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西安市> 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5-27 09:14
单位名称 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建筑勘察设计、市政设施、建筑质量安全>新标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筑行业技术标准编制组织·市住建领域专家库管理·城市建设发展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提升的研究·建设类科研项目申报、评审和管理·建设行业培训和交流组织。
住所 西安市碑林区安东街110号
法定代表人 黄宝伟
开办资金 305.9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94.93万元 275.32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开展业务活动基本情况(一)优势互补、整合共建汇“聚”发展合力。一是分别召开了3期省市级技术交流推广会,参与技术交流逾4万人次。二是现场勘查了2021-2022年度西安市新增已建成快速、主干、次干路(200余)条,编制了《西安市已成快速路及主干路、主次干路详图》(2023版)。三是《绕城高速改造为城市道路四环线方案研究》课题完成研究。四是完成了2023年度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的征集、评审及立项工作(省级38项,市级题26项)。(二)人才兴业、履职尽责坚“守”培训阵地。首先是依托全市187家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组织开展一线农民工安全及普法培训206场次,83314人次。其次是开展了社会化机构审核申报工作,申报及复核了22家培训机构,完成培训考试监管91334人次。第三是举办“西安建设大讲堂”、建设干部业务培训班、建设行业“四新技术”培训班等17班次,完成干部教育培训2071人次。(三)立足实际、精准发力破“解”发展难题。打破了原有教育培训、市政建设研究推广的固有思维模式,重新修订完善了大量的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建立起科技促进中心新的工作构架,将“西安建设大讲堂”与科技推广紧密结合,在培训现场搭建了科技成果与行业企业应用的双向服务桥梁,将宣教与推广有机结合,想方设法解决共融推进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二、取得的社会效益首先,通过不断加重“推广”的工作比重,强化了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与转化应用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能力。其次是进一步扩大了行业基础知识的普及率,有效提升了一线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维权意识。第三是规范了建筑行业职业教育培训考核体系,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打好了基础。最后是为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住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助力。三、存在问题还未构建起系统性的工作构架,工作推进措施细化不足,工作目标碎片化,对于中心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思考不深、谋划不足、创新不强。具体表现为技术推广与宣教活动的衔接推进、整合模式上谋划不充分、技术推广的方式略显单一、培训质效有待提高。四、2024年工作打算(一)在“实”字上定措施,注重效率效果、推动智库建设。一是完善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考核考评、成果转化与咨询决策机制,促进课题研究顺利有序开展。当好协调员,综合统筹各研究中心科研力量,定期召开调度会,及时汇总上报研究进展,分析问题瓶颈,加大过程跟踪,促进各研究中心成果转化应用。二是结合工作实际,增强研究针对性。为促进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及有效性,近期重点督促以下课题的开展情况:1.市政前期储备项目拓展研究,重点围绕15条快速路项目,开展西安市道路交通提升优化分析、完善路网结构,缓解交通压力。2.西安市“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实施公共设施平急两用改造,提升平急转换能力,补齐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短板。3.以习武园片区老旧街区改造为依托,开展西安历史城区更新实践研究,补齐历史城区短板、激发历史城区活力。三是创新工作方式,确保研究成效性。广泛吸纳专家学者、行业单位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组建咨询团队,提供人才支撑,确保科研成果可落地。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形成一批新标准、推出一批新技术、转化一批新成果,以高标准、严要求为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做“实”智力支撑。(二)在“明”字上深思考,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目标任务。一是围绕西安市住建行业发展需求,紧贴市住建局重点工作,充实中心定位,明确具体职责。二是树立质量、绩效、贡献的评价导向,强化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与转化应用,注重人才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有效性,制定中心切实可行的未来发展规划和目标任务。三是搭建科技促进、技术推广的系统性工作框架,选择1批科技成果为试点,深入调查研究,建立切实可行的服务、推广和验收机制,为全面推动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三)在“细”字上下功夫,细化过程管理、提升工作质量。一是在持续抓好安全生产和建设普法宣教的基础上,引导建筑企业开展自主培训,形成人员档案。二是逐步向线上培训、实操演练、技能提升的培训模式转化,更新培训教材、编写线上课程。三是在实施送教上门的基础上,建立信息化建筑工地业余学校,辅助解决师资队伍匮乏、培训覆盖面不够广泛的难题,实现宣教工作的创新方式转变。(四)在“深”字上想办法,深入调查研究、拓宽服务平台。一是走“出”去。通过深入干部需求一线、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横向联系等方式,大量收集、整理、倾听行业干部和企业的需求意见。二是走“下”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坚决杜绝闭门造车的情况,深挖行业一线的突出性、代表性问题,为真正解决问题提供素材和现实依据。三是走“进”去。切实了解成熟技术成果的基本情况,积极吸纳各方资源为本地干部队伍提升服务,搭建畅通桥梁,形成真实有效的科研成果推广、教育培训宣贯、校企、院企结对帮扶工作模式,为全市建设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