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佳县救助服务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负责为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落人员提供救助服务。 | |
住所 |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佳州街道人民路黑龙庙拐40号 | |
法定代表人 | 高宏兵 | |
开办资金 | 2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佳县民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21.28万元 | 117.92万元 | |
网上名称 | 佳县救助服务站.公益 | 从业人数 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工作内容(一)加强管理。规范服务今年以来,救助站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过狠抓管理,规范工作流程和内容,不断提升工作效能和水平。一是以学习促发展。年初,我们制定了年度学习方案,着力提升党员、干职工个人素质。每周一次的夜读、党员同志的党课、干职工的业务学习等均按要求及时开展,真正做到了政治学习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手都不放松,起到了凝聚人心、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发展的良好作用。二是制度促规范。对原有制度进行了清理,建立健全了不符合当前发展形势、与新时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不符的各项制度,通过制度管人、管事和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全站服务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使各项工作走向规范化管理的常态。(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以不断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水平为中心,主要做了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开放日”活动。6月19日,我站在全市了开展以“携手相助,让爱团聚”为主题的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开放日”活动。活动中,大力宣传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行动情况,展示近年来救助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成果,现场展示救助管理机构和托养机构功能布局、工作内容和服务流程,生动展示为受助人员提供生活起居、餐饮洗浴、照护看管、疾病救治、心理辅导和寻亲等服务情况。二是开展“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按照省民政厅的工作部署,从7月6日至9月30日开展了“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通过与多部门的联合,开展街面巡查集中救助,加强对托养机构的监管,制定了特别救助突发事件应急救助预案。三是开展了“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从11月1日开始,召开了会议,制定了专项行动方案,安排了专项行动救助预算,并上报到市民政局,下一步将按照省、市的要求,认真开展活动。并配合公安、城管、卫健、办事处(社区)等部门,对寒冬期间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认真的排查,杜绝冻死人、饿死人的现象。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送到了生活无着流浪乞讨等人员身上。一年来,全站上下,努力前行,做出了许多的成绩,对照上级要求和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来年,将继续努力,为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救助工作尽我们的职责。特别是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的硬件设施建设,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努力将沅江市救助站打造成益阳市内的一流救助站。(三)主动救助到位,服务功能拓展我们走上街头主动向求助对象提供服务,设置流动救助车,组成劝导组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劝导型救助,对一些职业乞讨人员,我们在劝阻、告诫、疏导的同时还对过往群众进行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哪些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加大流动救助力度及宣传,提高了街头劝导救助和有针对性的有效救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增强了救助管理的工作成效,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形象。(四)救助信息系统管理新系统的启用将有效规范救助管理服务工作流程,从而提工作效率及服务水品,截止今日所有救助对象的相关信息全部录入了微机建立档案,便于查询和规范管理。并每个季度及时向县民政局报送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情况。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比上级的要求,求助人员的期望,还有一些不足:一是巡查协同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建立。二是特殊救助对象中盲聋哑、痴呆傻、精神病人因受语言交流等障碍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查询难。二、取得效益1.提供及时救助:救助站及时响应各类救助请求,确保相关群在体能够在困境中得到援助和护送。通过护送服务,提供了生命安全的保障。2.关爱弱势群体:救助站的护送服务主要针对经济困难、家庭破裂等弱势群体,通过给予他们实质性的援助,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3.维护社会稳定:救助站的护送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预防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4.培养社公责任感:救助站通过护送工作,培养了一批热心公益事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护送员。