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延安干部学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干部提供培训服务。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干部、行政管理及政策研究人才培训的组织、协调;制定教学计划和社会服务管理等。 | |
住所 | 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路1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浩 | |
开办资金 | 98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延安市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7631.21万元 | 8680.39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公益 | 从业人数 26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本年度,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学院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业务开展情况及取得成效(一)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一是坚持“姓党”原则。认真贯彻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论述,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求,做到以党的创新理论统领科研教学、贯穿始终。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业主课地位,党性教育培训班次学制均在5天以上,党性教育课不低于教学安排总课时的70%,确保中省市关于党性教育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在学院落地生根,做到从严治院、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二是明确办学定位。2023年,省市有关领导多次来学院调研指导工作,就学院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等方面给予了科学合理、契合实际的指导性意见建议,学院认真研究、系统梳理,贯通联动、一体落实,对办一所什么样的学院、怎样办学院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务实的举措,为学院加快规范化、特色化、内涵式办学打下坚实基础。(二)加强培训规范管理。2023年,学院高质量完成全年培训任务,安全培训全覆盖,零事故。一是强化招生工作。结合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培训班次,认真开展需求调研,科学精准制定培训方案,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精心举办重点班次。2023年,举办中国气象局中青班、国家安全部纪检干部培训班等重点班次,广受好评。特别是举全院之力承办全国人大代表第4期代表学习班,精心做好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师资配备、教学组织等每一个环节,全国人大、延安市人大发来感谢信予以高度肯定。三是加强规范管理。修改审定《培训规范化流程》和《教学助理带班工作实操》,加强培训全流程规范化管理。组织学院全体专职教师签订《教师授课承诺书》,明确授课纪律,严肃师德师风,确保授课意识形态安全。制定《听课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监管。四是深化交流合作。不断创新对外合作交流形式,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和领域。2023年,先后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中国环球广播电视有限公司等21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同行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共有140家单位与我院签订合作协议,有效提升了学院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三)加强内部管理。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专业技术岗位设置,设正高级岗位6个,副高级岗位10个,中级岗位40个,为学院人才梯队良性发展提供支撑保障。2023年,学院新聘三级教授2名,副高级岗位4名,中级岗位37名,充分调动教师科研教学工作积极性,为内涵式高质量学院发展注入人才动力。新招聘教学助理60名,有效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健全完善内控制度。修订《职称评聘管理办法》《科研管理办法》等,形成集教学、科研、党建、管理、服务90项制度于一体的制度体系,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四)抓实“四个体系”建设。一是抓实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开发新课程,组建“微课宣讲团”,开发16门系列微党课。全年累计开发各类课程223门,形成可满足多元培训需求的四大课程模块。持续推进脱贫攻坚课程向乡村振兴课程转化、部分传统课程向微党课转化工作,增强课程的政治性、时代性、生动性。二是抓实教材体系建设。《延安精神概论》《中国革命的延安之路》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好教材”。《延安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方法案例选编》等3本教材已进入出版审定发行环节,更好满足干部培训多样化需求。三是抓实教学方法体系建设。探索研讨式、访谈式、微课堂等教学方法,坚持开展“微课讲党史”,采用微党课分享、家书诵读等形式,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党史宣讲。全年共开展宣讲330场,听众约1.4万人。深入挖掘现场教学资源,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升级优化安塞南沟现场教学《安塞南沟党建引领“三变”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引进驻村干部现场“说”,将现场讲解、现身说法、现场教学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沉浸式教学优势。四是抓实师资队伍体系建设。聘请相关教授、专家和学者成立导师工作室,发挥导师工作室“孵化器”和“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实施集体备课、常态化试讲,对授课内容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审核,保证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达标。2023年,成功申报并立项市社科联5项、结项5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研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的作用研究》分别荣获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调研成果一、二等奖;论文《试论南泥湾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内在关系及其新时代价值》获第一届“陕西省青年中共党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二、存在问题2023年以来,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红色资源挖掘利用不够充分,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教学优势;科研成果不够丰富,成体系、菜单式开发课程还有欠缺;培训方式手段较单一,运用互联网在信息化、数字化等方面还需加强等问题。三、整改措施及下一步的打算下一步,学院将认真对标对表中组部办学质量要求,坚守传承基因、铸魂育人初心,按照“五全”体系抓好干部教育培训。(一)构建全域培训格局。一是按照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时间脉络打造西北革命根据地、长征落脚、全面抗战、转战陕北等八个系列教学专题,盘活利用好吴起、志丹、安塞、甘泉、子长、延长、富县、洛川、黄龙等县区特色红色资源,利用好75个现场教学点资源,使培训拓展延伸到全域。二是着力打造安塞南沟村、黄陵索洛湾村、洛川苹果产业、黄龙“两山理论”实践等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现场教学点。(二)探索全季培训模式。开发突破季节局限的教学课程,积极对接大型国企、高校和行业协会来延开展冬季培训,教育引导学员体验革命先辈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的艰苦生活,学习他们在严寒恶劣天气下,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斗争精神,体悟革命先辈坚定的革命信仰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养成,引导干部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三)研发全系培训课程。一是借助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大学和市内教学培训研究机构的科研优势,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进一步完善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课程体系,充实现有200多门教学课程,切实提高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二是按照历史启示、精神力量、领袖智慧、延安记忆四个板块,加大教学科研支持力度,研发延安时期政治建设、党的建设、外交军事、统一战线、经济金融、文化文艺、教育医疗、社会事业、民政民生、司法治理等门类齐全的特色课程。三是加强对延安时期中组部、中宣部等83个有传承单位的革命旧址的开发利用,切实加强与传承单位的联系对接,共同推进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加强相关课程、教材的研发,做好传承单位系统干部来延培训工作。(四)培育全科师资队伍。一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切实发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489名入库师资作用,用好中延院、各级党校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同时吸纳从事延安红色资源挖掘的专家学者、领导干部、研究和讲解人员。二是持续加强传承对应单位师资培育培养,采用专题培训、集体备课、试讲评课等方式提高授课水平,努力实现83个传承对应单位都有拿得出、讲的好的授课人员。三是围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产业开发、生态环境等领域,从先进典型、乡土人才和驻延院士工作站、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单位中培养一批培训师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师资保障。(五)打造全国党性教育平台。牢记“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的要求,按照市委六届一次全会提出的“为全国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提供平台”的目标,依托延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建设,加强与中央党校、中延院、中浦院、省委党校以及清华、北大、浙大等中省培训机构对接联络,深化与井冈山、遵义、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着力打造全国党性教育高地。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