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杨陵区就业管理服务中心(杨陵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就业管理提供服务。职业介绍、创业培训、失业保险金收缴等工作。 | |
住所 | 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常乐路18号 | |
法定代表人 | 何猛 | |
开办资金 | 205.1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杨陵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4.12万元 | 70.0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杨陵区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变更法人,变更名称,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区人社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具体如下: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政策宣传。一是充分利用22个信息发布平台,围绕就业需求和用工保障,发布宣传政策,为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荐、用工登记等服务。二是开展“人社工作进园区”工作,在杨陵工业园区和杨凌万众福万家园设立“服务驿站”,同时深入企业主动服务,为陕西荣飞食品等8家企业拍摄宣传视频。(二)人事人才工作。一是在见习工作中依托2023年回原籍高校毕业生档案接收统计登记高校毕业生信息和见习需求,搭建毕业生和见习单位双向选择平台,保障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需求匹配。二是全面摸清高校毕业生就业底数,精准提供毕业生就业服务。全方位摸底2024年应届毕业生信息,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向2024届毕业生推送人社部“1311”服务。印制致杨陵区2024届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向毕业生赠送“政策大礼包”,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增添助力。三是指导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实名制登记,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推荐工作。(三)充分发挥信息平台职能。在全区乡村振兴重点村和大型社区新建零工信息发布LED屏22处,定期发布政策宣传和招聘信息。(四)社保工作。一是开展社保基金巩固提升行动工作。通过不断开展基金管理风险排查与自查,失业保险完善了基金内控管理制度,规范了人员分工和岗位职责,并通过开展常态化警示教育学习,以社保典型案例为警示,使工作人员从思想上、认识上不断强化制度意识、规矩意识、法制意识和自律意识,维护失业保险基金安全。二是失业保险信息系统功能更加完善。信息系统内嵌入独立于经办业务之外的稽核内控功能;信息系统嵌入人员生存认证功能,不相容岗位、不相容业务权限控制功能;三是信息系统嵌入跨险种核验功能。信息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使得数据比对更精准、更便捷,基金管理更安全。(五)社保补贴工作截止11月底,社保补贴集中办理期间共接待电话咨询及现场解答工作共累计360余次,发放资料138余份,对不符合规定人员申请的社保补贴进行退回并说明原因,通过各种审核、审查等程序符合办理社保补贴申请77人,预计发放社保补贴55万余元。(六)就业工作。一是创业担保贷款把关审核到位。按照申报、审核、调查、公示等环节,严格依法依规、按照政策进行审批,始终坚持“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二是通过服务窗口、各镇办社保所、抖音平台、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三是创业培训创新培训方式,聘请有关教师或专家对开展创业所需基本知识的理论培训,解决一些诸如观念更新、信心建立、风险意识、创办流程等理论问题。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07人,完成全年的120.35%。(二)劳动力转移就业1506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0.41%。(三)困难人员再就业503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54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00.6和130.8;失业人员跟踪服务覆盖率100%;(四)全区10个监测村报表及审核工作。(五)组织开展“政策宣传进古会”“2024年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惠民政策早市”等活动,多渠道宣传人社政策。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退役军人服务季”“金秋招聘月”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0余场。吸引532余家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7260个,达成就业意向2960余人。(六)全年接收高校毕业生档案1044份。因毕业生工作调动和升学转出档案160份。因退休、出国、升学、考研(公务员)政审及护士资格报名审核等原因查阅、出具各类证明100多人次。上报人事代理人员职称评定5人。(七)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及帮扶254人,跟踪回访率100%;经过帮扶实现就业212人,帮扶就业率91.3%;指导未就业22名毕业生进行实名制登记,并推送人社部“1311”服务政策;对6名困难毕业生进行实地家访,给毕业生送政策、送岗位,解决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问题。(八)年认定见习单位26家,开发就业见习岗位183个,办理就业见习人员上岗97人(其中高校毕业生96人,失业青年1人),发放就业见习补贴567800元,见习留用补贴6000元。