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杨凌示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杨凌示范区科技特派员办公室、杨凌示范区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中小企业及创新创业团队提供经营管理、科技咨询、技术转移转化、科技项目组织申报与管理、人员培训与管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与示范推广、科技信息发布等工作/负责示范区职业农民培训组织与管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认定与管理、协同参与示范推广等工作/负责杨凌示范区科技特派员遴选、培训和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示范区农业技术转移、转化;农业技术推介与评估等工作。 | |
住所 |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新桥北路6号 | |
法定代表人 | 田煜宇 | |
开办资金 | 1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09.25万元 | 179.1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具体如下:一、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强化企业服务能力,科技企业量质齐升1.广泛开展企业挖掘,企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一是多途径开展政策宣传。制定发放科技企业认定办事指南、进园入企、企业群等多途径及时发布涉企科技政策文件,促进惠企政策直达企业。建立科技企业培育库。充分利用统计数据和部门信息共享,全面梳理示范区企业信息,将现有规上工业和科技服务业企业、拥有有效专利的企业、拥有品种权的种业企业、进行技术合同登记认定企业和科技项目申报企业信息进行收集梳理,形成科技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予以重点培养,全程跟踪帮扶,重点企业上门服务,确保具备条件的科技企业及时申报。三是启动科技企业上门服务活动。结合高企实地核查工作,开展高企申报上门服务活动,重点针对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面,组织专人对培育库企业进行一对一财税政策辅导,上门服务13家企业,有效提高企业申报成功率。2.精准指导申报认定,科技企业数量高速增长。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作用。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小企业中高企占比超过50%,省级瞪羚(潜在)企业均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而来,科技企业培育体系作用明显。二是加强企业申报服务。及时对企业申报资料进行形式审查,严把申报资料质量关,同时做好厅里和企业之间沟通对接,科技企业申报通过率创新高,推荐的瞪羚企业通过率达到67%、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率超过98%。3.持续加强企业支持,科技企业发展不断加快。一是主动落实奖补政策。协助科技厅落实省级瞪羚企业奖励16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资金200万元,同时协同示范区财政局,落实23年度国家高企奖励资金300万元,增强科技企业的获得感。二是积极协助企业获得项目支持。推荐支持科技型企业获批各类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超过1500万元,同时优先推荐高企申报各级科技创新平台。三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组织科技型企业参加创投峰会、项目路演等银企对接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二)完善培训服务体系,扩大培训覆盖能力按照“统合培训资源、围绕主导产业、培训高素质农民、服务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统合区内15家培训机构,围绕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施需求,面向旱区农村基层干部、种养殖大户和农技人员等,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同时依托《中国农科新闻网》《小莉说农业》等科技推广服务平台,探索开展“杨凌农科”线上培训专栏,根据旱区农作物生长周期,邀请农科专家在线直播,互动解疑。(三)加强科技成果梳理,推动成果转移转化1.开展科技奖励提名推荐。加大2024年省科学技术奖征集提名工作力度,提名39项科技成果参评省科学技术奖。2.做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深入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宣讲技术转移认定登记相关政策,开展科研成果摸底,收集、储备、筛选,深度参与成果转化全过程,实现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常态化精准对接。(四)优化入统企业结构,提高统计数据质量1.梳理摸底企业情况,优化入统企业结构。通过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建议,根据火炬统计范围,将示范区所辖范围内六类火炬企业进行重新摸底,对于关闭、停破产、经营不善的企业予以剔除,对于发展较好未纳入统计的企业积极动员,纳入到统计范围,做到应统尽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和规上服务业企业等入统企业37家,撤销搬迁、停产等企业15家,确定今年入统企业260家,较上年度增加2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7家,占比48.85%,较上年度增加12个百分点,入统企业结构更加优化。2.提升入统企业服务,强化统计数据审核。充分利用工作群里对系统和指标解释等普遍问题进行解答、个别具体问题电话沟通等形式,强化入统企业服务,按时完成了报表填报工作。加强企业填报数据审核,重点关注部分容易理解错误造成漏报、错报的指标,及时与企业沟通,了解数据异常原因,形成报表问题审核台账进行销号管理,54家企业各类问题70多项被退回修改,减少错误警告超过50项。协同示范区统计局对入统的规上企业营业收入、产值和从业人员等重点指标进行了比对,保证了统计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3.发掘统计数据价值,提高统计服务能力。根据新版高新区评价办法,初步完成示范区本年各指标值情况测算。(五)高质量完成农高会专项工作1.“旱区农业技术报告”质量进一步提高。组织专家梳理总结我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情况,编写《2024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报告》,组织相关领域知名校友专家论证把关,报告编写质量进一步提升。2.“后稷奖”含金量不断提升。