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汉中市> 汉中市中心医院

汉中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 2025-02-16 14:44
单位名称 汉中市中心医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工作为一体,为人民健康提供医疗、护理与保健服务。业务范围: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妇女保健科/儿科/小儿外科/儿童保健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具体业务范围以执业许可证刊载为准)。
住所 汉中市汉台区康复路22号
法定代表人 李国强
开办资金 132404.95万元
经济来源 差额拨款
举办单位 汉中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32613.77万元 134554.16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56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在市卫健委领导下,我院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2024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医疗业务完成情况。2024年(2023年12月1日—2024年11月30日),门诊服务患者129万余人次;住院服务患者9.1万人次。住院手术3万台次;门诊手术7100余台次。(二)以“学科整合”为指引,打造临床优势学科群。一是建设临床重点专科。制定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办法;胸外科通过2024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遴选;新增3个省级临床重点培育专科,妇科等5个专业通过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中期评估答辩;眼科等3个专业获批为第五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呼吸等4个专业通过市级重点专科复评工作。二是凝练专科发展方向。健全日间手术管理,推广主诊医师负责制,制定《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办法》;成立12个肿瘤及复杂疑难病MDT团队,开展会诊107例;准入新技术新项目44项。三是夯实五大中心建设。全年救治急性胸痛患者800余例、创伤9131例、卒中1982例,DNP平均时间50.1分钟,全省高级卒中中心月排名稳居前5名,持续做好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工作。四是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推进专科护士培养、人文护理服务提升、中医适宜技术、互联网+延伸护理等工作,创建安宁疗护试点病房。以“人才聚合”为引领,全链条激活人才引擎。一是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双培养”要求,进一步优化党员结构和质量。组织院领导,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委员前往厦门大学开展“强党性、提能力、促发展”党务干部培训。制定医院《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办法(试行)》。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8名,招聘引进博士1名、硕士29名。二是强化临床科研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方面:申报各类课题101项,获批省级及以上立项8项、横向课题6项、通过市级成果评审23项;获批国家专利授权7项,已签约成果转化5项。获批市级科创团队2个,市级科创人才3人,市级青科奖2人;搭建院校合作平台,与陕西理工大学开展16项院校合作专项课题。教学管理方面:累计管理教学班级6个,学生410人,5名教师获得国家教育部高校教师资格证;同等学力硕士毕业5人,1人攻读定向博士;3名医学生获全市临床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三是加强住培管理。建成OSCE考站;新增重症医学科专业基地;2024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62人,招生完成率111%;2021级住培医师实践技能、理论结业考核通过率均为100%,位列全省第一;2023级全科医生转岗57名学员通过结业考核,考核通过率100%。以“资源融合”为切入口,深入推进医改工作。一是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及管理机制。加强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入径人数同比增长1.3万人次,临床路径平均住院日从7.7天下降至6.8天,下降0.9天;单病种上报率同比增长44.84%。二是强力推进三甲复审工作。组织各层级评审标准培训学习8次;完成5次评审数据采集及质控、整改;开展院内自评,建立整改台账、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三是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推进电子病历五级创建系统升级、临床CDA共享文档生成改造、医疗收费智能审核管理系统、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建设;智慧病区及移动护理项目已完成护理管理、护理病历、移动护理三个模块的全面上线运行;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单病种管理及上报系统上线运行;推进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工作。四是践行分级诊疗。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开展“百名专家走基层”活动;向受援医院派驻帮扶队员15名,驻点参与受援医院的日常诊疗;派驻1名副高医师任副院长,2名骨干医师长期驻点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同多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学科帮扶协议,安排4名副高职称医师、8名高年资主治医师驻点各基层医院开展学科帮扶工作;持续做好援藏、援马拉维医疗工作。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一)取得的社会效益一是提升诊前体验。探索向下级医疗机构下放适量门诊号源,落实在线支付挂号费用。二是提升门诊服务。积极开设黄昏门诊、夜间门诊;探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和基于单病种分组的“一次就诊一次付费”;推广诊间支付、移动支付、线上查询等服务。三是完善住院服务。设立入出院“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入出院办理、医保一站式审核、出院结算、出院患者健康教育等“一站式”办理服务;开展住院费用预结算、床旁结算;逐步推广“主诊医师负责制”。四强化临床护理。