(九)配合税务部门完成了“统模式”的上线工作。自2024年4月1日起,优化调整用人单位社保费申报缴费流程,由用人单位依法向税务部门自行申报缴纳各项社保费。工伤保险参保327户4383人。支付医疗费7人7.62万元,一次性伤残补贴3人11.45万元,为工亡人员子女发放抚恤金2人4.53万元。失业保险参保196户3198人,其中:事业单位参保156户2456人,事业单位临聘人员参保30户441人,企业参保10户301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22人,累计为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91人次18.66万元,一次性生活补助金1人1.16万元。通过“免申即享”的方式,对符合政策的企业稳岗返还10户,返还资金289人9.37万元。(十)灵活就业人员退休管理,经上报审核,办理档案托管人员到龄退休手续62人。(十一)以零工“小市场”,守护灵活就业“大民生”。为破解用人单位招工难、劳动者就业难“两难”问题,我们结合区情,积极推进以“区级零工市场为主体,镇(办)零工驿站为枢纽,村(社区)家门口服务驿站为基础,LED就业信息发布屏为延伸”的“区+镇+村+N”四级人力资源用工服务体系,在已经建立的“万达零工驿站”的基础上,先后建成了区级零工市场1个,镇级零工驿站2个,村级零工驿站1个,LED就业信息发布屏22处。(十二)积极结合区情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建成了五泉零工驿站,委托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运营,累计向区外输送零工1000余人次,帮助群众以零工形式务工增收。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各镇(办)上报数据部分不真实,无法录入系统,导致各项任务数据收集比较困难,新增就业等重要数据出现瓶颈难以突破。二是失业、工伤保险经办人员政策文件及业务知识学习不够经常,在通过新信息系统办理业务时存在“本领恐慌”,学习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创业担保贷款进入“瓶颈期”。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大,个人创业意愿不强,企业贷款发展意愿不大,加之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对反担保措施门槛较高,贷款户寻找担保人比较困难,导致贷款积极性不高,创业担保贷款扩面难度增大。整改措施一是加强理论学习,立足工作实际,每位同志要在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破解难题、化解风险、应对挑战的能力,真正把理论学习成效转化为谋划和推动发展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路和创新举措。二是树牢宗旨意识,提升服务本领;坚持站稳人民至上理念,心系群众、倾听群众诉求,全力以赴解决好每一个问题,以扎实的工作成效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是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担当,发扬“事不过夜、马上就办”的作风,多余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沟通,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以果敢坚定的行动把各项工作目标落实到位。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及时更新收集就业创业各项数据。结合“人社专员进园区”活动的深入开展和“零工市场”的相继投入运营,加强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据收集统计,保质保量完成全区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人员再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全年目标任务。(二)做好高校毕业生人事代理工作。继续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档案接收工作,指导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实名制登记,做好2025年返回原籍毕业生就业帮扶计划,持续开展未就业毕业生一对一就业指导工作。(三)积极开展就业见习。在做好见习单位认定,就业见习岗位开发和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失业青年就业见习的同时,积极向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大力推荐见习岗位,推荐符合条件人员参加就业见习,帮助其在见习岗位上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最终实现就业。(四)做好社保经办服务工作。积极宣传工伤、失业保险政策,优化经办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经办效率。同时,不断加强风险防控,完善基金内控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基金安全。(五)积极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充实调查人员力量,创新实地调查方法,加大核实力度,确保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审批符合要求,为创业担保贷款的回收提供保障。积极与银行系统协调,加大贷款发放力度。通过服务窗口、各乡镇社保所、报纸、电视台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全年完成发放贷款2000万。(六)开展“人社专员进社区”“人社专员进园区”活动,充分解决企业困难,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解决新增就业2000人,继续推进零工市场建设运营,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满足公共主题和灵活就业人员就业需求,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