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9-18 15:29
单位名称 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自然资源监测、应用技术研究和相关服务。自然资源卫星遥感监测、数据采集与管理、相关产品制作与服务;拟定省级自然资源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体系;卫星遥感数据应用技术研究、科普宣传;卫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化研发;相关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交流合作。
住所 西安市雁塔区西影路25号
法定代表人 付垒
开办资金 2196.77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6099.44万元 7135.95万元
网上名称 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公益一类) 从业人数  9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我单位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工作摘要如下:一、强化科技创新,有效推进重点工作落实一是有效支撑自然资源主责主业、行业应用和科技创新等工作,获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部卫星中心高度评价和肯定,顺利通过部科技发展司专家团队对省卫星中心三年建设成果和成效现场评估。二是组织召开自然资源部黄河上中游自然资源智能遥感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第一次技术委员会会议、地质与智能遥感应用创新中心建设研讨会,与部卫星中心、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等单位围绕项目立项、科技平台建设开展深入交流,与中国地调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签订合作协议。三是与部卫星中心联合申报《自然资源遥感智能解译样本及光谱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获批2023年度部省合作试点项目。四是将青年骨干纳入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助力中心青年骨干科技人才成长。组织召开2023年中心技术比武大赛1次,专题培训50余次。1名选手分别获全国科普大赛二等奖、部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省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二、狠抓项目质量,稳步提升应用服务成效1.秦岭卫星遥感监测平台建设支撑自然调查监测成效显著。一是开发了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系统,全流程实现自然资源变化图斑自动提取。二是完成二三维分析展示、高光谱分析等功能开发。三是智能解译样本52万个,完成通用变化、耕地变化、建筑变化等模型迭代优化。四是完成水源地、河湖四乱、应急监测等应用示范系统研发。通过秦岭平台建设,基本构建了服务省发改委(省秦岭办)、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林业、水利为主体的“6+N”卫星遥感应用示范,有效支撑了秦岭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工作。2.隐患识别技术服务省地质灾害防治效果明显。一是开发了三维平台和外业APP,完成2023年全省8个轮次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提取形变图斑9600处,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图斑684处,入库+风险管控总体识别准确率达74.62%,避免1530个人员伤亡、10775万元财产损失。二是完成了全省1∶5万风险区优化研究、全省矿区范围内危险边坡隐患排查和2023年度公路、铁路沿线隐患排查等工作,划分斜坡单元619814个、识别危险边坡342处、解译明显形变图斑156处,构建了陕西省地质灾害“点区双控”工作框架,形成了地质灾害防治数字底座。三是完成了蒲城县108国道8•10边坡垮塌、长安区喂子坪村鸡窝子组8•11山洪泥石流和米脂县9•13灾害应急及周边区域隐患排查工作,完成了秦岭范围内沟口构、建筑物的自动识别,提取出秦岭地区沟口建、构筑物图斑63215处,有效支撑了省厅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举一反三避免类似灾害发生。3.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与评价稳步开展。一是完成黄河流域(陕西段)2000-2022年6期遥感生态评价与分析,识别影响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子,初步掌握了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环境演化规律。二是完成潼关、延长、府谷三个示范区1056个生态环境点位遥感调查,查明了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三是建立示范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土壤/水质参数高光谱反演模型,为开展示范区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4.大数据建设初步完成。一是完成《陕西省地学大数据建设》项目的工作验收和成果初验。二是完成全省重点矿区三维地质建模、全国5A级景区、全国传统村落等数据收集。三是深入推进数字地质博物馆建设相关工作,完成岩石标本三维模型制作技术储备。四是自主开发全省建制镇污水处理申报系统,助力省住建厅污水管理工作。五是扎实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构建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智能评价模型。5.专项工作高效推进。一是有效支撑省级卫片执法。内外业审核国家下发卫片图斑55814个,定期开展长江黄河干支流沿线土地矿产违法、秦岭保护区“两乱”问题、渭河沿线(陕西段)挖砂采石专项遥感调查,不定期开展报批建设用地预审遥感调查。二是完成2022年度省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技术支撑。开展49个登记单元质量检查9次,检查工作底图1341份、地籍调查表7224份、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及相关材料24340份、图件成果294套等,发现问题2342处。三是开展自然资源日变化图斑遥感提取。自动提取变化图斑15万余个,服务秦岭范围内建(构)筑物摸排、农村黑臭水体信息提取、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遥感调查、信贷业务监管和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化石盗采、煤矿超层越界开采等遥感监测工作。四是赴西工大、西安理工大学和仪器厂家等开展技术调研,完成双碳项目立项、评审及入库。三、深化共建共享,有序推进省市县卫星应用体系建设一是卫星数据保障与共享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省市两级卫星中心建立了卫星数据共享机制,全年向12个市级节点、5家共建单位、8个行业厅局、4所高校累计在线推送原始卫星影像649批次、14019景,数据量16TB,较2022年增长60%。完成全省季度2米一版图生产,数据量49TB,较2022年增长一倍,减少了重复采购、重复生产,节约了人力和资金投入,提高了卫星数据利用效率,面向全省各职能部门及行业领域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基础数据产品。二是省市县联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举办专项技术培训186人次,开展节点建设情况调研12次,提供技术指导14次,编写季度卫星应用简报4期,辐射带动市级卫星中心基础能力提升,实现卫星应用体系协同发展,积极推进鄠邑、蓝田、周至3个县级卫星应用示范节点建设,将为其他地市乃至全国开展县级卫星节点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三是不断深化对外合作交流,参加2023西部片区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交流会、自然资源高光谱技术交流与成果推广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专题研讨会、中国第一届测绘地理信息大会、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建设研讨会等部省会议5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乙级测绘资质证书(有效期至2027年1月2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