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发布时间: 2024-05-28 15:46
单位名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社会科学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区域经济、城市、农村经济研究;社会及人口问题研究;哲学研究;文学艺术、陕甘宁边区史研究;陕西道教、佛教研究;陕西古籍整理研究。
住所 西安市含光南路177号
法定代表人 王飞
开办资金 4175.6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779.52万元 4772.85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公益 从业人数  19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我院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省社科院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大力实施理论铸魂、科研精品、智库赋能、人才引培、管理优化、开放合作、同心筑梦、党建提升等院高质量发展八大工程,为繁荣发展陕西哲学社会科学、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作出了积极贡献。一、理论武装精进不怠,以理论上的更加清醒促进了行动上的更加坚定。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从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开展党组(扩大)会议集体学习25次、中心组研讨学习14次,举办处级干部专题学习班、读书班3期,带动支部理论学习200余次,在学思践悟、真学真信真用中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二、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坚持不懈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主题教育期间,院党组制定了9个《工作(实施)方案》,院党组成员开展了7项专题调研,坚持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贯通融合、贯穿全程,以周密谋划、精心实施持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通过党组(扩大)会议、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理论研讨、实践研学、答题竞赛等多种形式,把书本学与实践悟、专家讲与研讨学、系统性与针对性、多形式与重实效有机结合,全面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努力掌握好运用好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院党员干部更加情感自发地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理想信念、对党忠诚、人民立场更加坚定,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新提升,作风、学风、文风持续向好,全院高质量发展的正气更加充盈、活力更加充沛。《陕西日报》对我院主题教育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推介。三、认真落实首要任务,研究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取得新突破。坚持把研究阐释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总结提炼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陕西生动实践的经验做法作为核心职能、首要任务,制定出台深化研究阐释的工作措施,建立理论文章改稿审稿机制,瞄准大报大刊聚力攻关,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红旗文稿》《学习时报》《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高质量理论文章37篇,同比增长54.2%。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有效夯实“一岗双责”。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作风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学术研讨会”,“勤快严实精细廉”新风正气更加浓厚。制定出台《关于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有效发挥,四分之一党支部被省直机关工委评为“五星级党支部”,“三抓三促”支部工作法入选省直机关“五星级党支部”优秀案例。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参加学术交流、发表研究成果、接受媒体采访、举办学术活动的审批管理,加强院期刊、网站、公众号等平台管理,有力维护了意识形态安全。五、智库矩阵持续壮大,资政服务的创新力影响力作用力大幅提升。聚焦地方社科院智库“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的功能定位,牢固树立“立足陕西、研究陕西、服务陕西”鲜明导向,不断明晰各个智库主攻方向,积极创新智库成果转化机制和评价体系,全院新型智库由“建起来”到“多起来”“强起来”的步伐不断提速。在秦创原创新发展智库中心全面运行的基础上,又新成立了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智库、长安舆情智库、陕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等4个新型智库,形成了对接、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型智库矩阵,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和“三个年”活动以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和加快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等中心工作中,新型智库功能日益彰显。六、坚持引进培育并重,科学的人才梯队、良好的创新生态日益形成。出台关心关爱干部职工、培养锻炼青年人员的一揽子制度措施,及时了解干部职工的所思所想所盼,全心全意为职工答疑解惑、排忧解难,进一步营造了栓心留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认真落实院党组《关于加强青年工作的实施意见》,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申报国家、省级课题,设立院青年课题,创办“青年论坛”,实施“青年论丛”资助项目,建立“传帮带”机制等,帮助青年人员尽快成长。全年引进优秀人才12名,举办青年论坛4期,28名帮带导师和33名帮带对象形成“师徒结对”关系,先后举办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陕西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陕西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有质量、有影响的学术研讨活动,活跃了学术氛围、开阔了科研视野、激发了创新活力,更多的青年人才逐步走到前台、成为骨干、挑起大梁。七、开放办院稳步推进,统筹融合与协同创新能力更加凸显。与省电影局、西安市临潼区、咸阳市永寿县等部门和区县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在开展临潼秦文化核心展示区建设研究等合作项目中延伸了服务触角、锻炼了科研队伍。通过与相关单位联合举办秦创原“四链”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2023欧亚经济论坛智库分会、陕西文学的时代使命与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大关中发展论坛、黄河流域区域历史文化发展与新时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陕西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进一步提升了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八、科研产出提质增量,更多精品力作转化为服务发展的现实成效。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研究导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提供对策、服务决策、解读政策的功能有效发挥,以精品力作更好融入和服务了中心大局。全年立项课题104项;上报资政《送阅件》134期,其中98期获得副省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同比分别增长52.3%和66.1%;出版《陕西蓝皮书》5本,推出陕西首部科创蓝皮书,积极研创《陕西电影发展报告》等蓝皮书新品类;出版学术著作23部;发表理论文章566篇;参加学术会议523人次,作学术报告、理论宣讲92场,接受媒体采访101人次;8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完成中办、国办、中组部、中宣部和省委以及省委宣传部近40项约稿任务;参与中宣部、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纪委一系列专题调研和专项工作;《人文杂志》《新西部》杂志繁荣学术与服务决策双轮驱动、双向发力,资政辅政功能日益凸显,《人文杂志》连续四年在国家社科规划办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