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咸阳市秦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承担全区农业综合技术和农村新能源技术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系)、新技术、新农艺、新农药、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作物病虫害、植物检疫对象监测预警和防控;农业环境、耕地地力监测和土肥水技术试验推广;农业科技术培训、咨询、指导等技术服务。 | |
住所 | 咸阳市秦都区市民服务中心15楼 | |
法定代表人 | 徐会善 | |
开办资金 | 60.08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咸阳市秦都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79万元 | 190.9万元 | |
网上名称 | 咸阳市秦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4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一、开展业务工作(一)粮食生产工作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粮食生产文件精神,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我区粮食生产安全。2024年全区共建设绿色高效“吨粮田”10000亩,经过严格测产,“吨良田”产量为1132.9公斤/亩,比大田944.1公斤/亩,亩增产188.8公斤,增产率16.7%。推广夏玉米5335技术面积20000亩,建立玉米百亩示范方3个。深入田间技术指导服务40余次,解决群众生产中遇到问题16次。(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坚持“系统定点监测”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的测报手段,在全区设立病虫草害监测点共计18个,固定专业测报人员4名。共开展定点监测87次,大范围普查42次,出动技术人员450余人次,根据调查情况制定防控实施方案18份,大力推广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设立示范点8个,示范面积3.48万亩次,全区绿色防控覆盖率55%,农药使用次数平均减少2次,农药利用率提升40.6%,降低农药使用量3.1%。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面积3.9万亩次,辐射带动群众群众自防面积2.3万亩次。(三)耕地地力补贴工作根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和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政策要求,积极核实全区种粮农民基本信息,2024年完成全区享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4843户,发放资金678万元。所有资金已通过“一卡通”全部足额发放完成,没有虚报、冒领、套取、截留等问题。(四)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表层样点外业调查与采样173个,顺利通过市级、省级外业调查验收,完成冬小麦化肥利用率试验2个,制定并印发我区红薯、玉米作物不同区域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方案3个,张贴发放区域指导方案50份,发放配方施肥宣传资料0.5万余份,完成土壤墒情监测点9期,建立市级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点2个。(五)蔬菜与果树工作蔬菜产业。以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建设绿色蔬菜核心示范基地为重点。2024年引进试验蔬菜新品种4个,示范面积120亩;新建小棚800余亩,大中棚80余亩,温室15座,占地32亩;今年新建棚主要是生产西甜瓜。果树产业。坚持把调优果品结构、提升果品品质作为果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引导果农优化果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桃、葡萄、樱桃、无花果等优质时令鲜果生产。更新改建桃树老园300亩,完成果树清园2.8万亩,修剪果树2万亩,秦都区晨升农业有限公司猕猴桃初步通过省级高效高质示范果园验收,开展果树技术培训和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各3次,发放技术册1500余份,田间指导18次。持续推进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全区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70%,推广猕猴桃配方施肥示范400余亩。(六)植物检疫工作加强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测和普查,总共签发产地检疫证27份,完成小麦种子产地检疫3200亩,设置3个蠹蛾监测点、苹果黑星病监测点3个,悬挂诱捕器9组,开展苹果蠹蛾、苹果黑星病监测20次,监测面积800亩次,完成其他有害生物监测11000亩次以上。完成番茄腐烂病、瓜果果斑病菌等调查4次,调查面积350亩次。受理西瓜繁殖材料产地检疫1家,完成田间调查4次,调查面积6410亩次。种业振兴工作2024年全区试验示范品种小麦品种30多个,玉米品种23个,甜玉米品种5个,完成小麦西农511,铜麦6号制种3000亩,秋播和陕西天丞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我区种植大户落实小麦制种5000多亩。品种积极做好种子经营备案监管,截止目前共计备案企业和门店38户,备案品种286品次,市场销售备案率高达96.8%。做好我区种子储备调度数据的分析,及时调度群众需求,认真做好2024年春夏播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展示工作。(八)、农村鼠害监测防控工作严密监测,安全、合理、科学、规范地进行灭鼠,力争达到农田鼠密度控制在3%以下,农户鼠密度控制在1%以下。实现护产业、保生态、健康宜居的新时期鼠害防控的目标。出动宣传车辆8次;悬挂横幅12条;在马庄街道、双照街道设立宣传点4次,受益群众1100人次;举办鼠害监测防控培训会2次、培训人数350人;印发灭鼠知识问答、病媒生物知识问答等资料5000余份;入户宣传220户。设立鼠情监测点3个,发放鼠夹500余个。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生产平安隐患,促进农业绿色开展,制定并印发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方案、农地膜残膜调查监测方案,制定回收规则和制度,以“使用者交回、经营者回收、收集点贮存、专业化处置”为基本处理模式,全区建立1个农膜残膜监测点,2个回收归集主体,25个回收网点。截止目前,已收集各类农药废弃包装物0.8吨,回收率为80%;回收棚膜和地膜251吨,回收率85%。二、取得成效2024年,落实“吨粮田”面积8000亩,推广小麦宽幅沟播播种面积10000亩,夏玉米增密度种植面积28900亩,落实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面积620亩,落实2024年粮食大面积提升种植大户35户,面积8400亩,油菜种植面积1400亩。顺利完成了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区小麦病虫草发生总面积39.44万亩次,防控面积46.78万亩次,防治效果达92%。开展玉米化除及其“一喷多促”实施总面积6.95万亩,小麦示范拌种0.6万亩。2024年完成全区享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4843户,发放资金678万元。全年完成实施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为10.9万亩,缓释肥使用面积0.6万亩。平均亩实现节本增收40元,总节本增收220万元,“三新”集成示范面积1500亩,推广辐射带动面积3.3万亩。召开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4次,技能培训48次,现场技术指导60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份,悬挂横幅2800条,印发灭鼠知识问答、病媒生物知识问答等资料28000余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面积68.83万亩次,绿色防控面积6.9万亩次,在马庄办正洪村、南吴村等村建立桃、苹果、葡萄绿色防控示范基地4个,示范面积0.21万亩,辐射带动群众绿色防控面积1.38万亩。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单位干部职工年龄偏大,无后续力量,农技推广工作开展困难。2、农村劳动力缺乏,留守人员大部分为老弱病残,新技术推广应用困难。3、推广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四、整改措施1.加强后备力量补充,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为农服务潜力,提高服务质量。2、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群众积极种粮。3、充分利用现场会、科技赶集等形式,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提升推广效果。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继续抓好绿色高效吨粮田建设、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与防控、粮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与化肥减量增效、第三次土壤普查、植物检疫监测等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全面完成项目建设计划。(二)加大技术服务力度,驻点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适时入户展开培训,指导种植大户、合作社、园区等做好粮食、蔬菜、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农业实用技到位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三)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继续加强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工作,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四)完成上级各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与各相部门密切协作,共同努力推进我区现代农业的科技化,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五)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加强种子、土肥、植保等基础学科试验示范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农机产业联盟,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六)完成上级各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与各相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推进我区现代农业的科技化,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