发生后各级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和报送灾情。二是细化体制机制:县应急管理部门要按照应急管理部要求,建立灾情管理六项机制——队伍管理机制、灾情速报机制、灾情统计机制、核查评估机制、会商核定机制、灾情通报机制,推进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 乡村灾害信息员着重做好风险预警传递、灾害损失判断、灾情快速上报等工作,充分发挥灾害信息员队伍“灾前监控、灾中快报、灾后核报”的作用。三是加强日常管理及培训: 依托现行全国灾害信息员数据库,完整登记灾害信息员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地区、职务、联系方式)。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对本辖区内灾害信息员信息,以不低于半年一次的频率进行校队更新,确保在册人员信息有效可用;县级每年至少组织1次乡镇(街道)、村(社区)灾害信息员集中培训,乡镇(街道)每年组织召开1-2次镇级自然灾害信息工作会议或村(社区)灾害信息员集中培训,各级灾害信息员每年度至少参加1次专题培训。强化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质量。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加强防范,积极应对县域内极端天气带来的自然灾害影响,扎实做好受灾群众的救助工作,确保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及时、全面、客观做好我县自然灾害的统计上报,汇同财政部门申请救灾救助资金,配合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二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保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做好各级各类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实行动态管理,组织开展专项演练和综合演练,确保及时、能动、高效。同时,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做好组织协调,确保发生灾情后受灾困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工作制度,优化人员结构,落实职能职责,做好股室间的有效沟通和街接,利用科技力量不断提升综合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衔接有序、流程顺畅、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四是巩固提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成果,指导有条件的社区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力争打造一家“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