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组织领导方面。始终牢记秦岭保护“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秦岭保护政治责任。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先后召开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会议、全市山水林田保护暨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议,深入学习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秦岭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坚持定期调度、实地调研,强力推进秦岭保护各项措施落实落细。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组织开展了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和调研视察活动,协同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具体任务,压实压紧责任,有力有序推动工作落实。(二)机制建设方面。坚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完善责任清单、重点任务清单,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压实责任。科学划定全市“三区三线”,进一步提高秦岭区域生产要素的配置效应。建立市级秦岭区域突出问题动态台账,制定市级整改销号办法,进一步规范和推动问题整改。积极承办省秦保委联席会议,省秦岭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扎实开展《条例》《规划》日常学习宣传和业务培训,持续提升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履职能力。先后组织开展了“让世界看见秦岭”宣传系列活动、优秀秦岭书画作品巡展等宣传活动,努力营造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三)问题整改方面。一是狠抓中央环保督察(第二轮)反馈问题整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题安排,强力推进。截至目前,反馈我市5项涉秦岭问题,2项已完成整改并上报省级牵头整改部门,2项未到整改时限,正在按照方案持续推进,1项已完成市级整改任务。二是狠抓台账问题整改。坚持查改并重、压茬推进,常态化动态台账问题暗访检查和专项督查,扎实开展台账问题控增减存、分类施策、整改销号工作。今年动态台账涉及我市的14个问题,目前完成整改10个。三是狠抓自查自纠工作。持续推行“秦岭办统筹协调,专项工作组牵头负责,责任县区排查整治”工作机制,组织对全市7个涉秦岭县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以来各类突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回头看”暨联合执法检查。推进秦岭区域峪口峪道科学管控和综合治理,重点对秦岭区域潘太路、清姜路、川陕路沿线建(构)筑物开展集中排查整治。会同市委办、市政府办及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合督查检查,保持“五乱”问题整治高压态势。(四)日常监管方面。加快“数字秦岭”建设步伐,涉秦岭7个县区秦岭综合视频监管系统全部建成投用。制定市级监管系统提升方案,着力建设集网格化监管、数字化监测、生态价值实现、联动协同指挥于一体的应用平台,在秦岭重点峪道、山口布设摄像头点位35个,持续提升秦岭区域数字化智慧化监管水平和主动发现问题能力。加强网格员日常监管,强化日常巡查检查,组织开展网格员业务知识专题讲座、监管平台应用培训,为网格员配备巡查装备,持续保障和提升网格员履职能力,355名网格员激活率始终保持在100%,省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累计确认问题198个,完成整改196个。发挥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暗访检查、网格员监管、有奖举报等监督手段,初步构建秦岭区域闭环监管体系。(五)生态修复方面。坚持山水林田一体保护和系统治理,定格固化林长责任区4799个,完成营造林19.6万亩、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18.3万亩。定期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监测和外来物种入侵防控,高新区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建成投用,全市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占到全省的52%。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化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加快推进小流域治理、水保示范园等水保项目建设,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0平方公里,落实长江流域禁捕要求,嘉陵江干流出省断面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六)绿色发展方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产业准入清单制度,严格项目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的全市“4551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13条重点产业链提升,推动宝鸡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一大批风力、光伏等发电站建成投运,全市新能源总装机量突破133.651万千瓦。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壮大,眉县猕猴桃成功入选中国品牌农业“年度卓越品牌30强”,太白高山蔬菜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入列全省“九大产业链”,渭滨区完成“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凤县荣获“深呼吸生态旅游魅力名县”,凤县入围康养旅游百强县名单。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一)保护体系持续健全。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林长制、河湖长制工作扎实推进,涉秦岭7个县区秦岭综合视频管理系统全部建成投用,出台《宝鸡市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整改销号办法》,细化完善市级动态台账管理,进一步推动问题闭环整改,逐步构建秦岭保护制度体系。(二)问题整改扎实有效。紧盯中省各类督查检查反馈我市秦岭区域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全面排查,依法研判、狠抓整改,今年省动态台账涉及我市14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0个,反馈疑似问题图斑129个,完成核查取证127个,问题排查整改工作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三)治理修复更加深入。治理恢复矿山生态184.5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19.6万亩,山水林田湖基本实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回顾2023年工作,有成绩、也存在不少短板,有亮点、也有一些薄弱环节。在问题整改、生态修复、督查检查等重点工作推进中,统筹协调、联合执法、合力攻坚机制还需加强。(二)改进措施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千秋大计、国家战略的高度,强化使命担当,埋头苦干实干,推动全市黄河流域、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四、2024年工作计划一是坚决减存量遏增量。紧盯中省各类反馈问题和自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应改尽改,确保各类存量问题全面动态清零。聚焦“五乱”问题高发区域、易发领域、频发行业,坚持动态排查、联合执法,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遏制增量,防止反弹回潮。二是系统抓治理促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推进矿山整治三年行动,争取年内完成秦岭区域7座尾矿库综合治理任务,年底前秦岭区域持证在产的大中型矿山60%以上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统筹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加强森林抚育,推进国土绿化,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三是持续建机制促常治。认真落实秦岭产业准入清单,严格项目审批监管。加快构建秦岭区域“空天地网”一体化监管体系,力促年底前建成宝鸡市数字秦岭监管平台,3A级及以上景区重点区域全部接入监管系统。健全完善联席会议、督办通报、联合执法等常态长效工作机制,加大督查检查、巡查暗访力度。四是加快调结构促转型。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全领域调整,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高发展“含绿量、含金量”。力争我市全年黄河流域、秦岭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更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