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铜川市>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铜川市分校(铜川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铜川市分校(铜川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2-18 15:34
单位名称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铜川市分校(铜川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通过广播电视为农业成人提供中专、中专后学历教育、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农业类学科中专学历;中专后继续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及高等教育社会助学;职业农民培育
住所 铜川市新区朝阳路铜川政务12楼
法定代表人 张克勇
开办资金 4.35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全额预算管理)
举办单位 铜川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06万元 3.67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2024年10月办理法人变更登记,法定代表人由王彦斌变更为张克勇。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以来,我校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立足我市主导产业,聚焦农民培训需求,不断深化培育方式,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拓展培训渠道等多方面的努力,紧紧围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单位2024年的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业务开展情况(一)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民培育1、聚焦粮食安全,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一是我校以支撑粮食生产和大豆油料扩种为重点,围绕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产业链技术,分区域、分品种、分技术确定培训内容,分品种组班、分技术授课、分阶段展开培训,共培育100余人。二是围绕我市粮油种植玉米机械收获、秸秆机械粉碎、玉米机收减损技术、小麦宽幅沟播机械化、玉米大豆符合种植机械化等关键技术进行实操实训,并以我市主要农作物生产需要为原则,为农民讲授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内容、发展模式及政策扶持,帮助农民深入理解相关知识与理念,共计167名学员参加培训,有效提升了他们参与建设和利用农事服务中心的积极性与能力,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为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聚焦特色产业,延长全产业链发展。一是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培训,提升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以提升我市旱地小麦“铜麦”系列、苹果、樱桃3大优势产业和生猪、青砧、中药材3大特色产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为目标,开设苹果特色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班2个共计培训高素质农民100人。二是开展电商专题培训,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产品销售。引导更多的农业经营主体改变传统农产品销售观念,教会更多的高素质农民如何拍摄短视频、如何直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发展、把农产品通过线上卖到全国各地,在耀州区石柱镇马咀村举办了2024年高素质农民电商专题培训班培训140余人。(二)围绕培训需求,开展冬春农业培训1、聚焦服务稳粮扩油行动。围绕冬小麦冬春田间管理技术、果园冬春管理技术、蔬菜、中药材春播春管技术、“一喷三防”,玉米“一喷多促”、“5335”集成技术等开展技术培训,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30余场次1500多人,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000份;针对麦油田间管理、农机安全和春播各项技术进行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累计上门送技术500余户,发放技术手册1000余份,举办技术培训48场次;开展小麦苗情、墒情调查15余次,发放小麦条锈病识别与防治技术,抗旱防虫知识技术手册400余册;结合农作物关键生长节点,特邀市级专家开展春季果园管理技术培训5期,培训果农250余人,适时开展上门服务,先后50余次深入生产基地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示范讲解蔬菜育苗技术、青菜种植技术、果园管理等技术。2、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组织开展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培训会及官方兽医业务培训会,围绕动物防疫基础知识、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免疫操作要领、畜牧安全生产监管、畜牧业等内容对兽医、村级防疫员、畜禽规模养殖场(户)负责人(技术人员)900余人进行系统培训,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3、服务农业农村防灾减灾。结合冬春农业生产实际,在阴雨雪天气等重点时段,开展防灾减灾及灾后生产恢复、农业防灾减灾、农药化肥减量为重点的技术培训3期,累计培训160余人次,利用线上平台积极推广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分享小麦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知识、果园管理技术120余条,“三农”资讯50余条,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指导农户落实好防灾减灾相关措施,保障粮食丰收。(三)聚焦能力提升,推进培训增效1、精准实施培训,提升综合素质。聚焦我市农技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在突出粮食单产提升技术、特色产业研修的基础上,设置千万工程、农业环保、素质拓展、智慧农业、农事综合服务等内容,重点围绕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治、畜禽养殖管理技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与利用、种养结合技术等开展培训,采取“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操作+产业指导+实际问题解答+研讨交流+测评考核”的模式开展培训,全面提升农技人员综合专业素养,2024年开设粮油单产能力提升培训班和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212人,有效提升农技员服务技能,促进先进实用技术落地。围绕我市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举办了100余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能力提升培训班,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2、以赛促学,提升师资水平。我校推选四名从事农民教育培训教师作为代表队参加全省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说课比赛,四名教师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整洁的仪表和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总结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说课,分别获得一个二等奖和三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充分展示了我市农广校体系教师教学成果、执教能力和精神风貌。谭战被聘为2024年全国共享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3、督导自查进度,强化绩效考评。组织对各区县2023年度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估工作。经综合评估,宜君县、耀州区绩效评估结果为优秀,王益区、印台区、新区绩效评估结果为良好。(四)建立田间学校,切实提升培训效果我校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经各主体申请、区县审核推荐、市级实地核查、名单公示等程序,认定6家建设主体为2024年铜川市农民田间学校;择优推荐5所农民田间学校申报省级重点建设资格,其中铜川太初纳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和陕西大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被选为2025年重点建设田间学校,服务于中职教育实训工作和高素质农民实训实践,增强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把培训过程与关键农时季节、关键生产环节紧密结合,延伸学员的学习链条,把实践课直接办在实训基地或田间地头。二、取得的主要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为我市培养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劳动者。我市杨鹏获全省十佳职业农民、史军鹏、王军红获全省优秀职业农民光荣称号。涌现出了何继宏、任战利、童有明、崔战锋、雷中超等一大批优秀职业农民,他们已成为推进现代化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典型代表,辐射促进了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三、存在的问题一是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发展不均衡;二是部分区县的农广体系不健全,工作人员缺乏,培训任务推进缓慢。四、改进措施一是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效率,努力克服技术人员少、经费紧、业务忙等困难;二是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强化培训条件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五、2025年工作计划(一)探索铜川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模式。以培育粮食安全守护者、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乡村振兴主力军为目标,聚焦技术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能力、综合素质素养提升,探索铜川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着力提高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质效。积极争取2025年高素质培育项目,市级围绕新型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培育200人,各区县围绕生产技术技能水平提升培育750人,培育认定市级农民田间学校5所以上。(二)开展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绩效考评工作。组织各区县开展培训项目自查自检,市级农广校日常监管,督导自查进度,强化绩效考评,用活用好质量效果评价“指挥棒”,考评项目及资金举证资料,对全年绩效考评优秀和项目实施不符合要求、质量把控不严、培育效果不理想、单位提出调整意见建议。(三)创新农技人员能力提升暨产业链服务团能力培训。围绕三农热点问题解读、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解读、特色农业产业技术解读等内容,以“能干、能说、能写”为目标,更新理念、创新方法、丰富内容,发力“精、准、实、效”,通过搭建平台、解读政策、培训交流等方式,做实基层农技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培育工作。(四)创建市级农民田间学校。加强对市、县农民田间学校认定工作,认定市级农民田间学校,将农民田间学校嵌入农业产业链,拓展农广体系建设,进一步满足参训学员实训需求,引导田间学校搞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帮扶指导。(五)拓展高素质农民师资队伍。组织各区县将具备指导农民产业发展能力,接地气的“土专家”“田秀才”、领军人才等产业发展较好农业从业人员,纳入师资库,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充实师资队伍,建立铜川市特色现代农业服务团。将课堂转移至田间地头,将所学深入到农业产业链发展中。(六)组织全市高素质农民村组摸底调查任务。统筹协调市县联动、制定方案明确措施,各区县具体负责,成立专班明确分工,组织专人采取实地走访掌握实情、座谈会商研判情况等方式,扎实开展本次调查统计工作,按时统计上报调查信息。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