组织专家对来自20个省、市、自治区的462项农业科技项目进行评审,评选出“后稷特别奖”40项、“后稷奖”120项。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精准服务显实效,企业培育上台阶一是通过精准指导申报认定,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02家,同比增长41%;当年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7家,有效期国家高企有望达到166家,同比增长超过30%;新增陕西省瞪羚(潜在)企业4家,省级瞪羚企业总数达到16家。二是通过持续加强企业支持,落实23年度国家高企奖励资金300万元,增强科技企业的获得感。推荐支持科技型企业获批各类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超过1500万元,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示范区上年度共有148家企业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4.23亿元,同比增长36%。三是拓宽融资渠道,24年4家科技企业获得科创贷支持400万元。四是通过火炬统计工作优化入统企业结构,积极汇总梳理各项报表数据,形成《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23年火炬统计报表汇编》,发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等2篇论文,有效提高统计服务能力,示范区火炬统计工作被工信部火炬中心通报表扬。(二)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供乡村人才支撑一是全年开展线下各类农业科技培训478场次,培训农业科技人员4.6万人次。组织举办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考试8场,413名学员获得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全年开展各类线上培训60场次,培训农民1.81万余人,点击量累计超401.17万次,扩大了“杨凌农科”培训的受众面,不间断普及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民生产和经营水平,提升了中心对外培训服务能力。三是推进科特派助力乡村振兴。依托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杨凌)培训基地,积极承办“西部省份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陕西省2024年‘三区’科技人才培训”专题培训班,更新科技人员发展理念和知识结构,培训一批高素质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发展法人科技特派员5家,认定科技特派员105人,突出统筹联动,强化服务保障,不断优化科技特派员培训服务能力,推动了旱区农业产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不断发展。(三)加速成果转移转化,提升杨凌农科品牌影响力一是通过科技成果梳理,科技奖励提名推荐,全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各1项、省科技奖17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二是全年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74项,交易总额9.61亿元,同比增长17.9%,累计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7.9亿元,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2024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报告》在杨凌示范区全球推荐大会上进行了公开发布,报告发布层次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四是农高会评选出“后稷特别奖”40项、“后稷奖”120项。举办第31届后稷奖成果发布会,在农高会官网开辟了“后稷特别奖”虚拟展厅,通过多途径全方位展示和推广获奖项目,提升获奖企业品牌影响力。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2024年,中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一是日常工作头绪较多,很多工作不够深入。二是随着科技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企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三是在自身能力建设方面谋划较少,中心未来发展方向不确定性较大。之后将会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服务能力,让中心发展的越来越好。四、下一步工作计划2025年,中心将紧紧围绕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整体部署,以科技企业培育、农业科技培训、技术转移、科技统计等工作为抓手,不断提升中心综合服务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强化企业服务能力。优化调整科技企业相关支持政策,加强政策宣讲,提高政策知晓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实落地。2025年力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到达200家,瞪羚(潜在)企业达到18家。二是持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完善农业科技培训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培训运行机制,全面打造“杨凌农科”培训品牌。2025年,培训各类农业科技人员4.6万人次以上。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有针对性地梳理和匹配科技资源和需求,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0亿元。高质量推进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杨凌)培训基地建设,强化骨干科技特派员能力培训,创建科技特派员特色课程,认真总结先进事迹,大力营造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氛围,推动杨凌科特派农村科技创业向纵深发展。四是提升科技统计质量。继续优化火炬入统企业结构,增加工业和科创属性较强企业比例,逐步替换一般性建筑业企业和小微企业,力争实现100万元以下非高企企业清零。加强数据审核把关,通过纵向对比、部门数据比对等,确保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发掘数据价值,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形成有价值的报告。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