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杨陵区文物管理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规范文物流通,保护可移动文物。开展文物研究,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流通管理。文物管理研究与培训。 | |
住所 | 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农科路中段 | |
法定代表人 | 石慧红 | |
开办资金 | 187.6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杨陵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26.98万元 | 310.5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杨陵区文物管理所.公益 | 从业人数 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区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具休如下:一、业务开展情况。(一)强化文物保护安全监管,构筑坚固安全防线一是夯实文物保护责任机制。制订《杨陵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方案》,召开文物保护工作联席会,向各单位各部门发放杨凌文物分布示意图并专题培训,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夯实镇(街道)的属地管理责任,形成多层次、全覆盖、广泛参与的文物保护网络。二是狠抓文物安全管理力度。定期开展文物保护巡查工作,严格遵守文物库房管理制度,多种方式提升文物保护宣传普法力度。对全区文物保护单位文保员进行优化调整,定期开展文物保护业务培训,提升文保员文物保护意识和工作能力。三是守牢文物保护底线红线。对辖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情况进行清查登记,对全区文物点地理坐标进行全面采集,明确文物保护红线范围,与规划等部门沟通对接,提高了项目前期选址的准确性。提前介入,今年为杨陵区招商局等单位进行项目选址意见。(二)全方位多措并举,开展文物法规宣传一是加强对群众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印发文物保护宣传图册,在文保单位树立公示牌,将更新完善的全区文物分布示意图送至各镇(街办)及相关单位,确保在涉及文物保护工作时能够坚守红线、不越雷池。二是依托文化活动,将文物保护宣传融入互动环节,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率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国际博物馆日”等集中宣传日,在公园、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通过悬挂法制宣传标语,集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宣传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累计发放手提袋1000多个、宣传纸杯6000个、法律法规宣传页3000多份。三是杨陵区四普工作队的队员在普查过程中,利用多渠道、多形式,积极向文物使用管理人员、附近居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等法律法规。(三)强化文物库房管护,确保馆藏文物安全一是持续优化文物库房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以及值班制度,确保24小时值班不间断,严格执行交接班程序,并详细记录值班及交接情况,加强人防力度。二是积极开展新增文物信息采集工作,完成了213件新增文物的拍照、测量、称重及描述等信息的采集与录入工作,为文物信息化管理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加强库房设施的日常维护与检查,定期进行防霉变、防虫蛀工作,并对报警摄像系统和消防器材进行日常检查,确保一旦发现隐患能够及时整改,全面保障库房文物的安全保管。(四)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工作,提升文物保护水平一是完成了《2023年度杨凌文物年鉴》的编纂,全面记录了辖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二是深入开展针对文物领域大跨度大空间房屋建筑的专项排查,确保文物安全。三是完成全区革命文物的摸底调查,摸清革命文物的保存状况和分布。顺利完成了9处区级文保单位界桩的设立工作,明确文物保护的具体范围,有效发挥警示和保护作用。(五)更新群众文保员,巩固基层文保网络鉴于原来的文保员因年龄因素难以适应智能系统在文物巡查中的应用,我们通过各镇办的推荐,经过文管所的严格考察,调整优化了全区文保员队伍,选拔出20名田野文物保护员。此外,建立文保员考核机制,定期对文保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以此激发他们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建立文保员微信群等信息化手段,加强与文保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问题的迅速解决。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打造一个更加专业、高效、联动的文物保护员团队,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六)全力推进四普工作,摸清文物资源家底为确保我区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能够规范、高效地进行,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首先,及时召开会议,全面安排部署普查工作的各项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同时,深入传达相关重要会议精神,使全体人员深刻领会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设立专门的普查机构,负责制定详细的普查实施方案,并组建了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普查队伍。为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对所有普查队员进行了系统的线上线下专业培训,并派技术骨干参加关中片区澄城县文物普查试点工作,以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三是核对公布三普数据,公开征集普查线索,扩大普查宣传范围。四是实地调查阶段。以各镇(街办)为基本单元,按照国家和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及技术规范要求,对已认定和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的复查,力求做到“应录尽录、应和尽保”。为全面掌握全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七)坚持依法行政原则,全面提升文物安全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原则,通过签署安全责任书、落实属地责任、加强日常监督和评估等措施,确保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责任体系得到有效执行。同时,我们深入开展各种文物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工作,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确保文物安全无虞。在基本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文物“安全第一”的保护原则,积极配合基本建设单位做好地下文物安全保护工作。此外,我们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建立联合打击文物犯罪工作机制,有效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行为。在文物勘探监管方面,一是对全区重点项目的文勘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整理与核实,确保了文勘流程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二是积极与行政审批局合作,对文物勘探的审批流程进行了优化,旨在提高审批效率。三是通过实地勘察和查证资料,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杨凌工业园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14个项目建设提供了项目选址意见。四是经过实地勘察和审核勘探报告,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合成生物学大楼和生物育种大楼等2个项目建设提供了文物勘探事项意见书,确保了地下文物的安全。此外,深入到各个项目建设单位,普及文物勘探的相关政策和申报程序,增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支持项目顺利推进。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通过对文物古迹的保护,留存珍贵的历史记忆,强化地域文化认同。同时,以文物为依托开展展览、研学等活动,广泛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精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推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进而增强社会凝聚力。经济效益:积极开发文创产品、非遗体验项目,构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实现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提升地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动能。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存在问题:由于经费紧张,缺乏交通工具,导致文物巡查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整改情况:争取上级资金,虽然经费紧张导致交通工具不足,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争取外部支持,确保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加强文物法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知晓率。进一步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高群众的文保意识,增强文物保护的自觉性。2.加大巡查力度、规范执法,特别对文物保护范围的未批先建、违规建设等情况进行重点排查整治,确保文物工作安全平稳。3.继续推进文物安全防控体系,将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注重事前防范,与公安机关加强协作,深入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4.加强文物库房安全防范工作,改造更新库房安技防设施。5.与公安机关建立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机制,重点防范盗掘、破坏文物及倒卖文物的犯罪行为。6.加强文保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确保不可移动文物相对安全。8.稳步推进全国文物“四普”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