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横山区工伤保险经办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本县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的登记;工伤保险费的核定、征缴和征缴计划的编制;工伤医疗、康复与辅助器具的管理;工伤人员待遇资格审查、医疗待遇审核,伤残待遇、工伤待遇的审核及支付工作;工伤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 | |
住所 | 榆林市横山区政务服务大楼17楼 | |
法定代表人 | 周伟 | |
开办资金 | 37.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横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0.36万元 | 26.2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横山区工伤保险经办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榆林市横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业务开展情况。(一)工伤保险制度建设情况。积极推进工伤保险省级统筹,通过提高统筹层次,理顺管理体制,实现工伤保险制度化、规范化。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缺口,可通过省级调剂金解决,有效提高了工伤保险基金的保障能力和工伤职工的待遇水平。(二)参保扩面情况。通过加强政策宣传,2024年工伤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长,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年参保单位949家(其中企业640家、机关事业单位309家),参保人数42201人(其中企业29425人,机关事业单位12776人)。累计征收工伤保险费22436302.31元(其中企业20457831.26元,机关事业单位1978471.05元)。较往年有显著增加,覆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特别对有雇工个体工商户和新就业形态人员的参保,有效提升了工伤保险的普及率和保障水平。(三)工伤事故备案情况。按照“优化流程、精简环节、缩短时限”的要求,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职工受伤害程度轻微的工伤案件,启动简易程序提速办。对比较复杂的工伤案件,主动介入,优先受理,提高办案效率。今年共收到工伤(亡)事故案件364起(死亡4起),受理303起,放弃54起,已作出结论300起,行政复议1起,行政诉讼6起。上报劳动能力鉴定272份,收到能力鉴定结论250份。待遇审核支付情况。今年共发放工伤保险待遇599人次,待遇金额为43185550.9元,长期待遇人员107人,待遇金额为5010730.82元。(五)社保领域集中整治情况。1、自社保领域2024年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以来,我办高度重视,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中、省、市文件精神。精心安排部署,成立社保领域2024年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领导小组。2、拓宽信访举报渠道,深挖细查问题线索。始终坚持把问题线索作为集中整治的基础,真正把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起底出来,确保底数清、情况明。充分发挥信访举报作用,在广场电子屏发布《榆林市横山区工伤保险经办中心关于2024年深入开展社保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监督举报公告》,并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全年共回复12345百姓问政平台34条,国家信访平台3条。3、深挖线索排查。①定期核查享受长期待遇107人的资格认定,(其中供养亲属53人,伤残长期待遇人员54人)。主要通过现场待遇资格认证、视频年检待遇资格认证、通过手机APP资格认证。对不会使用手机孤寡老人我们采取上门年检的方式进行待遇资格认证。确保领取长期待遇人员符合领取条件并通过社保卡足额发放。②针对市人社局向我办下发35个一次性工亡补助疑点数据,开展疑点数据核查,我办通过与公安、出诊医院比对复核死亡证明,对疑点数据实行“一人一档”管理。未发现违规领取问题。③对21张住院医疗费用超过5万元以上的票据与医院核查。未发现骗取、套取工伤基金的行为。(六)工伤保险政策宣传普及活动。1、2024年,我办深化工伤保险政策宣传普及工作,分别在县城转盘广场、河滨公园和大街三块LED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市人社局、市公安局《关于打击违规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行为暨追缴多领冒领重复领取社会保险待遇有关事项的公告》、《榆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做好工伤保险参保扩面工作的通知》和《榆林市横山区工伤保险经办中心关于2024年深入开展社保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监督举报公告》6个月,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也提高了企业参保率。2、今年3月5日在政府开展《春风送岗促就业精准服务助发展》宣传活动、3月15日在苏庄则广场开展工伤保险宣传活动、3月30日开展“2024年12333全国统一咨询日”活动、6月14日在南大街广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1月15日在横山区政府广场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通过宣传活动共发放了《工伤保险法规文件汇编》书1000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10000份、《工伤保险业务宣传》40000张、《工伤保险待遇一览表》10000张、《公告》10000张;宣传纸杯30000只、宣传毛巾2000块、手提袋1000个、抽纸1000包、手提袋2000个、悬挂宣传条幅60条。3、积极开展工伤保险政策进企业、进工厂、进车间活动,加大开展工伤预防、职业病预防、工伤保险等知识宣传,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参保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结合工伤事故现场调查,对企业员工进行面对面工伤政策宣传。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情况。(一)保障职工权益:当职工在工作过程中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时,工伤保险经办中心能够及时为其提供医疗救治、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各项待遇,确保职工在受伤后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经济补偿,减轻职工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二)促进社会稳定:通过工伤保险制度,分散了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避免因工伤事故导致用人单位经营困难甚至破产,从而减少因工伤引发的劳动纠纷和社会矛盾。同时,对职工的有效保障也有助于增强职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推动安全生产:工伤保险经办中心通过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机制,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伤事故发生率和工伤保险费用支出情况,对不同行业、不同用人单位确定不同的缴费费率。这促使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措施,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工伤事故的发生率,推动整个社会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四)助力职业康复:工伤保险不仅关注工伤职工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还注重工伤职工的职业康复。工伤保险经办中心组织和支持工伤职工进行职业康复,帮助他们恢复身体功能和职业技能,提高其重返工作岗位的能力,促进工伤职工的再就业,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积极性不足:部分工作人员对学习工伤保险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存在被动学习的情况。日常工作中,忙于事务性工作,将学习视为额外负担,缺乏主动探索新知识、新政策的动力。二是是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用人单位和职工对工伤保险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存在参保意识不强的情况。比如一些小微企业认为工伤保险增加成本,对政策的优惠和保障作用认识不足;职工对工伤认定范围、待遇申领流程等不清楚,导致权益受损时无法及时维权。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系统不够完善,数据共享存在困难。例如与医院、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不能实时交互,影响工伤认定和待遇支付的效率给用人单位和职工带来不便。整改措施。一是定期组织学习分享会,让工作人员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邀请业务骨干进行经验交流和指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工伤保险政策宣传活动,如集中政策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送政策解读等。针对不同群体,如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一线职工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方案,提高政策知晓率和参保积极性。三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建立统一的工伤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优化线上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用人单位和职工。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参保扩面方面,持续推进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参保工作。针对农民工群体,加强与建筑、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协作,建立健全按项目参保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工在各类工程项目中能够及时、足额参加工伤保险;对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保障体系。(二)工伤案件备案方面,进一步优化工伤案件备案流程,简化申请材料,提高调查效率。建立工伤认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工伤认定申请、受理、调查、认定、送达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正性。(三)待遇支付方面,继续加强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的风险防控工作,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强化数据监控与分析,所有事项严格按照“初审、复核、终审”的要求提高审核效率与准确性,有效遏制欺诈冒领现象。(四)信息化建设方面,进一步提升工伤保险信息系统管理水平,实现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工伤认定、待遇支付、康复服务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确保数据安全和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推进省级工伤保险信息系统与其他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政务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大电子社保卡在工伤保险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实现工伤认定申请、待遇查询、待遇领取等业务的线上办理,为参保单位和职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