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 2025-02-18 11:52
单位名称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研究农业科学,促进农业发展。引进、选育、推广农作物和果树良种,研究开发、推广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
住所 渭南市朝阳大街中段农业大厦A座
法定代表人 王杨军
开办资金 628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渭南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73.46万元 313.64万元
网上名称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公益 从业人数  6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年来,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市农科院围绕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在品种选育、项目建设、科研管理改革、成果转化等方面成绩显著,现将2024年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1.以科研项目为核心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一是实施项目储备日常化。项目库现储备“旱作小麦节水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设施西甜瓜连作障碍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13个科技项目,持续经费支持开展院立项目,随时为高质量申报项目做好准备。二是提高项目申报质量。今年向省市农业、科技部门申报各类项目共计15个,争取到中省市项目及农业专项资金共计360.7万元。“旱地小麦抗病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地膜科学回收与利用”等10个新项目已落地实施。三是强化项目效能。全年实施项目30个,其中11个项目完成结题待验收,5个项目已完成验收,2个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通过实施项目,集成“渭麦9号”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胡萝卜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2套,发表科技论文14篇,取得实用新型专利5个,省市级地方标准立项5个。2.以品种选育为根本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小麦:优选旱地小麦亲本配置杂交组合300组;选收“渭麦9号”“渭麦10号”后代材料穗行优系110个,优选后代材料30个;配置水地小麦杂交组合108个,筛选高产、多抗小麦优异新品系45个。玉米:引进育种材料138份,自交系33份;测配组合1666份;筛选有苗头的普通玉米组合35个,鲜食玉米组合206个;测配玉米杂交组合588份,回交转育测配改良自交系356份。瓜菜果:筛选含糖量高、口感酥脆、果皮薄、抗病性强、产量高的露地大西瓜组合4个;薄皮甜瓜组合优势组合7个,厚皮甜瓜高代材料15份;选育有潜力的小型西瓜新品系3个;筛选、组配、评价胡萝卜种质材料156份,分离出紫红色圆柱型透心红新品系1个;筛选番茄优良单株58个,配置杂交组合10个;播种苹果杂交种子9千多粒,移栽杂交苗5000余株。3.以技术集成为重点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开展设施西甜瓜增密增产早熟栽培、地膜科学使用、基质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为群众生产明确了小型西瓜最佳种植密度,使用不同地膜对小果型西瓜品质及成熟时间的影响,甜瓜基质栽培基质配方;分别筛选出2种疏花剂、疏果剂、坐果药剂适用于苹果化学疏花疏果和酥梨保果;采用玉米秸秆还田+灌水强还原方式对温室进行闷棚处理,消杀率达79.6%,能够有效抑制根结线虫,同时显著提高下茬甜瓜糖度;示范推广胡萝卜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综合防治方案、日光温室番茄东西向大行距宜机化栽培模式,革新了生产管理模式,得到了群众认可。4.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促进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三个转变两个提升”,以首批认定的20个科研示范基地为辐射中心,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举办“科技之春”活动、陕西省西甜瓜体系观摩及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观摩暨培训等现场会17场次,培训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500余人次,推广新技术6个、新品种15个,制定发放品种、技术明白纸数千份,解决具体技术问题20余个,开展技术咨询1100余人次,科技帮扶企业、经营主体10余家,直接帮扶农户1535户。5.以问题导向为驱动深入调查研究围绕全市农业科研基础现状、全市农业标准化现状、我市渭北旱塬粮食生产投入情况、渭南市西甜瓜产业瓶颈问题、渭南市中草药产业发展及市场现状、全省果蔬产业标准化现状等6个方面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指导今后工作。赴中国农科院及河南、江苏5家农科院(所)进行学习调研,通过座谈交流,参观基地、实验室、种质资源库(圃)等形式,为我院规划发展打开思路,形成可行性参考意见,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步伐,6.以科研平台建设为载体提升科技创新条件能力与西农张显教授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蒲城西甜瓜试验站建设,合力打造全国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与山东博源种苗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协同推广合作选育品种。与西蒙种业签订科企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构建育繁推一体化新品种成果转化平台。先后申报了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基地、省级种质资源圃、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渭南综合试验基地、渭南市作物抗逆育种公共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以期加快完善我院科研布局,提升科研装备能力。二、取得的社会效益1.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玉米新品种“渭甜糯5号”“渭科17”通过省审,其中“渭甜糯5号”填补了我市鲜食玉米品种选育的空白;番茄新品种“西润1726”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4个旱地小麦新品系分别进入国家旱地小麦品比试验,黄淮区试,陕西省品种审定生产试验、区试及品比试验;5个水地小麦新品系进入国家黄淮海联合体生产试验和品比试验,陕西品种审定生产试验和品比试验;3个玉米新品系进入区试阶段。2.科研项目再获新荣誉。我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主持的“耐密丰产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渭麦9号旱地小麦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参与完成的“苹果园省力化花果管理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3个项目分别荣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承担的渭南市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市县协同项目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推广模式创新优秀单位。3.科研示范与技术推广迈出新步伐。实施“三个转变两个提升”,确立了首批20个县域科研示范基地,组建市县镇三级联动科研团队6个;渭南市机收籽粒玉米新品种选育推广专家工作站在我院挂牌运行;被评为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新开展渭北小流域水稻开发利用、草莓立体栽培、潼关铁杆笋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4.中省农业区域合作与协作加强。承担国家小麦体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北农联合体、黄淮海南片水地小麦麦琪联合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登海种业等17家合作单位试验任务,按期高质量完成各类品种区试、比较试验、审定试验、生产试验112个,以及百余个品种展示评价工作,增进了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了科研试验水平。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存在的问题:1.科研装备及条件落后。2.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3.科研人员数量和工作量不匹配。4.内部协同机制还不健全的问题。改进措施:1.加大资金投入,更新科研装备,改善科研条件。2.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高转化率。3.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平衡工作量。4.完善内部协同机制,明确部门职责与合作流程,加强沟通交流,提升整体科研效率与水平。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强化项目引领,提升管理水平。瞄准产业重大需求,围绕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主线,提升项目申报质量,抓实抓细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项目能效。2.突出粮食单产潜力挖掘关键技术研究。突出新优品种选育,加快粮食单产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切实实现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3.推进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加快多种经济作物新优品种引进与选育,在设施瓜菜宜机化、智能化、绿色化、连作障碍等创新技术集成方面力争取得新突破。开展土壤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力争取得更多新技术成果。4.深化科技服务机制。在现有科研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建立“院+基地+科技推广工作站”三位一体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布局建设“渭南农科”品牌科技服务工作站。5.加强高质量对外协作。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提升蒲城西甜瓜试验站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丰富院企、院地、院校合作平台,集聚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推动协同创新。6.提升科研装备条件与能力。积极争取中省市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建设种质资源圃和资源库,健全实验设施,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科研装备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科研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7.切实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创建农研农技示范标兵、农科大讲堂、赛讲、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变革内部协同机制,组建柔性团队,构建科研团队项目化管理格局。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被评为“渭南市科研示范机构”、“渭南市好青年集体”,被授予了“全省品种审定试验规范化试验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渭南玉米试验示范基地”、“渭南市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渭南市旱作农业专家工作站”、“渭南市西甜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渭南市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