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西安市> 西安市就业服务中心

西安市就业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5-27 10:05
单位名称 西安市就业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就业创业人员提供相关服务。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实施·就业创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就业统计·创业担保贷款。
住所 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28A
法定代表人 梁军
开办资金 228.2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02.75万元 52.68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在局党组坚强领导下,我中心积极创新,提质增效,狠抓落实,扎实落实就业创业及民生保障政策,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一、开展业务情况(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中心党支部在局党组和局机关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党的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扎实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参加线上培训,全年共开展“三会一课”活动33次,召开支委会15次。积极创建“秦云就业进社区,党员在行动”品牌项目,践行“党建+业务”理念,走进企业开展“援企稳岗,党员在行动”系列活动,与企业面对面进行座谈,助力人社惠企政策落实落地,有力促进就业创业工作。走进社区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与区县党支部联合开展“凝心聚力廉政共建”主题党日活动,加强清廉机关建设。2023年,中心党支部再次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五星级”党支部。(二)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创新推进。一是印发《关于2022年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情况的通报》,对全市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指导各区县、开发区要针对重点群体,改进工作模式,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办理效率,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更好的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二是多次赴财政局、招商银行、交通银行、财金融资担保公司、西安投融资担保公司协调推进创业担保贷款业务,优化办理流程、办事时限,明确工作职责,确保政策落地落实。三是印发《西安市创业担保贷款业务操作标准化手册(试行)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我市创业担保贷款标准化建设,规范创业贷款业务流程。四是组织开展秦创原创业担保贷款工作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全市创业担保贷款业务经办人员能力素质。(三)“精细画像”+“小切口”试点,提升就业跟踪帮扶质量。2023年我局通过基层调研后着眼于智慧化手段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定位难、确认难,帮扶手段不完善等问题。一是“精细画像”“靶向推送”,提高就业帮扶精准度。我局依托秦云就业平台搭建“智慧帮扶”模块,通过整合公共就业服务与数据资源、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需求画像”、利用大数据手段完成重点人群与就业岗位智能匹配,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靶向推送政策信息、帮扶岗位和职业培训等相关信息,有效实现了“数据找人”“智慧帮人”的实际效果,为助力我市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等重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小切口”试点,不断延伸工作触角,打造就业暖心服务地图,助力精准化就业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通过莲湖区试点开展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一键三联”线上服务,失业登记申请“秒批”,即系统自动审批服务,变线下资料审批为全程线上流转核验,工作人员不定期核查,最大程度简化群众线上申请的步骤,缩短办件时间,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基层经办减负”;同时凝聚街办、社区与第三方帮扶办量,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精准掌握辖区登记失业人员分布情况及群众多样化帮扶需求,制定分类分级援助计划。通过系统赋能与资源整合,为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提供更加高效、优质、贴心的公共就业服务。(四)优化统计模式,数据质量持续提升。充分利用省市协同就业一体化平台,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数据以及市场监管局新增个体工商登记等数据集成于业务系统,通过部门间数据共享,多渠道采集就业信息,强化基础数据核查比对,重塑统计流程,借助大数据手段助力统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二、取得社会效益(一)城镇新增就业。截至12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7239人,完成省、市目标任务145000人的122.23%。(二)创业政策落实情况。截至12月底,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42笔6.54亿元,带动就业5455人;全市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124人,带动就业3306人。(三)就业政策落实情况。截至12月底,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审批资金3234.6万元,惠及企业1644户,吸纳就业16173人;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审批资金11507.92万元,惠及企业1984户,吸纳就业26444人;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审核资金12.59万元,惠及企业17户,吸纳就业20人;“人才驿站”企业社保补贴审批资金741.85万元,吸纳青年人才495人,惠及企业87户;“人才驿站”青年人才个人社保补贴审核通过6人,涉及资金4.99万;灵活就业个人社保补贴共计审核通过13066人,审批资金5693.81万元。三、存在问题(一)基层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下一步将探索与民生相关的工作、服务及网络、数据下沉至社区,丰富基层服务手段,加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二)系统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深化。下一步将加强多部门协同,开发就业援助基地管理系统,整合资源,加大数据核查、共享及数据回流力度。四、下一步计划(一)推进信息系统优化升级,构筑数字赋能就业生态。优化升级省市协同一体化平台、“秦云就业”公共服务平台、“直补快办”平台、精准援助平台等四大系统,进一步加强数据集成应用,推进公共就业服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齐驱并进,打造精准识别服务对象,靶向推送帮扶政策,智能提供联动服务的一体化的数字就业服务新模式。(二)聚焦重点群体精准画像,完善就业跟踪帮扶体系。一是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加强基层平台建设,以家门口就业和就业创业服务驿站为载体,推动就业帮扶网格化建设;二是加强信息数据分析,实现就业困难人员精准画像、人岗智能匹配功能;三是丰富帮扶手段,实现帮扶工具数字化、帮扶手段智能化、帮扶过程可视化,全面提升重点群体的帮扶质量;四是组建“小精专特”帮扶小队和职业指导师团队,建立政策清单和跟踪服务清单,为就业困难群众提供专业化、定制化帮扶服务,努力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三)完善全业务规范化制度,建立全流程标准化体系。一是加强就业创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重点在申请资料、审核要点、审批周期、资金拨付时限等方面进行规范,加强业务全流程标准化建设,确保全市政策执行一盘棋,业务审批一把尺,资金拨付一张表;二是加强督导落实。通过现场督促、一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政策落地难点、热点,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三是加强绩效评价。不定期开展业务执行绩效评估,规范业务经办,降低廉政风险。(四)创建就业创业示范城市,打造就业服务特色品牌。持续抓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落实创建任务,积极沟通协调,加强资料收集整理,保证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创建任务全面完成,同时以创建全国示范城市为契机,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效能,完善网格化、数字化、多元化、精准化的“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驿站,为群众提供精准智能、全面高效的就业服务,打造我市就业创业特色品牌。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