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促进农业发展。组织全市粮油、中药材、食用菌、辣椒等生产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开展全市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监测防治、植物检疫执法、耕地质量建设及培肥、农村能源建设、农业环保及面源污染监测、农技体系建设管理等工作。 | |
住所 | 宝鸡市金台区中山西路新维巷二号 | |
法定代表人 | 张海兵 | |
开办资金 | 374.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宝鸡市农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6.77万元 | 26.3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6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我单位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扛稳粮食安全职责,提升粮食产能一是稳定粮食面积。实现粮食种植面积456.05万亩,产量147.32万吨;二是开展“三吨”建设。其中创建“吨半田”示范基地20个,“吨粮田”83.2万亩,春玉米示范基地4个,建设扶风午井“吨粮镇”1个;三是集成技术推广。小麦宽幅沟播“3335”、玉米密植“5335”技术152万亩和95.79万亩,万亩示范片16个,示范区较非示范区分别增产12.19%和15.49%。春玉米高产技术推广65.5万亩。四是发展优质杂粮。全市落实杂粮26.2万亩。(二)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守护农业安全一是加强监测预报。全市建成病虫系统监测点201个,配备自动化病虫预报设备50余台套,实现监测预报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开展病虫害普查423次、4500余人次,长期和中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0和95%以上。二是突出专业化防治。组织91个专业化防治组织,专业机防队员2.4万人,采用新型机械专业化统防和绿色防控,示范带动群防群治。玉米、小麦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为67.3和56.1%,绿色防控覆盖率58.07%,总体防效93.8%,危害损失率1.6%。全年主要农作物各类病虫害发生面积2807.29万亩次,小麦条锈病统防面积120万亩,条锈病防控处置率100%,统防统治覆盖率56.1%,小麦玉米病虫害防控处置率分别97.3%和95.8%,草地贪夜蛾防控处置率100%,果树、蔬绿色防控覆盖率50%以上。实施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比2022年减少了4.78吨,实现负增长。三是狠抓植物检疫。实行植物检疫疫情和调运检疫月报制度,落实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杜绝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重点监测消杀苹果蠹蛾,年内未发生蠹蛾传播。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普查出15种,已落实积极防治策略。四是科学应对自然灾害。针对小麦倒春寒、烂场雨,玉米伏旱、秋淋等气象灾害,及时发布墒情和气象预报等,一线包抓、精准指导,全市粮食大灾之年再获丰收。(三)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产潜能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完成肥效、化肥利用率田间试验55个,调查1400户,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53.4万亩次,覆盖率达到95.97%。二是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完成62个省级、108个市级监测点土样采集检测,形成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报告,全市耕地质量等级比上年提高0.04个等级。顺利完成土壤“三普”阶段性任务。三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74个,面积14.04万亩,推进有机肥部分替代、酵素发酵技术,全年农用化肥用量为23.71(折纯)万吨,比2022年减少了0.22万吨,实现负增长,化肥利用率达到了42.3%。(四)深化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绿色发展一是加强耕地污染防治。全市落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推广18262亩,新技术试验示范4个,推进土壤协同农产品加密监测259点位,实现安全利用率100%。二是实施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全市普查到外来入侵植物78个,形成了动态数据库等技术成果。三是落实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三沼”综合利用51.2万亩(次),辐射带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00.1万吨,面源污染治理300.6万亩。(五)紧抓特色产业转型,促进成果转化利用一是辣椒机械直播试验初步成功。直播机械研究和裸粒种子直播关键性突破,直播出苗率达到80%以上,为后续全程机械化打好基础。二是辣椒优良品质高效集成技术示范基地建成。以自育宝椒13号、宝椒15号等辣椒新品种为主,指导在岐山、千阳、陇县建立示范基地1000亩,效益显著。三是道地中药材提质增效技术推广不断拓展。