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大明宫研究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大明宫遗址保护与研究提供服务。大明宫遗址的考古、文物、历史、艺术、文献、文化和民族宗教的研究·学术交流·组织文物征集、开展涉及大明宫遗址保护的各项活动 | |
住所 | 西安市未央区玄武路78号 | |
法定代表人 | 罗礼秦 | |
开办资金 | 2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自收自支 | |
举办单位 | 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0.68万元 | 0.2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了法人变更登记,没有出现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业务开展情况2023年,大明宫研究院严格按照章程规定,在曲江新区管委会和大明宫保护办领导下,紧紧围绕大遗址保护展示,遗址公园运营提升、遗址周边区域开发等三大方面开展课题研究、文保交流,汇聚社会力量激活文化资源,做活文化项目,树立文化品牌,确保大遗址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文化聚能得到有效释放,为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的升级做出积极贡献。(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提升集中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治国理政第四卷》等重要党政资料,以及中央、省委、市委及新区党工委重要会议精神,不断提升部门政治理论水平,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开展部门培训,系统学习《新唐书》《资治通鉴》《西安大遗址保护利用研究报告》《唐史论丛》等系列丛书,进一步丰富唐史知识筹备,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二)开展大遗址保护利用课题研究年初,大明宫研究院与设立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大明宫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对接,加强课题合作,推进《大明宫东方土遗址景观再写性设计语言研究》和《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绩效研究》两个课题的研究工作。下半年,大明宫研究院结合遗址公园管理运营需求,确立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夜经济”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历史文化支持和可行性转化应用方案研究》《文化旅游场景下的唐代物质文明应用方案研究》两个课题,并与长安大学唐史研究团队接洽,措资金,推动项目立项事宜。(三)加强文保研究学术理论支撑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夯实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理论支撑体系根基,大明宫研究院积极与全市高校展开合作,分别在西安交通大学文化遗产现代科技保护研究院设立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设立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设立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设立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以此整合高校学科资源,建立一支一流的、多学科人员组成的研究队伍,努力把大明宫研究院打造成为具有国家级影响力、业内较高学术地位的研究机构,凸显大明宫作为文化高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发出“大明宫声音”。(四)举办大遗址保护利用学术交流活动1.为破解大明宫遗址区发展难题,大明宫研究院主办了“大明宫遗址保护利用座谈会”,邀请安佳瑶、刘曙光、葛承雍、蒙曼、康震、厉新建等来自文物保护与考古、遗址展示、活化利用、博物馆交流、文旅融合等方面的26位专家学者,就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遗址活化利用、博物馆交流展示、文旅融合链条发展过程等5大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为遗址区发展建设献计献策。2.在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方面,大明宫研究院携手西安交通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联合设计与创新学院,以“传承与互鉴”为主题,组织150余名国际学生参与研学实践活动,并在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设立的“建筑学教学实践基地”。3.协助大明宫基金会完成换届选举工作,邀请周魁英、商子秦、侯卫东、刘克成、姜浩扬、王梅、王友群等10余位专家学者举办研讨会,结合当前最新的文物保护法规政策,深入探讨大明宫遗址的未来保护发展之路。(五)指导公园管理公司开展夏季研学活动全面联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研学资源,分别与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西安圣普美术博物馆、西安唐都新碑林艺术博物馆、唐少阳院等博物馆就景区整体性研学主题、课程、线路事项进行沟通,完成景区研学资源整合。同时,根据各博物馆研学课程方向,结合景区现有研学课程体系,分别从宫廷美学、唐代建筑、遗址保护方面进行研学线路规划,先后开展了“艺色唐潮、匠筑千宫、盛世寻踪”等主题研学课程的方案研究与制定。二、取得的社会效益全年开展的3场交流活动媒体报道共计20余篇,包括国家文物局、省、市文物局、西安发布等1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辐射人群达450多万人次,持续扩大大明宫品牌影响力。这些活动吸引更多热爱大遗址的朋友们、同学们走进大明宫,了解大明宫的历史与文化,激发全民的文保意识和文化自信,在更大范围内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交流合作体系。凸显大明宫作为文化高地的引示范作用,树立公众文化自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作机制有待改进。大明宫研究院前期获得保护办经费支撑,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文保交流、学术研讨、书籍出版等工作,成效显著,但是随着遗址区发展形式的变化,目前亟待与社会企业和相关文保单位开展合作,在获取社会资金支持的同时,与这些企业建立起良好的互助共赢、成果共享、资源互换的新型工作机制。二是研究成果转化力度有待提升。大明宫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十余年间围绕大明宫遗址开展了50余项课题研究,积累和储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与大明宫遗址本体保护、遗址公园的经营衔接不够紧密,多数课题有待进一步实现成果转化,运用到具体项目中去,推动整个遗址保护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努力攻克经费问题。积极联系各类社会组织和入区企业,围绕遗址保护利用建立多元合作模式筹措资金,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二是着力聚焦主责主业。结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运营需求,推进大明宫植物谱系研究、唐代军队及武器研究、唐代文化礼乐研究等课题,编辑出版大明宫遗址申遗十周年特刊。三是深入开展文化交流。联合省内外文物保护部门和大遗址保护联盟单位,在国际古迹遗址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博物馆日等特殊节点举办系列文保交流活动。四是创新发展树立品牌。与西安书画界合作,在遗址公园设立大明宫研究院书画研究中心,邀请名师对大明宫系统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系统提升大遗址保护理论知识和文物保护专业技能。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