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商洛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实施统筹科技资源发展规划;承担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商洛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日常工作;编制商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核心区和示范区各项建设和管理工作。 | |
住所 | 商洛市商州区香菊路1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杨博 | |
开办资金 | 3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商洛市科学技术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3.8万元 | 336.5万元 | |
网上名称 | 商洛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 从业人数 2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科技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根据业务范围开展的工作情况(一)抓机制建设,促全市统筹体系优化。抢抓新一轮机构改革机遇,调整优化县区科技管理体制体系,将县区科技行政管理职能和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一并由原科技和教育体育局统一划转工信(经贸)局,组建科技和工信(经贸)局,科技管理体系更为协同高效。针对科创服务业市场信号较弱、技术供需对接不畅等现实问题,加强全市科技资源统筹体系业务能力建设,印发了《商洛市科技资源统筹体系建设工作导则》,从功能定位、运行管理、重点任务、综合评价、保障措施五个方面细化了28条措施,设置体系建设、资源统筹、开放服务、科创效能4个一级指标,以及机制建设、创新平台、科技成果、经济效益等13个二级指标,形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全省地市层面首次对县区分中心运行成效进行评估。(二)抓统筹协调,促创新资源链接整合。统筹研判新材料、绿色食品和健康医药等5条重点产业链创新发展科技需求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供给,梳理形成关键核心技术供需清单,编制《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耦合图谱》,推动科技需求与创新资源精准匹配,牵线陕科大与盛大公司共建干果类水果(核桃)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获国家发改委立项;协调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和丰阳光共建“食用菌良种繁育平台”,开展轮作套种技术攻关并试验成功;牵线西交大在柞水、山阳建设秦巴山区特色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并跻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进一步完善科技业务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功能,巩固拓展秦创原(商洛)创新驱动网络平台链接聚集功能,动态扩充科技资源数据10万条,实现与全省总平台深度互联共享、助企政策“线上”精准推送。(三)抓载体建设,促科技创新效能提升。针对沣东飞地孵化器空间闲置、孵化偏弱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审计调查取证为契机,专班进驻,彻底完成飞地孵化器空间腾退、功能优化等整改工作,并与第三方运营机构探索联合运营,目前已入驻西安交通大学超储超充研究院等创新平台2个,科创项目8个,企业14家。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链和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积极培育建设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策划新能源电池产业创新聚集区获省科技厅批复,组织盘龙公司、大西沟矿业申报医疗机构制剂及中药新药开发转化、尾矿资源高效利用中试基地2家,目前已完成答辩和现场考察。依托商洛学院科研人才团队和创新平台资源,建设陕西省秦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概念验证中心。同时,依托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策划建设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对接省内知名科创服务机构在商洛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提升科技服务质效。(四)抓开放服务,促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面对市域科创资源匮乏、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困境,积极推进西商科技融合,加强创新资源导入,先后梳理商洛企业技术需求54项,组织市内企业到西交大等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同时邀请陕科大等来商洛开展科技交流,先后促成西交大、西农等20所高校与市域97家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科技双进”行动,先后深入各类企业600余家,了解企业发展现状与科技需求,开展科技型企业培育、研发费用填报等科技服务,协助策划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200余个,并对全市119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经济贡献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形成了《商洛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分析报告》。同时,大力引育科技人才,指导中泰科技等21家企业与西安理工等11家高校联合申报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争取省科技厅从陕师大、省农研院等选派“三区”人才25名,派驻市域龙头企业或产业基地,开展科技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培育省级科技经纪人72人,数量居全省第2,推动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商洛转化应用。(五)抓氛围营造,促市域创新活力提升。实施“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行动,围绕市域主导产业发展,策划举办商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宣讲暨项目路演、“三项改革”路演县区行、秦创原总窗口协同创新基地(商洛)创新成果展等对接活动18场次,路演推介成果、产品等项目218个,转化科技成果项目39个,注册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7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77亿元。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先后举办了全市科技经纪人、科技特派员和“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等专题培训班8次,培训科技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1000余人次,组织干部到西安、四川凉山等地考察学习科创服务、“科技副总”等工作。参与或举办了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等科技宣传活动20余场次,“流动科技馆·科普进校园”荣登央视,特别是举办商洛市首届科普讲解大赛,推荐8名选手参加全省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获得二等奖3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4个,为历年来我市参赛人数最广、获奖数量最多。二、取得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一年来,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单位各项工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商洛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紧扣科创服务体系建设和创新资源统筹共享主责主业,积极组织和参与相关科技服务活动,实现了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服务效能精准有力。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客观上,全市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数量较少,科创资源匮乏,统筹体系建设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主观上,受市域人才匮乏现状制约,科技干部队伍和创新人才存在“断茬”“青黄不接”现象,行业分布不均,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开展培训指导、纾难解困等服务,各分中心科创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机制上,基层分中心力量薄弱。县区层面人员力量不足,存在基础工作推进困难,“上重下轻”的现象。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下一步我们将以市场化科创服务体系建设为牵引,持续加快全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体系建设。一是完善科技资源统筹体系。按照构建《商洛市科技资源统筹体系建设工作导则》要求,加快“1+2+4+N”科技资源统筹体系建设,即:构建一个市级中心,打造线上线下两大服务平台,加快科技计划项目库、科技型企业培育库、科技人才资源库、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库“四库”建设,发展“N”个县级中心和共建分中心,加强各类科技资源的统筹集成、开放共享,形成市县联动、协同发展新局面。二是持续强化科创资源链接。按照西商科技融合协同创新发展的桥头堡建设定位,依托商洛市飞地孵化器打造高能级科创孵化载体,发挥资源链接、技术研发、项目孵化、成果转化、氛围营造、对外展示等功能作用,持续拓展“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三是持续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动态调整《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图谱》,提高各产业链关键环节及细分领域创新能力。推进企业创新发展“双清零”行动,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和创新能力,促进与西安企业、高校院所精准对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资源共享、融通创新。四是常态化开展科技路演。因地制宜深化“三项改革”,加强同省内试点单位合作,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系列路演活动,全方位推介成果、产品、场景等项目,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金融精准对接,探索商洛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机制,通过“以演代评”等方式支持优秀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五是打造专业人才服务团队。用好“科技副总”机制,“一企一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懂技术、知政策、会管理、通市场、擅转化”的复合型科技经纪人队伍,为技术和市场“牵线搭桥”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