总结形成了柴胡规范化栽培技术、丹参“起高垄+覆黑膜+水肥一体化”生态高产模式、苍术机械化种植和育苗移栽模式被新型经营主体普遍采用,效益突出,开展的苍术—玉米等粮药生态复合高效种植模式初见成效,有望在解决粮药争地、药材连作障碍发挥显著作用。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一)国家级示范基地创建成功12月6日,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中心小麦条锈病分区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评定会在岐山召开,中心顺利通过评定,为全国首批仅有的13个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全省唯一获评基地。相关技术创新成果被全国农技中心印发推广(农技科函[2023]375号)。(二)小麦药剂拌种宝鸡模式在全国推广总结形成“种子企业+农资门店+大户引领+行政推动+技术示范”小麦药剂拌种“宝鸡模式”,在承办的全国小麦条锈病暨小麦病虫害秋播药剂拌种会上被肯定并观摩和宣传推广。(三)“吨粮镇”创建省内领先包抓指导的扶风午井“吨粮镇”创建初步成功。万亩片亩产1136.3公斤,千亩方亩产1234.9公斤,相关经验入选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陕西新闻专题宣传报道。(四)农技视频推广成效显著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西农大教授薛吉全、刘巍等权威专家利用“宝鸡农技”视频号推广新技术。创作的微电影《坚守》获市纪委监委三等奖;省植保站、渭南市和市科协前来调研创办经验,部分优秀作品分别获省植保短视频大赛优秀组织奖、一等和二等奖各3项、三等奖1项。“宝鸡农技”粉丝量超7600人,最高播放量750多万次、转发31.6万,点赞7.2万,评论7.4万。部分省市媒体和单位主动联系转载作品,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推广效果。(五)农技推广成果精彩纷呈市农技中心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申报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4个,已顺利通过专家初审。作为参与单位申报成果奖9个。上述奖励有望在明年参与全省评定。科技人员参与评奖热情和数量为近年来最高最多。在全省植保技能竞赛中,宝鸡市代表队以优异的表现荣获团体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小麦条锈病分区防控工作在全国植保双交会上成果分享,沼气安全管理经验在全省交流,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全市干部人才合力工作先进集体。全年获得省农技站、省植保、省耕环站、省园艺站等表彰的多项农技先进单位荣誉。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技术集成力度不大。2、人才结构急待优化。3、项目支持不够持续。4、干部队伍作风能力仍需提升。(二)改进措施1、加强技术集成整合,提高生产技术成效。2.努力争取市局、人社部门支持,力争优化人才结构。3.积极开展项目谋划跟进,努力争取中省市项目支持。4.着力提升各项政治理论教育,加强干部作风培育。四、2024年工作计划(一)全力推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实施吨粮田、吨粮村、吨粮镇、吨半村、吨半镇“155”粮食增产工程,即:“吨半引领”,“五良协同”和“五吨联创”,以创建标准建立和全面落实为抓手,配套11项措施,探索形成整县整市推进的宝鸡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新模式。(二)不断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紧盯农作物病虫草害、土壤墒情、耕地地力、气象气候等加大监测频次和密度,为生产一线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积极开展粮粮油作物、辣椒、药材“三新”技术和全产业链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熟化技术扩点增面,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加强农技干部应急能力提升培训和锻炼,为积极有效应对各种突发自然灾害打好坚实基础。(三)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方向在农技行业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把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用药、全生育周期技术集成配套、全程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等技术综合配套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守好耕地安全、检疫安全、生物安全、生产安全底线。(四)不断加强行业管理继续深化干部队伍理想信念和作风纪律教育,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奉献的农技队伍;加大项目谋划争取,为全面履职尽责提供有力支撑;按需引进人才,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壮大农技队伍力量;搭建载体深入推进一线工作法和调查研究法,积极转变农技服务方式,不断锤炼农技队伍发现问题、破解难题、服务基层的能力;创造各种积极条件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工作热情,关爱每一位同志的进步成长,关注他们的合理诉求,努力营造有为才有位的人才成长进步氛围。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