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发挥基层党支部堡垒作用,增强农村干部能力,提高基层党员整体素质。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平台;开发现代远程教育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立现代远程教育骨干队伍;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机制。 | |
住所 | 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13号614室 | |
法定代表人 | 陈喜云 | |
开办资金 | 5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榆林市委组织部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5万元 | 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榆林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在省远程办和市委组织部的正确领导下,以开展远程教育学用提升行动为抓手,紧紧围绕“建管学用”,在规范站点建设、制作精品课件、促进学用转化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丰富党员教育内容,大力宣传基层党建特色亮点,基本完成了各项任务。主要工作(一)“质”字打头,建设标准站点。按照全覆盖、能使用、用得好目标要求,着力提升站点标准化水平。一是设备管理规范化。摸底数。对全市3502个远程教育站点全面摸底排查,确保有效覆盖,保证教学正常。树标识。制定了远程教育站点预告牌、标识牌标准,各站点统一落实,同步张贴,专机专用。建台账。指导各县(市、区)健全了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制度,建立起明细台账,按时登记学用记录,实现设备规范化管理。二是固定学习制度化。严格执行“固定学习日”制度,固化了时间节点、明确了时长要求,提升了学习效果。每月5号向各县(市、区)发布学习内容,25号前必须完成集中学习,每次集中学习时长不少于45分钟。截止目前,共组织安排集中学习6次,远程教育站点参学率达到99%。三是自主选学科学化。要求全市各远程教育站点紧贴自身实际、基层党员所需制定了年度远程教育学习计划,结合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自主选择远程教育站点课件资源,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学习、技能培训等。“点单式”“充电式”学习,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党员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二)“精”字为要,开发优秀课件。一是重点课件出精品。制定印发了《关于报送2023年全市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课件选题的通知》,聚焦“六大主题”,前瞻式安排部署重点选题,“台账式”管理推进课件制作,全年共形成《王玉生——村民致富的引路人》、《乡村化蝶幸福梦——锦界沙母河村乡村振兴之路》等58部全市教学资源建设制作重点课件,超额26%完成省远程办批复任务。二是专题拍摄见精神。“第一书记喊你来打卡”专栏开设后,榆林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主动发力,高效组织,征集6个县区7名第一书记介绍自然风光、历史景观、红色精神,推介乡村优势资源、特色产业、配套服务,既体现乡村振兴主题,又彰显第一书记昂扬风貌的精品力作选送到组织条线主流媒体。三是评审推荐下精力。精挑细选《农村楷模郝家桥》等8部作品参加第七届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统筹考量,多人审核,三易其稿,优中选优,最终确定《红手印》《蜕变》等涵盖“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城市基层党建”“人物事迹”“红色故事”“党课开讲啦”“实用技能技术培训”七大类29部党性强、质量高、内容优的作品申报全省远程教育教学资源选题。(三)“效”字升华,突出学用结合。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严格执行全省“远程教育学用工作提升行动”要求,研究制定了《榆林市远程教育学用工作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要求,细化了工作措施,要求各县(市、区)对标目标任务,找准薄弱环节,制定问题清单,逐项推进落实。二是强化督促指导。8月份开展了一次全市远程教育学用提升工作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从安排部署、信息推送、课件制作、管理员培训四方面掌握进展情况,对各方面抓早动快的县市区提出表扬,指导清涧、横山、靖边加快进度,迎头赶上,推动全市学用提升行动落地见效。三是培树先进典型。号召各县市区总结成绩、提炼经验,涌现出一批有厚度、有力度、有温度,可复制、可推广的学用成果转化典型。比如:神木市大柳塔镇生油村推行“远程教育+”模式,总社带动分社,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利益联结,2022年,村集体收入150万元,人均收入达20780元。定边县砖井镇石圈村依托远程教育学习平台,采取“一看二讲三评四议”工作法,“羊、光、机、地”四位一体产业布局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力促进产业兴旺、群众致富。米脂县龙镇合流咀村依托远程教育平台资源,线上线下发力,逐步形成党建、产业、融媒、文旅“四轮驱动”发展模式,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速。