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甘泉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保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统筹推动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等项目建设及技术指导服务。 | |
住所 | 甘泉县政府办公室楼 | |
法定代表人 | 安小东 | |
开办资金 | 1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甘泉县乡村振兴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4万元 | 1.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一)规划先行,把准建设方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甘泉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县乡村振兴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具体负责编制,目前甘泉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按照总规要详、村规要实、建设要快、示范带动的总原则。全县共确定各级各类示范镇2个,示范村13个,各乡镇以示范村创建为抓手,认真组织规划编制工作,2023年计划编制乡村振兴示范村、规划15个、村级实用性规划15个,均全部完成。(二)多方施策,提升公共服务。我县始终把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盯群众出行难、看病难、养老难、上学难“四难”问题,夯实行业部门职责,加快提升公共服务。一是以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为抓手,破解出行难。投入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280万元。累计完成日常养护清理边沟193公里,清路肩杂草培路肩182公里,培路肩72公里,实施预防性养护同步碎石罩面150600㎡,重新划标线65.2km,清理土石塌方10345立方米,补坑槽15700平方米,修补路基缺口26处,疏通涵洞及人行过桥217米,清理枯死行道树32棵,修剪行道树723株,树干涂白1153株,对大桥护栏、示警桩防撞墩刷漆2920㎡;整治农村道路视距不良点5处,安装凸面镜17处,安装地质灾害监测牌14块;对姚西路等6条公路实施了养护工程,并对甘志路(部分路段)等5条道路补充完善了标线。二是以改造提升为抓手,破解看病难。我县共有乡镇卫生院7个,全部通过省市验收,达到规范化创建标准,下寺湾、劳山、道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基本标准,村级卫生室55个。为满足群众看病需求,近年来,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对55个村卫生室进行提升改造,实现了村卫生室面积达标、四室分离、设施设备齐全,人员资质合格的标准化要求。三是加快场所建设,破解养老难。全年培训养老护理员200余人次,新增社区养老志愿者10名,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顺利挂牌。截止目前已将改造提升重点村农村互助幸福院和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提上日程,纳入甘泉下“十四五”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劳山乡、下寺湾区域性敬老院土建工程全部完工、采购完毕;四是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破解上学难。投资1757万元,新建县初级中学学生宿舍楼、食堂和锅炉房;第二小学教学楼;石门九年制学校教学楼、改造采暖及排污管网;对杨家砭小学、下寺湾中心小学、道镇九年制学校、下寺湾初级中学等4所学校实施了采暖改造项目。(三)项目推动,提高群众收入。一是产业项目:今年以来,我县积极谋划村集体经济类项目24个,涉及23个村村集体经济,共投入衔接资金3152万元,年预计可增收约160万元,受益农户8881户24895人(其中脱贫户1719户4654人)。实施产业类生产设施提升改造类项目25个,共投入衔接资金1614.14万元,着重在延链、补链、强链上打造6个乡镇的特色产业,受益农户3687户10798人(其中脱贫户617户1822人),预计户均增收约1500元。安排庭院经济项目3个,投入衔接资金92万元,累计辐射带动脱贫户(含监测户)583户,预计户均增收约2200元。二是产业类基础设施及其他方面:铺设管道4.9公里,架设电线4公里,安装变压器2台,铺设砖匝路1.1公里,建蓄水池1座。发放小额信贷贴息资金18.1万元。累计完成农民实用技能培训1094人(其中脱贫户522人),农产品销售人员60人(其中脱贫户21人),农村致富带头人60人(其中脱贫户6人)。新增及维修节水灌溉设施约2000亩,为行政村发展特色产业奠定的坚实的基础,全面增加了脱贫户收入。(四)因地制宜,提升保障水平。全县共建成农村饮水工程229处,全县集中供水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以上。水源主要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16个拐沟行政村组以机井、渗井、泵站供水为主,47个川道行政村组主要以泉水重力自流供水为主。城镇自来水管网覆盖行政村5个,划分了4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建立雨水情信息监测站点18处,县级和乡镇级视频会议系统7套。(五)紧盯源头,改善人居环境。一是紧盯三项指标,持续用力。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严格对标对表,全力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2023年累计清除农村生活垃圾3817吨,清理畜禽粪污及农业生产废弃物552吨,清理河道沟渠1878千米,清理村内水塘238口,开展农村环境消杀927次,2023年全县共建成示范样板村2个,重点达标村2个。二是推广清洁能源,降低污染。2021年以来,完成建筑能效提升改造面积18.4万平方米,已完成清洁取暖改造9000户。城区天然气用户已全覆盖,服务用户20000户,城乡结合部及部分乡镇用户9000户,截至目前我县城区清洁取暖率100%,农村清洁取暖率65%,达到市级要求标准。三是加强排查力度,确保住房安全。截至目前,扎实做好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分别于3月份和10月份集中开展了两次农村住房安全动态排查,累计排查农村住房10683栋,其中低收入群体3781户。今年以来未发现C、D级危房,全年无危房改造任务。四是发展数字乡村,提升效能。农村光纤网络和宽带已覆盖全县62个行政村,1个社区,覆盖率100%。目前,桥镇、下寺湾光网改造全面完成,县城千兆光网8192个端口完成升级,建成5G基站27处,乡镇行政村已实现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得到广泛应用。全县综治视联网系统建设县级中心1个、乡镇中心6个、63个村(社区)中心的三级综治中心视联网设备安装及网络链路铺设工作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六)综合治理,提升组织建设。为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工作,一是扩编提供人才保障。换届过程选配4名35岁以下优秀干部担任乡镇主要领导,选拔7名30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和9名“五类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专业能力互补的领导班子结构。扎实开展乡村换届“回头看”和“两类村”调研评估,届中调整4名村“两委”委员、3名村党支部书记,每村至少储备两名村级后备干部,发展党员计划指标确保村村有。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成市级文明乡镇5个、市级文明村24个、市级文明社区4个、县级文明村18个、县级文明社区2个;累计报送延安模范10名,其中2人被评为“2023年月度延安模范”;开展核心价值观“六进”活动集中宣讲活动56场,受众人数7400余人;开展“学思堂”志愿服务活动108次,开展活动210场,参与群众16000余人。三是法治打造品牌调解。全县共建成村级法律书屋32个,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3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创新推行“九平调解”矛盾纠纷化解模式,截至目前,“九平调解室”共化解各类纠纷291件,占全县纠纷总数的92%,调解成功率达到96%以上,成立了甘泉县“樊九平式”调解联盟,群众形象的称“九平调解室”为善解百姓心结的“金钥匙”,逐步打造成了群众信赖的“知名品牌”。二、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学习浙江“万千工程”先进经验,进一步强化农村党建引领、优化人居环境、提振产业项目,为甘泉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夯实基础。二是持续抓好示范村建设,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整合部门资源和力量,重点向示范镇村倾斜,在资金安排、项目安排、帮扶力量等方面支持。三是保障群众收入稳定增收上,继续加大对产业科技装备提升、村集体经济、庭院经济、防灾减灾等产业方面项目安排比重,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我县“家家有增收渠道、户户有致富项目”的庭院经济发展新格局。四是抓好乡村治理,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村级就近便捷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下乡进村。持续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经验做法,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提升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