2024年我们认真做好流乞救助服务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平安、和谐、民主、文明的佳县救助服务工作作出一定的贡献,社会民众、机关部门遇到流浪乞讨人员都及时与我部门联系,我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35人次。使得佳县无一例流浪乞讨人员露宿街头更无发生意外事件。三、存在问题1.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且人员偏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开展教育矫治、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等工作,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救助保护机构相应配备大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区救助保护机构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专业理念、工作方法上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系统接受社会工作、特殊教育、心理干预等方面专业教育的人才明显缺乏。2.职业行乞讨、跑站骗助现象突出。随着《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和实施,街面流浪乞讨人员明显下降,但有一批职业乞讨人员,他们以行乞为生骗取路人同情。救助理念转变后,执法部门无权以强制手段管理这类人员,他们长期游离于大街小巷,即影响市容环境和交通安全,还可能涉及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危害社会稳定。同时还有一些人就往返各个救助站之间骗助、骗票、甚至转政策漏洞把骗助作为生财之道,还经常提出索要生活费等无理要求,不给救助就寻衅滋事,或者上访,达到反复救助的目的,这种行为不仅浪费大量的公共财力物力人力,还给救助工作带来很大压力,违背了救助制度设立的初衷。3.救助专项工作经费不足。维持救助服务站工作正常运行就要一笔不小的经费,按照相关规定,救助站要将站内突发疾病人员及时送往医院救治,为他们提供医疗费用,在加上一些跑站人员的骗助,一些滞留人员的供养,救助站工作经费吃紧。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突发情况,直接影响救助站的正常运转和服务水平。四、改进措施1、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对参与救助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专业培训、业务指导、评估检查等规范管理2、加大打击非法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违法犯罪活动面对现今大量滋生的职业乞讨行为,立法似乎显得无从下手规制。这些行为不能采纳所谓的“道德强制说”,仅仅基于行乞者“个人懒惰”的理由对其进行舆论制裁或是道义审判,也不能放任自由。通过对职业乞讨行为的分类,发现职业乞讨的诈骗行为。针对这些诈骗进行处罚虽效果有限,但能有效遏制职业乞讨行为的蔓延。3、引导并鼓励民间慈善资源合理救助,现行法规只起到宣示性的社会效果,政府要鼓励就必须拿出诚意,或物质奖励或精神嘉奖。这种鼓励不应只是号召,更应落实并体现政府诚意。同时,各地要放宽慈善机构进入标准,充分发挥慈善机构的救助作用;加强慈善机构对此类人员的救济,无疑也是解决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的一个比较现实的做法。首先,“流浪者救助基金”资金来源主要分为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其次,“流浪者救助基金”专项用于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不但要进行教育培训,还要为他们寻找工作岗位、缴纳相关保险等。最后,在积极向社会募捐的同时,还须自觉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确保基金运行公开、透明、公正。五、下一年工作计划2025年,为切实保证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存权益和生命安全为动身点,特制订以下流浪乞讨救助工作方案支配:1、组织站内工作人员仔细学习《救助治理方法》及《实施细则》等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有关救助治理工作的政策、法规,统一思想、提高素养、奉献爱心、热忱服务,树立新时期民政干部爱民、利民、亲民、为民的新形象,把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落实到救助对象和群众心里面。2、进一步完善救助站治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救助对象的资料表格,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以利于工作有序、规范进行。加大宣扬,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加强救助信息传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等形式广泛宣扬流乞救助行动的意义,帮忙人民群众和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准时知悉救助措施、求助渠道、救助机构,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加关怀帮忙流落街头的生活无着人员。3、主动救助,共同参加。健全街头主动救助机制,规范工作程序,明确责任分工,加强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的和谐协作力度,以车站、桥梁涵洞、在建工的、废弃房屋等为重点,对流浪乞讨人员集中露宿区域进行拉网式巡查,做好街头流淌救助和现场劝导救助,特殊要做好流浪老年人、未成年人、危重病人和智障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和救治工作。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气参加救助,勉励发动环卫职工、公交出租司机、安保人员等热心群众、理想者、社会工作机构和公益慈善组织参加救助服务,通过各界的共同参加,形成群防群助的救助服务网络,让流落街头的生活无着人员准时得到救助服务,并购买救助物资向不情愿到救助机构接受救助的流乞人员发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和和社会关爱。4、规范治理,尽职履责。救助治理机构要强化受助人员规范治理、分区治理、分类治理,支配专人值守,落实值班制度,公布求助电话,实行24小时服务接待制、全面排查整改消防安全漏洞,保全工作记录、档案等资料,适时增加防暑、御寒物品,配备安全降温、取暖设备,确保受助人员安全受助。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