清涧县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设备,有机嵌入基层电商抖音直播,拓宽农副产品、特色产业销售渠道,增加群众收入300万元。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农村党员受教育。全面摸底排查全市远教站点使用情况,指导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各站点统一张贴预告牌、标识牌,建立明细台账,登记学用记录,实现规范管理。紧贴自身实际、党员所需制定年度学习计划,“点单式”“充电式”选择远教站点课件资源,提升基层党员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刚性落实“固定学习日”制度,安排集中学习12次,站点参学率99.9%。(二)教育资源更充实。聚焦“六大主题”,明确制作方向,“台账式”管理课件制作进度,指导完成《王玉生——村民致富的引路人》等58部教学资源建设重点课件,征集7部第一书记介绍自然风光、历史景观、红色精神,推介乡村优势资源、特色产业、配套服务的精品力作推荐到“第一书记喊你来打卡”专栏;精选《农村楷模郝家桥》等8部作品参加第七届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申报《红手印》《蜕变》等29部涵盖七种类型的作品参选全省远程教育教学资源选题。(三)学用提升见成效。研究制定《榆林市远程教育学用工作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对标目标任务,找准薄弱环节,制定问题清单,逐项推进落实。开展1次落实情况督查式调研,全面掌握工作进度,对抓早动快的县市区提出表扬,同时督促清涧、横山、靖边迎头赶上,推动全市学用提升行动落地见效。总结成绩、提炼经验,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学用成果转化典型。比如:大柳塔镇生油村推行“远程教育+”模式,总社带分社,2022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50万元。定边县砖井镇石圈村依托远程教育学习平台,探索形成“远程教育+基地+农户”模式,有力促进产业兴旺、群众致富。米脂县龙镇合流咀村依托远程教育平台资源,党建、产业、融媒、文旅“四轮驱动”,乡村振兴全面提速。清涧县积极探索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与电商相结合,增加群众收入300万元。三、目前存在的问题(一)远教站点规范程度不够高。部分远教站点规范化不够,学用管理制度未完全落实。如神木市一些站点未按照要求落实AB岗管理员制度。远程教育资源不够丰富。省资源库榆林版块内容更新不及时,栏目设置不合理。如“农业科技”等栏目为空白栏目。(三)远教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有待加强,工作创新不足。如全市远教工作人员共24人,只有3人为影视相关专业,占比只有12.5%,难以从专业技术角度对课件制作给予指导。四、整改措施(一)刚性落实站点管理制度。督促指导未按照要求落实AB岗管理员制度的县市区完善管理制度,确保站点有人管。(二)及时更新远教栏目。对接省远程办,优化资源库榆林版块栏目设置,细化资源分类,充实版块条目,定期更新内容。(三)加强远教干部培训。举办远程教育骨干队伍示范培训班,指导各县市区做好站点管理员轮训工作,切实提高远教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全面提升远教工作水平。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一)进一步抓平台,提升站点利用水平。刚性落实“固定学习日”制度,安排专人负责站点管理,不定期抽查站点学习情况,确保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发挥远程站点优势,拓展站点服务功能,打造“线上+线下”远程教育平台,教育好党员干部。探索建立流动站点,将远程教育站点搬到田间地头,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现场教学,为党员群众传递最新政策信息,面对面提供技术指导。(二)进一步抓开发,提高课件制作质量。把好选题关。加强与省远程办沟通交流,扎实开展选题研判,加强内容策划,确保课件既能符合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又能体现榆林特色。严把质量关。对确定选题的课件进行跟踪研判、重点指导、严格审核把关,确保课件政治正确、质量精良。拓宽课件来源。加强与各方合作,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禀赋,挖掘特色素材,推动课件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进一步抓示范,深化学用成果转化。持续推进“远程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创新组织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不断在学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促进远程教育与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文化宣传、便民服务等互融互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总结学用提升行动成功经验,将已形成的学用转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判,提练出行之有效的特色做法,在全市范围内加以推广,实现学用工作示范引领特色化、长效化。(四)进一步抓队伍,加强远教干部培训。举办远程教育骨干队伍培训班,重点培训课件选题制作和学用转化经验做法,切实提高远教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我市远教工作水平,更好服务榆林高质量发展。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