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种植业试验、示范、宣传、培训、技术推广。 | |
住所 | 长武县创业一路 | |
法定代表人 | 陈建国 | |
开办资金 | 77.3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长武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79.39万元 | 64.43万元 | |
网上名称 | 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2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县农业农村局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开展工作情况(一)狠抓组织领导,坚持方案引领。按照省市项目文件要求,聚焦粮食产能提升,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制定印发了《长武县2024年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实施方案》《2024年长武县粮油绿色高效提单产项目实施方案》《2024年长武县粮油绿色高产高效(节水增粮增效)项目》,不断强化工作措施,提升了项目建设水平。(二)狠抓组织管理,精准遴选主体。在长武政府官网、长武农业等媒体上发布遴选公告,通过自愿申报、实地考察等形式遴选经营主体68家参与项目建设。通过自愿申报、镇村审核、签订承诺等方式确保项目田块落实到位。(三)狠抓“五个统一”,确保稳产高产。一是统一品种。选用当地群众已经种植了的耐密品种纵横836、平玉8号、富农588、宁玉688为主推品种进行统一补贴发放,累计补贴发放种子4227袋;二是核心示范区统一种植密度,根据地力情况选择4600至4900株密度进行播种;三是统一机械作业,在核心示范区全部采用“5335”专用机械统一作业,累计补贴实施2914.4亩;四是春玉米统一选用28-6-6复合肥,累计补贴发放复合肥4151袋、秋播小麦采用25-10-5复合肥,累计补贴发放7645袋。同时指导群众每亩搭配施用20公斤尿素、增施有机肥,增加渭北旱塬粮食作物抗逆性;五是统一化学除草,利用无人机在玉米五叶期前开展化学除草,在大喇叭口期联合植保站开展“一喷多促”,确保玉米增产。(四)狠抓典型示范,聚力辐射带动。为了扩大示范效应,我们建立项目核心攻关区和示范区,建立辐射带动区2万亩。进一步加深了干部群众对新技术的认知程度,起到了很好的推广带动作用。(五)狠抓中后期管理,增加玉米千粒重。一是及时发布农情特报6期及时提出指导意见。针对高温天气及时制定抗旱减灾工作方案。二是开展玉米“一喷多促”技术培训会。并联合植保站对昭仁街道办七里村、杏坡村、崔吴村、宜山村、沟泉村五个村进行玉米“一喷多促”飞防作业共计一万多亩。同时鼓励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服务小农户。调动农户飞防积极性,加大了玉米“一喷多促”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今年播期干旱、双斑萤叶甲爆发等对秋粮影响。(六)狠抓合作试验,构筑两地三方合作模式。今年我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岳善超团队建立玉米地肥效试验50亩;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在王东村合作实施“黄土旱塬玉米“半免耕”耕种新模式”实验。同时,顺利完成了省市组织的玉米可降解膜试验、玉米“5335”覆膜及秸秆覆盖对比试验。7月25日,我县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举办“产-学-研-用”院地合作与研学活动,并签署合作协议,为以后我县粮食安全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七)狠抓宣传培训,不断提升“软实力”。年初组织我县农技人员开展了为期3天的全员大培训。4月中旬,组织农技人员、农机手开展玉米“5335”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7场次,发布电视讲座1期,召开现场会5场次,培训1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八)狠抓绿色配肥,推动化肥减量增效。通过调整配方,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让农户科学施肥水平明显得到提高,有机肥用量达到80.2%,秸秆还田面积增加29.2%,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达到95.3%。肥料利用率提高4.85%。在肥料利用率提高的同时,化肥用量逐年出现下降趋势,有机肥用量明显提高。(九)狠抓采样调查,严把“三普”质量。建立了三普工作专项小组,对外业采样过程和质量严格把控,对内业信息填写准确性严格要求,按时按质完成了长武县表层样点外业调查采样与审核工作,为后期完成成果编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十)建立长效机制,适时发布土壤墒情。定期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完成一般监测点30个、已取土样13个,长期定位监测点4个,已分别进行了植株样的采集、晾晒,考种工作。(十一)突出改革重点,狠抓基层农技改革。一是狠抓方案引领,扎实开展遴选。公开发布了《遴选技术指导员和专家的公告》《遴选科技示范基地的公告》等。二是狠抓体系管理,健全制度建设。制定了服务专家、农技员、示范基地的考核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项目管理,加强了专家、农技员、示范基地的工作成效。三是狠抓系统培训,规范资料上传。组织服务专家、技术员开展系统培训会,通过现场演示详细地讲解了日常使用过程中的日志上传、提问点赞、互动解答等实操技巧,极大提高了APP使用效率,有效提高了工作动态、工作日志的审核通过率。四是狠抓能力提升,强化宣传培训。及时更新了农技人员的知识储备,集中解决基层农技员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提升了专业能力。五是狠抓技术推广,推动产效落地。围绕苹果、粮食、蔬菜、食用菌、畜牧等5大产业筛选了主推品种、技术共19项,通过基地示范、农技专家现场教学等方式开展了技术推广,技术入户应用率达到96%以上。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粮油绿色高效提单产。2024年全县种植春玉米面积8.8万亩,建立玉米高效提单产示范带动区2.23万亩,基本实现了品种优良化、种植规范化、施肥科学化、全程机械化。玉米项目区平均亩产较全县玉米平均产量665公斤/亩,平均亩增产42.4公斤,增幅6.4%;辐射区亩产692公斤。(二)化肥减量增效。完成了小麦农户施肥调查23户,在玉米上完成了“三新”技术推广1024亩,其中昭仁南关105亩,亭口三台50亩、冢丰120亩,洪家凤口119亩,枣园镇枣园村150亩,相公杨家沟480亩。(三)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国家下达我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表层样点320个,完成基本信息、地表特征、成土环境、土壤利用、景观照片等5大类11项123子项调查内容。采集表层土壤混合样品320个、容重样品1055个、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32个。截至目前,我县已完成320个表层样点(耕地202个,园地95个,林地15个,草地8个)的调查采样及复核整改工作,并全部通过县级平台审核。(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围绕“粮、果、畜、菜、菌”在全县遴选技术指导员10名,遴选并培育了5个示范基地、8家示范主体120户科技示范户。累计组织示范主体1400人次到基地培训观摩学习,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试验示范、展示、技术服务功能。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一是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技人员培训时间短,对新技术掌握不深不透,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农业对新技术的要求。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程度较低、专业化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队伍较少。四是由于受传统作业模式影响,加之目前农村务农人员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慢,导致粮食提升新技术推广难度大。专用机械少,现在我县增密度“5335”技术、小麦宽幅沟播等专用机械紧缺,不能满足群众种植需求。改进措施:一是尽快解决人员不足问题,通过招考尽快吸收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员投入农技事业中来;二是加强知识更新,多开展技术培训,用好专技人员继续教育这个机会,加强知识储备;三是加强与农民互动和交流,找到新技术、新装备落地见效的新路径。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加强职工干部的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二是实施好2024年度省级粮食提升示范工程项目,抓好玉米“一喷多促”示范。加强项目管理,总结探讨制定更好的技术规程,为我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认真做好为农科技宣传培训工作。大力推进优良品种、播种技术、“一喷三防”、机收减损等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加强农机农技服务组织建设,持续开展农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机农艺充分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五是着力培育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和规模化防治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