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横山区> 榆林市横山区农村经营服务站

榆林市横山区农村经营服务站

发布时间: 2025-01-16 09:20
单位名称 榆林市横山区农村经营服务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农村改革政策宣传,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服务指导工作。配合农业农村局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清产核资、村级财务审计指导。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园区、联合体、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服务工作。
住所 榆林市横山区北大街9号政府大楼4楼411室
法定代表人 高林
开办资金 56.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横山区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8.29万元 19.45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横山区农村经营服务站.公益 从业人数  1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4年10月15日变更了宗旨和业务范围,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在区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我站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开展工作(一)2024年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工作。我区共有21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进一步确保年底全区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突破10万元,制定印发了《关于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意见的通知》(横办字〔2024〕18号),要求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光伏收益分红、鼓励条件好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劳务公司、发展特色产业等多种发展模式,多渠道、多途径发展集体经济。并举办全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暨“消薄培强”工作培训会,会议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蚌蚌,对我区21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理念与思路等进行授课,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工作。1.扎实推进合同清理规范“回头看”。全区214个行政村共清理收集合同7155份,涉及金额10.6亿元,已全部审查完毕,共审查出问题合同4078份。截至目前终止问题合同14份,收回土地面积304.8亩,追缴合同欠款860.72万元,合同新增价款312.36万元。2.强化制度建设,高效完成“陕农经”平台建设应用。出台印发《榆林市横山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银行账户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等12项制度,统一制作《资金拨付审批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报账审批单》《预付款审批单》等付款单据模板,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3.全力保障省市会议举办。今年4月份,全市农村合作经济与改革工作会议、5月份全省农经体系建设座谈会在我区召开,通力协作市农业农村局、省农经总站举办会议,并在两次大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向全体参会人员展示了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得到省市领导高度赞誉。(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经济主体,使其不断发展壮大,自身不断提升,将各类型优秀的新型经营主体逐级向更高层次推送。截止目前,我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家庭农场83家。申报市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联合体3家、省级家庭农场6家。成功举办全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会,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郭亚军,就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新型经营主体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市场营销等进行授课,培训220余人。按照《榆林市横山区2024年特色产业奖补办法》文件精神,对新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奖补,共计奖补69家,奖补资金达到314万余元。(四)农村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土地仲裁等工作。1.查漏补缺,完善农村土地确权后续遗留问题。截止目前,完成石湾镇旋水湾村一组土地确权205.59亩,涉及农户26户。处理土地确权信息更正、更改、证书丢失补办等业务1152户次。2.出台印发《榆林市横山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全区土地流转合同,统一印制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并将所有土地流转合同录入土地流转信息平台进行备案登记,对出现的预警信息及时处置。截止目前,全区新增土地流转1.1万亩,主要集中在无定河沿岸宽幅梯田,南部山区土地流转进展缓慢。3.按时解答信访咨询案件3起,按照省市要求,安排仲裁工作专项经费2万元,组织开展农村土地仲裁培训、宣传各1次。4.在有条件的镇办开展一户一田,已完成1.15万亩,超额完成0.15万亩。二、取得社会经济效益。截至年底,我区3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占比17.3%;17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达到10-50万元占比80.8%;4个村收入低于10万元,占比1.9%。全区22个镇、街21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陕农经”综合信息监管服务平台已全部建立并使用。已录入凭证数量6708,资产资源卡片数量12860,登记合同数量1679,当年银农直联发生笔数453。积极推广发表“三资”改革成果,其中《守牢乡村振兴“钱袋子”步入振兴“快车道”》在省政策研究室、省深改办、省财经委主办的杂志《调研与决策》上发表,《织密“三资”监管网》在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的《农村财务会计》上发表,《“三资”监管举措》在《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人民日报》最有品质新闻、《榆林日报》、《榆林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刊发报道。区委主要领导在全省农经体系建设和榆林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市农业农村局作为典型在全市推广。被榆林市委改革办评为改革典型案例二等奖、区农业农村局被市委改革办授予“全面深化改革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合同清理“443”工作法被省合同清理工作专班在全省范围印发简报。三、存在问题(一)产权流转交易大厅现在已开始启动,有的工作已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但是,十分缺乏工作人员,很多业务无法正常开展。(二)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部分村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限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较大困难,与发展较好的村差距逐渐拉大。(三)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在财务管理、市场拓展、项目运营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四)市场风险应对能力较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特别是农产品价格波动、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四、整改措施(一)充实队伍增加人员,按照职能设岗,确保岗位有人。(二)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均衡发展。加大对发展薄弱村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倾斜、项目支持、结对帮扶等措施,帮助其找准发展路径,缩小与先进村的差距。(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继续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加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队伍。同时,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参加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四)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市场监测和分析,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策略,降低市场风险。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购买农业保险等商业保险,提高风险抵御能力。五、下一年工作计划(一)集体经济方面。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拓宽农民群众增收渠道,稳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保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益达到10万元的成果。(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面。切实利用好“陕农经”平台,做好资源、资产、资金的及时录入,规范“三资”管理。(三)农村承包地方面。继续实施“一户一田”,规范土地流转备案程序,应用好全国土地流转台账信息平台。强化土地仲裁,尽量让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无因土地纠纷上访和重大群体性事件。(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计划2025年培育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规范家庭农场50家,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切实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