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第一小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小学学历教育。 | |
住所 | 渭南市临渭区前进路与渭河大街十字东北角 | |
法定代表人 | 孙斌斌 | |
开办资金 | 18291.21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8291.21万元 | 18330.7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6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渭南市第一小学立足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践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拓展特色课程体系、推动信息教育融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筑和谐校园氛围为路径,助推学生多元化成长、教师多维度生长、学校多线程发展,不断探索和构建更具特色与优势的教育体系。具体业务开展情况(一)全员育人助成长,育德润心向未来学校形成“德育校长—学生成长中心—班主任—家长委员会”德育工作体系,构建“我是未来小明星”德育评价体系,营造“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文化氛围。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理念架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全员导师育人工作体系,多方着力、共同作用。1.德润童心思想领航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成就”课程体系,上好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在红色场馆里厚植爱国情怀,在红色研学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红色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2.多元评价全面赋能学校依托“我是未来”学生增值评价激励体系,开发“童蒙养正”“习以养德”德育课程,成立班主任工作室,打造全员育人导师团队,以“儿童友好”课程为抓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赋能学生成长,助力学生多元发展。3.实践融合助力成长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共发展。“教育路上,我们携手同行”家长会,“未来+”社团,“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持续互动中,个性特长、协作能力、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二)聚焦“双减”,提质增效谱新篇学校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原则,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实现师生共同发展。1.落实常规,助力“双减”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课程管理中心实施课程日巡查制度,作业周检查制度,晨读月抽查制度,通过常规检查,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起到督促和推进作用。2.特色课程,多元发展为满足学生课后在校服务需求,我校结合“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合理安排了覆盖全学段,惠及全体学生的主题课程,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如:读书分享活动、学科融合实践作业、“讲数学”长效实践作业、学生书写大赛、“未来杯”作文竞赛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3.反思分析,迎势启航为了评估教学效果,共享教学资源,开创学校教学工作新局面,先后组织了“教学质量提升经验分享会”“教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明现状、寻方法、提质量”六年级教师座谈会等,促进教师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三)赋能教师成长构建课堂新生态以建设教学改革实验区为契机,以打造高质量教师为目标,以提升高品质课堂为抓手,以发展学科素养为核心,通过定目标、明路径、搭平台”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1.定目标,提升教师内驱力学校秉承“一起向未来”的校训,致力于教师自觉发展的美好愿景,坚持“成就师生的每一种可能”课堂文化理念,滋养教师、锤炼教师、成就教师。开展“校长借书”“第一悦读”教师读书工程,以书为媒,获取知识,更新理念,提升素养,汲取力量。2.明路径,提高教师成长力以课堂改革为主线,努力实现专项课题研究推动变革,一组一课题研究突破难点,一师一课题研究提质增效的目标。切实用好学科活动日,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以实践为抓手,开展一月一主题321集体备课主题研修活动,助力教师快速成长。3.搭平台,激发教师创造力三级两梯队建设驱动课堂创新。以“导师+”教师发展共同体为依托,以“约课”活动为载体,通过导师诊断课、新教师亮相课、校长走课、导师领航课、梯队过关课、梯队推优课、梯队优质课,精准指导人人能过关、课课有品质、生生有成就。4.体艺悦心向美而行,劳动赋能浸润心灵实施素质教育为工作主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艺和劳动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在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和促进体美劳工作再上新台阶。(四)强健体魄,活力成长1.推进“阳光下成长”体育大课间活动学校“阳光下成长”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全校学生一同锻炼、学习、展示的快乐大舞台。学校根据季节变化、大型活动和学生身体发展等需求,分轮次、分年级、分项目进行拟定分段活动计划,班级可根据拟定计划,自主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特色展示,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校一品和一班一品体育活动。2.广泛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加强校内体育竞赛。学校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常态化校园体育竞赛体系。每年举办一次师生全员田径运动会,两次学校特色项目体育比赛,冬季趣味运动会以及三跳比赛,每年举办班级篮球联赛和足球联赛,努力让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3..继续深化美育教学改革2024年,学校逐步完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审美体验+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在抓好美育课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需要和学校教育资源,设立戏剧、合唱、舞蹈、剪纸、烙画、烧铂画、马勺、装饰画等各项艺术团体,让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项艺术爱好,掌握一项艺术技能。4.加强校内美育竞赛展示活动学校举办了第二届“未来+”校园艺术节,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校园歌手大赛、钢琴音乐会、舞林大会、演奏家公开赛、艺术工坊展示等活动,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好少年。取得的主要效益(一).教师成长发展一年来,学校教师发展成长获省级领航校长1人,省级领航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学带1人,省市区级教学能手累计36人,省市区及各类获奖120余项,3节课在“临渭金秋”“研课堂”活动中展课,8节优质课陆续在《直播渭南》教育访谈直播推送,累计区级以上示范课30余人次。获品质课堂示范校、品质课堂成果特等奖等集体荣誉4项。教学研究成果教学的根本在教研,2024年学校共立项10个专项课题,其中8个教改试验区专项课题;以教研组兼顾学科为团队,省级课题已结题2项,立项2项,市级立项8项,已结题3项,区级立项16项,结题11项,校级课题结题47项,立项72项。(三)多元启智,科技助力学生成长学校聚焦学生科技信息素养培养,构建了“基础+拓展+实践”的科学技术课程体系,开设机器人、STEM、编程、3D打印、FLASH动画、电脑绘画、航模等多元课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里锻炼思维、夯实知识,提升解题能力。采用“常规+特色”的方式开展科普宣讲、科技节、创新比赛等科技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为学生未来发展筑牢根基。一年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比赛,共获得国家级比赛奖项8人次,省级比赛奖项50人次,市级比赛奖项80人次,区级比赛奖项100人次。其中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锦标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昆明、北京锦标赛FutureCodes挑战赛中,1人获得全国冠军,2人获全国一等奖,2人获全国二等奖,1人获全国三等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教育永远在路上,成绩属于过去。未雨绸缪,学校将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审视自己,筹划未来。横比纵观学校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家校合作不够紧密。家校沟通机制不够高效,家长参与度不高,家校共育效果一般。(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学生综合评价,全面发展融合性跨学科实践课程有待系统化。(三)学校信息化网络架构有待完善,要加快智慧校园硬件建设。整改措施:(一)进一步深化家校合作。建立定期的家校沟通机制,如家长会、家访等,增强家校互信。开设家长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高家长教育水平。推动家校共育项目,如亲子阅读、家庭志愿服务等,增进亲子关系。(二)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平台。只有相互学习,才能共同提升。细化课程目标,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全面覆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观。(三)升级教学资源平台,加快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加大硬件设施设备投入,增加在线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加强信息化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更新教师智能信息化应用思想认识,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教学质量提升。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课程设置,引入更多实践性和创新性课程;强化学生学习评估,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丰富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三)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机制,定期举办家长会、家校互动活动;建立家长反馈渠道,及时回应家长关切;推动家校共育项目,形成教育合力。(四)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教学资源平台,丰富在线学习资源;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培训,提升信息素养。展望未来,渭南市第一小学将继续秉承教育初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努力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4年1月,获渭南市教育局授予“渭南市平安校园”称号。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