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麟游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推广种植业和果业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承担植物检疫工作,执行检疫执法任务;农业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和水果病虫草害及灾情的检测、预报、防治与处置;农业和农村能源技术培训及服务。 | |
住所 | 麟游县东大街30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秀学 | |
开办资金 | 322.3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麟游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620.73万元 | 1423.86万元 | |
网上名称 | 麟游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2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根据《条例》有关规定,于2024年8月21日,举办单位由麟游县农业农村局变更为麟游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我单位在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农技工作。建立玉米超高产示范田3处1000亩,建设玉米“吨粮村”1个,建成玉米“5335”技术核心区示范田4.5万亩,示范带动全县玉米“增密度”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核心示范田平均亩产1020.82公斤,最高亩产1103.30公斤,全县3万亩小麦宽幅沟播“3335”集成技术示范田最高亩产532.1公斤,平均亩产428.6公斤,比普通条播种植亩均增产70公斤。(二)果菜工作。引导支持苹果生产经营主体完成品种换优258亩、土壤改良5250亩,预计全县苹果总产量有望达到2万吨左右,较上年增长25%。持续组织开展科技入园服务19场次,引进推广蔬菜新优品种5个,新增设施蔬菜种植350亩,建设高山蔬菜“一新二改三化”技术示范基地1500亩,全县全年种植各类蔬菜5.63万亩,预计产量7.11万吨,今年蔬菜产品地头批发价明显高于上年同期。(三)种子工作。一是及时制定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布局意见,指导帮助农民科学选种购种。二是指导和督促全县45家种子经营企业和门店开展经营备案工作,先后受理种子经营备案270份。三是组织开展种子质量检测排查4次,抽取玉米种子品种样品55份(55个品种)、小麦种子样品24份(24个品种),抽检率均为100%,检测合格率均为100%。(四)植保植检工作。一是建立小麦、玉米等病虫监测点10个,开展调查128人次,预报准确率90%和95%以上。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统防统治6.3万亩,完成小麦病虫害防控15.8万亩次,总体防效96.3%,危害损失率1.8%;开展玉米病虫害统防统治12.7万亩次,累计完成玉米病虫害防控22.36万亩次,经专家组评估总体防效90.7%,危害损失率1.9%。二是在县域果园设立监测点5处,悬挂苹果蠹蛾诱捕器26个,4-9月先后上报监测信息26次,开展消杀6次,消杀面积10800平方米。三是开展苹果病虫监测调查32次,建立苹果黑星病防控示范点1处,免费发放美甜等农药5365瓶(袋)。(五)土肥工作。一是全年累计推广面积42.3万亩,技术覆盖率达到96%。强化农企合作,推广小麦、玉米等作物专用配方肥4000吨。二是引导支持落实应用秸秆粉碎还田、打捆回收等综合利用技术,同时增施有机肥。三是在全县设立9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和56个耕地质量调查点,开展土样采集化验,2024年全县耕地质量平均等级6.1等,较上年6.12等提高了0.02等。(六)农环工作。一是全县农作物覆膜面积5.11万亩,地膜使用量162.33吨,棚膜使用量104吨,地膜回收量135.6吨,棚膜回收量100.5吨,农膜回收利用率88.65%以上。建立地膜残留监测点2个,开展地膜残留监测。二是建立小麦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技术示范1670亩,示范带动全县全年化肥使用量1.39万吨,较上年减少了0.2%。三是全年农药使用量19.035吨,折百量较上年减少了0.07%。实施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22.17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5.87%,大力推广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全县小麦病虫害防效96.3%,玉米病虫害防效90.7%。(七)信息技术服务。一是全年编发墒情简报18期、麟游植保12期,制定下发应对低温冻害、抗旱保苗、秋播技术、小麦控旺防冻等技术指导意见8个。二是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各类技术培训12期1020人次,现场指导和咨询答疑87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300份。三是全年报送宣传信息95条,上传中国农技推广平台工作动态及农情信息350条。(八)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推广应用高强度加厚地膜2.43万亩,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1.08万亩,组织回收地膜3.5万亩。建成麟游县地膜回收中心1个、地膜回收站4个、30个地膜回收点;购置地膜捡拾机械9台、地膜打捆机和叉车各一台,地膜收购用具(台秤、灭火器等)35台。4个回收站收购废旧农膜50余吨。(九)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投资79万元,引进粮食和果菜新品种26个,主推小麦宽幅沟播“3335”技术等5项,建立县农技中心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等5个,示范面积5030亩。