夯实护理技能,努力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及质效。细化人文关怀措施,推广病区人文关怀规范,并鼓励各护理单元进行“一科一品”专科品牌建设。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延续性护理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病区占比及项目,解决患者出院后的护理问题。(二)取得的经济效益2024年我院门诊服务患者约129万人次,住院服务患者9.1万人次,门急诊收入47296万元,住院收入81891万元,年末盈余1970万元。作为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市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我院认真履行公立医院的社会使命,把降低患者负担作为医院工作的重要工作,不断细化健全医院内部医保管理制度,确保医保基金使用的合规性和透明性。加强预算管理,树立成本意识,优化收入结构,提升预算管理内涵,完善指标管理体系,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将费用控制工作纳入绩效管理和日常考核。2024年我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7.76天,同比下降0.59天;门诊患者均次费用331.42元,同比下降7.78%元;每床日平均收费水平1156.68元,同比下降7.16%元;住院患者均次费用8975.84元,同比下降13.72%。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学科能力亟需加强。微创手术、三四级手术占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级优势学科偏少;临床科研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人才队伍有待完善。医院高端人才较少,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干部队伍老龄化现象突出,没有形成“老中青”优化组合的梯次配备。三是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仍存在“研究生主研队伍”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部分科主任不重视科研工作,博士等高级别人才不足等问题。四是改善就医体验存在差距,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五是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不够有力有效,对“关键岗位”和“关键职责”的监督还不够有力有效。(二)改进措施。一是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对外吸引优秀学科人才,对内注重医院人才培养,为学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二是进一步强化医院文化建设。通过打造“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文化理念,持续深化人文建设,加强医患交流,改善医疗质量,提升服务质量。三是提升医院运营管理能力,进一步调整医院的收支结构,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四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压紧压实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谋划、同检查、同落实。扎实开展经常性、多形式、全覆盖的学习培训、宣传教育、廉政文化活动,推动理论学习教育、纪律法规教育、廉洁从业教育、案例警示教育、家教家风和廉政文化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深入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以案促建工作,深刻汲取违纪违法案件教训,充分发挥以案为鉴、警钟长鸣的震慑作用,坚持常态化制度完善和长效化机制建设相结合,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推动源头治理。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全力攻坚“十四五”,精心绘制“十五五”。抓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实,立足于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矛盾,聚焦关键堵点难点,解锁新智创新思路与方法,制定“十五五”规划。二是扎实推进三甲评审,确保顺利通过现场评审。三是打造优势专科集群,全面提高医疗服务品质。2025年,争取培育1个专科达到国家重点建设标准,建成1-2个省级重点专科、培育2-3个省级重点专科、建成3-4个市级重点专科;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0项;微创手术、四级手术占比超过18%。四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致力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注重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对青年医生的培训力度,建立人才评价机制;全力做好信息化“四大工程、四大行动”相关工作,启动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五级创建工作。五是强化医改能力建设,激发医院运行发展活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医改工作;持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持续推进DIP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基金监管制度,加强二级库管理,对耗材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管;深化医联体建设,落实对口帮扶工作。六是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显著提升医院服务质量。优化诊前、诊中、诊后流程,落实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扩大延续性护理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病区占比及项目;加强院内环境与设施建设,营造舒适就医环境。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限:自2024年12月5日至2039年12月4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2024年2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2024年3月被陕西省健康体检服务协会授予“2023年健康体检与管理标杆单位”称号;2024年4月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绿色低碳公共机构(2024-2026年度)”称号;2024年11月荣获“优秀健走促进单位奖”。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