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环境保护提供监测保障。全省环境监测技术指导;大气、水质、噪声、土壤、固体废弃物、生物、生态监测分析,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污染事故仲裁监测、应急监测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服务及技术人员培训;全省环境监测系统质量控制。 | |
住所 | 西安市碑林区长安北路49号院 | |
法定代表人 | 杨震 | |
开办资金 | 1463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8875.1万元 | 22650.12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 从业人数 6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在厅党组的领导下,省监测站紧密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全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局,立足完善构建现代化监测能力和监测体系,聚焦监测新领域、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强化技术创新、凝聚队伍合力,扎实推进各项攻坚目标任务完成,高效助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一、不断完善环境空气网络建设,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精准预报的能力。一是完成7市光化学和颗粒物组分站建设及全省雷达组网建设。建成空气自动站运维监管与分析评价服务APP,升级西北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及陕西空气质量APP。开展27个国控站的气态验收比对和夏季颗粒物比对监测;完成72个省控站设备更新,背景站12套设备新增和更新;二是组织完成170个省控站、477个乡镇空气站直连网和站点原始与审核数据传输工作,并建立直联问题日通报制度。每日组织进行监测联网管理平台巡检;每周组织备份约600G数据;每月组织对122个县区空气质量进行分析排名。三是全年采集、传输、研判各类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约6300余万条,编制各类空气质量报告产品、污染风险提示信息、疑似火点遥感监测报告等2000余期。二、持续强化水环境质量监测,科学客观反应水质变化情况。一是组织开展111个国控断面地表水采测分离和47个国考水站数据日审核及外围运维保障;及时向总站提交异常结果申诉,消除劣Ⅴ类断面4个。组织完成全省40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3123个农村水源水质、200个乡镇“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21个县级水源地监测,审核、传输、研判数据200余万条。持续做好陕南三市水质监测,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质点位监测。二是完成了全省45个省控水站及6个重金属自动监测站自动监测数据实时联网传输,为全省自动站的清单化、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础。三是编制11期全省地表水水质状况月报、45期国控水站水质状况周报、5期专题分析报告、3期汛期预警专报,多次得到厅领导的关注和批示。四是首次开展渭河流域陕西段41个断面水生态调查评估和省控地表水监测网环境本底判定技术论证。三、持续加强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全力保障土壤和地下水质量安全。一是组织完成土壤环境379个基础点、第三轮106个重点风险监控点和第二轮62个一般风险监控点监测工作。二是完成西北区域218个土壤监测点位的采样信息和24个点位的偏移信息审核,发放59个质控样品。三是组织开展地下水国考点位18个饮用水源平水期监测。组织开展4个工业园区地下水环境丰水期和枯水期监测。四是完成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1872个图斑调查对象分类和采样方案审核,102个重点矿山图斑和47个一般矿山图斑的资料收集与现场查勘访谈审核,1020个比对分析,编制完成工作报告。五是完成2项地方标准编制和发布,有效指导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监测和石油开采企业地下水自行监测,为保障土壤和地下水质安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四、逐步强化生态质量监测能力水平,有效支撑生态环境管理和决策。一是首次开展全省生态质量样地监测,对1499个图斑进行现场核查和技术复核,涵盖三大类42个指标、6类生态系统;布设的红外相机采集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秦岭羚牛和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红隼、金裳凤蝶以及省重点保护植物兰科春兰、蕙兰等,成为陕西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生动例证。二是完成全省716景影像质检和752万个现状图斑、59万个动态图斑的生态遥感解译;开展EQI指标测算,编制陕西省生态遥感核查报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自然生态变化详查报告。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2年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显示,陕西被纳入评价范围的7市43个县(市、区)中,有15个县域评价结果变好,创2012年国家开展评价工作以来新高,且高于全国11.1个百分点,《陕西日报》头版对我省县域考核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三是持续开展123个省控断面环境DNA监测,组织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长江流域鱼类环境DNA试点监测等工作,采集分析样品800余个。四是组织开展村庄小微水体水质试点抽样监测,探索更适合我省的农村小微水体水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组织开展120个村庄环境质量季度监测、十万亩以上农田灌溉区水质监测、农村黑臭水体监测和1791个重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五、持续推进执法监测、专项检查和监督帮扶,在专项监测方面强技术、求突破。一是完成45家次排污企业执法抽测、21家大型火电企业执法监测、38家企业自行监测现场检查以及我省跨甘肃、山西、河南、内蒙4省地表水断面流量监测;对8批次118家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进行审查,对39家企业绩效分级企业开展复测;对7个市级站开展污染源执法监测质控帮扶。二是针对关中地区涉气重点排放企业开展为期4个月的执法监测专项行动,同时对安装有在线监测设备的重点排放口开展在线设备比对监测和规范性检查。三是成功举办智慧决策2023环境应急监测高端论坛,强化环境应急监测工作跨省组织协调及信息共享。圆满完成咸阳泾河长武县亭口段水体发黑、榆林榆溪河等5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省站研发的水环境应急监测管理系统实际应用效果良好。四是积极参与国家新污染物试点监测,建立水中抗生素、全氟类化合物、有机氯农药等100多种化合物分析方法,完成2期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定期向总站报送专报。开展新污染物相关前处理设备、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以试点为契机做好技术引领。六、持续强化省控监测网络的质量管理,监测数据质量显著提升。一是建立空气站运维质控日报、季度质量总结、专家飞检专题分析等制度,确保数据质量。组织完成11个市级监测站、1家质控单位及236个空气站臭氧量值溯源与传递、60余次飞行质控检查、1045站/次运维质控检查,例行检查和飞行检查站次同比上升21%和86%。二是开展45个省控水站168站/次的现场比对核查,14站/次质控比对考核,报送省控水站质控专报11期;起草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管理办法、运维实施细则以及省控地表水监测点位优化调整及数据融合规程等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我省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三是省控空气站数据有效率和数据传输率上升至98.8%和99.2%;省控水站数据有效率和仪器运转率上升至84.1%和88.4%;土壤省级平行样和标准样合格率为100%,省级实验室间比对合格率为91%,且高于国家质控85%的要求。四是完成全省12个市(区)155个监测站和执法单位的现场考核,共计1564人11631项次,人员合格率93%,项次合格率85%。省站参加总站三轮能力考核,结果均为“满意”;组织对全省265家次监测单位分批分项能力考核,结果满意率均在85%以上。其中示范实验室、区域监测站特征项目考核“满意”率为100%;17个重点区县站合格率76.5%。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资质认定证书》,证书编号:220012051278,有效期为:2022年11月04日--2028年11月03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