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气象信息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气象信息保障服务。基本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与存储;气象信息资料汇交,信息网络运行监控与维护;天基、空基、地基气象观测数据、气象情报分析产品的收集和分发;航空报、危险报的收集分发;气象档案、网络、信息共享与数据库技术开发。 | |
住所 | 西安市北关正街36号 | |
法定代表人 | 张雅斌 | |
开办资金 | 12350.0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气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9872.41万元 | 23801.71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气象信息中心 | 从业人数 5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在省局党组坚强领导下,信息中心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开展主题教育,对标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以“三个年”为抓手,加快十四五重点项目与气象信息化工程建设任务,提升信息资源保障水平,加强数据供给,有效发挥“信息支柱”作用,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一)提质增效,各项基本业务平稳开展持续开展“质量提升年”行动。完善MDOS质控功能,建立融合多种机器学习方法的降水质控模型;强化元数据管理,规范数据站点信息,新增风廓线雷达考核资料;加强数据产品集约化管理,“应收尽收”,实现8大类137种新型观测资料及本地化特色数据接入天擎。1-10月各类资料传输质量、数据可用率全部达标。其中,传输及时率国家站99.88%、骨干站99.4%、区域站99.45%、高空站99.78%、雷达基数据99.66%、PUP产品96.98%、风廓线雷达93.47%;数据可用率国家站99.98%、骨干站99.74%、区域站97.47%。较2022年同期,区域站、骨干站、雷达基数据、PUP产品及时率分别提升0.21%、0.11%、0.86%、0.51%。圆满完成通信网络和重大服务保障。打造全省市县三级气象OTN精品网络,省-市、省-县带宽分别从100M、20M升级至300M、50M,省局至大数据中心网络升级为两条1Gbps链路,互为备份。圆满完成清明公祭、中亚峰会、刘国中副总理视频连线洛川果园、杨凌农高会气等重大活动,以及重要天气过程应急保障。保障视频会议300余次,处理通信网络与电话故障等110余次。(二)项目带动,工程建设与重点任务有序推进气象信息化工程取得重要进展。按照《2023年西安备份中心建设任务安排》,配合北京主中心完成10项任务。主要包括:完成电力增容(电容量达到5800KVA)、云机房配套环境、磁带库房建设(磁带柜容量超过2.8万盘LTO磁带)和IT设备部署,4P国产超算系统通过联调测试,10月份投入业务运行;完成基础资源、网络建设与备份中心系统部署,CMACast备份主站日常业务平稳运行;有序开展全量气象数据备份,通过50余批次NAS转运历史数据超过5PB,建成的备份归档系统日均归档数据约9TB。信息基础资源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四楼综合值守平台与全省视频云会商系统业务运行,环境条件与业务承载功能显著提升。完成208TFlops高性能集群系统安装部署,扩容总算力CPU达3520核、总存储1.5PB,省级超算算力增加超过一倍。基础资源池新增物理服务器46台、CPU达1492核、SSD存储90T、内存10T。“天擎-陕西”新增服务器29台,总规模扩大至123台,日增数据量超过2.5TB,存量达1.5PB。(三)完善体系,加强数据产品服务应用完善本地特色实况业务体系。构建陕西本地实况产品研制-分发-入库-存储-检验-监控-服务业务全流程。使用天擎容器云技术,升级三源融合降水分析产品,融合风云四号卫星反演降水。首次在省级部署“天擎·实况”,成为快速部署应用的成功范例,在“中国-中亚峰会”气象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专题数据产品服务应用。实现国家级研制的极值产品标准化接口服务,更新地面站过去1小时降水极值数据集,研制陕西省时段降水强度数据集,气象灾害-极值一张图,提供长序列网格实况和大气再分析产品的历史-实时在线服务,发布《气象数据服务快报》。加快珍贵历史档案数字化,延伸6站气温、降水量序列至1945年前。通过纸质气象资料数字化专项制作数据集17个。推进“云历”数字档案业务系统本地化应用。建成“陕西省气象数据共享网V2.0”,增加多源实况监测等功能,提升数据安全、运行效率和交互功能,完成科技成果业务准入与业务运行。(四)夯实基座,持续推进“云+端”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建设仿真环境,夯实“云+端”新业态基座。作为全国试点省,完成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陕西”)仿真开发环境和空间分析库的部署。推进陕西省一体化农业气象业务平台、智能网格气候预测系统、综合气象监测系统、无人机数据产品加工及评价系统、高新农业气象保障工程旱区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等应用“云化”改造及云原生开发,实现新增注册算法28个,发布本地化产品59个。升级气象综合业务监控系统(“天镜-陕西”),建立基于数据中台的新一代监控运维平台,进入试运行。适配国产化服务器环境,迁移本地化监控应用,融入天镜实现“云化”改造,初步实现可视化全流程运维监视,满足高效智能运行需求。细化措施,筑牢气象信息安全体系屏障。气象部门网络安全攻防演习与公安部“护网行动”中,全省首次“零失陷”。实现网络安全区域划分,集约县级互联网出口,建立统一信任服务系统,部署终端安全管理系统,涵盖省、市、县所有终端共3400个。编制4项气象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数据服务溯源和监管流程,服务监管平台新增注册数据ID共计1349个,服务ID共计19个,对接气象数据共享网(公众版),规范对外气象数据服务流程。(五)加强组织,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印发《青年职工培养导师制工作方案》,落实“一带一”传帮带机制;印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制度4项,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开展网络安全与气象大数据应用等技术培训。积极组织推荐,获批省科技厅项目2项、重点实验室项目3项、省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入选2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创新团队2人。产学研用,推动新信息技术应用,“助力防灾减灾,推进气象水文大数据融合应用”评为气象大数据典型应用优秀案例。(六)以学促干,党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认真开展主题教育,党支部牵头,青年理论小组、党小组辅助,带领党员、青年骨干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三联促三动”,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支部与国家信息中心青年基层调研团、观测处赴台站调研学习;与试飞院、东庄水利、冯家山水库、军民办军事需求处等联学联建;党员赴渭南局、杨凌局、华州局、华山站等地调研交流,实地解决问题。落实支部规范化建设,严格“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等制度。组织党员群众赴西安国家版本馆开展“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主题党日,感受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团委牵头兄弟单位组成调研团,赴西安市县开展“筑梦新气象”青年调研实践,切实增强对观测信息业务发展的认识,坚定贡献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组织“轻羽飞扬,青春激昂”等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统筹发展与安全。二、存在问题创新理论武装、落实二十大精神以及主题教育成果运用还未完全到位。基础资源支撑、数据供给与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与新型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要求有明显差距,信息安全还存在短板弱项。科技创新动力与人才培养不足,熟悉气象业务、新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少,科技服务乏力。三、2024年工作计划(一)加强创新理论武装提升政治站位对标“国之大者”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观法论和主题教育成果的运用,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二)提高气象信息资源支撑与科技能力现代化完成气象信息化工程与西安气象大数据应用中心二期工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满足观测、预报和服务业务“十四五”发展需求。通过陕西省气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大数据应用中心双回路供电、省级基础设施资源池、气象通信系统和档案馆智能物联系统建设。建成陕西省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系统V1.0。(三)提高气象数据价值效益与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强化数据资源跨界融合与效益发挥,以实物工作量体现发展成效,科技服务水平规模再上新台阶。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