遴选确定科技示范户60户,全年编发信息230条,给科技示范户发放玉米点播器12台,电动喷雾器共计30台。(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4年(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于11月底完工,资金支付4285万。共完成田块整治7478.3亩;修建蓄水池7座,铺设PE管道7736米,软体水窖58座,配置卷盘式喷灌机1台;改建混凝土道路2168米,改建泥结石路86482米,新建土质路边沟25678米,新建混凝土路边沟1775米,新建过路涵管134座,修建路边石挡墙106.5米,公示牌13座;科技推广技术培训1400人次,公示牌13座;农田地力提升面积2万亩,其中深耕2万亩,增施生物有机肥2万亩。(十一)驻村帮扶工作。一是组织帮扶干部展入户走访,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3个,帮助困难农户收割晾晒粮食2次。二是在紫石崖村推广小麦宽幅沟播“百亩方”625亩,配套发放小麦配方肥1230袋、有机肥300袋、农药1500套;推广玉米增密度技术1235亩,配套发放玉米配方肥1235袋;实施小麦“一喷三防”1000亩、玉米“一喷多促”3000亩;建立“三新技术”示范108亩,补贴机播费2160元。三是帮助群众消售蜂蜜、猪肉共计15600元。(十二)党建工作。一是全年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31次,平均记学习笔记3万字,撰写心得体会2篇,办学习专栏2期。二是开展作风纪律集中教育活动,查找并解决干部职工在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问题4类58条。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梳理统计问题线索4个,目前已整改到位。三是年内接收正式党员1名。四是开展“喜迎建国75周年,开展示范研究保障粮食安全”、“下一线、转作风、助秋收”等主题党日活动4次,组织9名在职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了“双报到”活动,先后开展活动38次,平均时长45小时。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高山冷凉地区蔬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获陕西省人民政府“全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获得了全市2023年度蔬菜工作先进单位、2023年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先进集体、2023苗情监测先进集体、2023年外来入侵病虫害及有害生物普查阻截先进集体、2023年耕地质量保护先进集体,县农业系统2023年度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荣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信息宣传工作不到位;二是工作效率不高、协作能力不强;三是年轻干部工作能力欠缺,创新能力不足。改进措施加强信息编写、上报、宣传,通过多种载体宣传农技推广工作。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增强工作主动性、及时性,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内部协作。工作发挥特长,找寻工作中的亮点特色,多钻研,发扬特色亮点,形成农技工作工作的引领示范。四、2025年工作计划一是持续推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广玉米增密度“5335”集成技术4万亩、小麦宽幅沟播“3335”种植技术3万亩,辐射带动全县玉米、小麦两大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再提升。二是努力提升果菜生产效益。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建立高山蔬菜“一新二改三化”技术示范基地500亩,完成低效苹果园改造200亩,积极探索果菜产业降本增效生产模式。三是做好耕地质量提升工作。推广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2万亩以上,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肥料利用率达到43%以上。大力推广深翻整地、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技术,增施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四是加强农业生产安全保障。认真做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小麦蚜虫、玉米粘虫、苹果黑星病等重大病虫害监测调查及防控工作,努力将病虫草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加强农作物种子监管,认真抽样开展种子质量检测,坚决杜绝不合格种子流向市场。积极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安全使用知识宣传和隐患排查,严防不安全事故发生。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陕西省人民政府高山冷凉地区蔬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成果三等奖市农技中心全市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先进集体市农技中心全市苗情监测先进集体市农技中心全市外来入侵病虫害及有害生物普查阻截先进集体市农技中心全市耕地质量保护先进集体市市果业蔬菜发展中心全市蔬菜工作先进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农业系统工作先进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农业系统先进党支部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